富平这地方,听起来确实有点意思。
富平地形上北高南低,由南向北顺畅地梯次过渡,到了北边,就毫不经意地层层叠叠,群山环抱。山的屏障横陈,使整个的富平,就有了一种座北朝南、向阳而居的感觉,古称中的“频阳”也就是这么来的。
富平县域的南边是一座台塬,名叫荆原,敦敦厚厚地自西向东迤逦延伸了十来里路,宽约四、五里。荆原的东边有一座太上皇陵,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执嘉的,现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并不高大,但也绝不渺小,是谁也不敢忽视的那种。荆原的西边也有一座太上皇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的,陵墓也不高大,同样也绝不渺小,那是李世民按照父亲李渊临终“丧事从简”的叮嘱修建的,当然也充分听取了诸臣的意见,这叫做规制与孝德的兼示天下。李渊本是大唐的开国皇帝,于是,这座帝陵便称作唐高祖李渊献陵,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理所应当。是谁想忽视都忽视不了的那种。两座太上皇陵矗立于富平的南面,处于台塬之上,东西列对,整个的富平就呈现着一种正大气象,而两陵之间有着四五十座陪葬陵,好像为这种气象进行着意犹未尽的铺垫,想想都让人浮想联翩。仅仅县境南边的门口都这个样子,那里面的意象,也绝对会是底蕴深厚和引人入胜的。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这么认为。
相对于它的长度和宽度,荆原高仅一二十丈,但富平人更愿意叫它”荆山“,于是就有了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叫“荆山”尽在情理之中,因为它本就非同凡响。荆山最早见之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及上去。”《史记?封禅书》又云:“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汉书·郊祀志》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宋代罗泌《路史·疏纥纪·黄帝》载:“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阳。”《帝王世纪》云:“禹铸鼎于荆山,左冯翊怀德地,今山下有荆渠。”《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首山属河东蒲阪,荆山在冯翊怀德。”鼎,从传说中的泰帝伏羲铸神鼎,到黄帝铸“天、地、人”三鼎,再到大禹分九州铸九鼎。铸鼎开国。鼎作为传国重器,意义非凡。怀德县是富平的旧称之一,黄帝、大禹铸鼎于冯翊怀德的荆山。由此,富平人更愿意称呼荆原为“荆山”,出乎于情,发乎于理,感情深厚呐。
在富平南面的荆原和北面的乔山山脉之间,浮原和北原罗列其中,川原相间,好像给富平引出了二进深、三进深的院子,于是,整个的富平就有了低调的大户人家庄园的感觉。奇妙的是,富平的西边有一个庄里镇,这是古今通用的叫法。富平的东边有一个庄子镇,这是曾经有过的称呼。庄里镇原为唐代名将李光弼庄园所在地,因名庄里。庄子镇相传为王翦采邑庄园之一,因名庄子。更为奇妙的是,庄里镇于明洪武三年(公元年),设集立镇,始称庄里镇。庄子镇亦于明洪武三年(),设镇立会,称作庄子镇。二者一西一东,相映共辉。庄里镇名称依旧,现在以工业园区著称;庄子镇现作到贤,如今以农业公园扬名。在庄里镇的区域,李光弼的陵墓遗迹犹存。李光弼作为唐代的军事家以平定“安史之乱”"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唐代宗下诏增李光弼实封食邑二千户,授其一个儿子为三品官,又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于凌烟阁。李光弼陵前原有的唐广德二年(公元年)十一月所立的神道碑和颜真卿撰文、张少悌行书文字,令人不绝于幽古之思。在庄子镇的地盘,王翦的陵墓依然耸立。王翦作为秦代的军事家,以破赵灭燕并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封“武成侯”,秦始皇赐大将王翦"美田千顷"。唐朝建中三年(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秦将王翦",让人肃然起敬。年8月6日,王翦陵和李光弼陵同时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颜真卿以不同的方式与二者产生了联系,二者也似乎隔着时代、隔着距离比肩而立。在王翦陵和李光弼陵之间,到庄公路贯通东西,依此向南北两边延伸,这一块区域确属富平境内最美的良田沃土。从王翦陵所在的庄子镇东出富平就到了蒲城地界,过去的庄子镇,如今的到贤镇堪称富平的东门。从李光弼陵所在的庄里镇西出富平就到了三原地盘,过去的庄里镇,依旧的庄里镇不枉富平的西门。东西两门之间,就是富平县域的核心地带。现在,富平人民安享着“富庶太平”的生活,腰杆子始终挺得直直的,但绝不骄娇。如果说这其中有两个大将军东西镇守的缘故,听起来似乎还蛮有道理的。
在富平的北面,一系列的断块山横向接续延绵,纵向层恋叠嶂。在列入清代县志、古今流传的“富平八景”诗中,以北山为素材的就占了一半。清邑令乔履信《锦屏列翠》诗云:“几幅排空半入云,千峰列采气氤氲。雾遮石壁青疑卷,风展岚光翠欲分。乱点花开金谷峰,斜垂瀑逗锦江文。年年箫鼓陈祠庙,错认华原晓驻军”。《灵湫夜月》诗曰:“山连月窟窟连月,月在高山水上头。岸角蟾光惊乍射,潭心桂景喜全留。浑疑犀照波生焰,更讶纶垂玉作钩。夜静风来池弄碧,一轮宝镜自沉浮。”《石洞书声》诗赞:“谁从石壁观空明,峭立千寻凿不成。几案生苔文亦绿,吟哦对月韵尤清。斗间响遏青云住,天际音飞紫气迎。可信仙人归洞日,神雕呵护读书声。”乔履信似乎觉得还不够尽兴,他在一首《锦屏风光》长诗中赞美月窟山的美丽风光:
宝峰胜景六月中,风光四时迥不同。
奇花野草拦路径,鸟飞蝶舞满天空。
凤楼高耸穿云影,灵湫如镜逼月明。
东望相接老君岭,盘陀青牛卧势雄。
西指桥囗龙涎水,点滴不断响叮咚。
南瞻莲朵分明显,北听锦鸡似犹鸣。
石洞书声由来久,唐代辇道宝石通。
石抱古柏迹犹在,五龙玉泉水澄清。
凤凰山前龙戏凤,铁索岭下虎抱龙。
金龟翘首朝玉带,石仙含笑辩渭泾。
山前若绕一泊水,堪与庐山相比隆。
富平北山的风致可见一般。在富平的北山一带,分布着唐懿宗简陵、唐代宗元陵、唐文宗章陵、唐中宗定陵、唐顺宗丰陵五座唐代帝王陵,“五陵秋色”亦为“富平八景”之一。唐五陵以一种依山为陵的姿态屏障着富平北部,眺望和呼应着富平南面矗立着的那两个太上皇陵和有着黄帝、大禹铸鼎传说的荆山。于是,“九五之尊”的气度便任人想象,富平这块土地“富庶太平”的得名之因似乎也就尽情地氤氲在历史的气息当中。
怀德县是富平的古称之一。西汉文帝(前-前)即位后,于频阳县南部设置怀德县(治所在今怀阳城一带),与频阳县并存。东汉时(25-),并怀德入频阳,属左冯翊,历史上以怀德置县先后长达年时间。西汉时期以怀德为名置县,据传与汉文帝及其母薄太后仁爱孝义、济世救民的感人故事息息相关。据记载,汉文帝为了孝敬外祖母灵文侯及母薄太后,在如今的怀阳城圪塔塬上仿照家乡故园故居修建了一座园林,作为行宫供外祖母和母亲居住。自薄太后定居怀阳城之后,对这里的山水风物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薄太后馨德仁厚,胸怀百姓。她为了改善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条件,要求西汉文帝减轻频阳百姓的税赋徭役;力倡朝廷投资开修文昌渠,利用县城附近的温泉河水源进行灌溉。薄太后去世后,为纪念母亲的恩惠仁德,西汉文帝决定在频阳南另立一个小县,取名为怀德县,治所就设立在薄太后居住的怀阳城。怀德县与频阳县同时并存,两县均属内史。直到东汉时期(25-),怀德县并入了频阳县,属左冯(píng)翊管辖。《富平县志·孙志》第二卷地形志记载:“汉高帝隶地河上郡,寻于频阳县置怀德县,谚曰怀阳城,有薄太后花园故址,又属诸内史。”汉文帝的孝,其母薄太后的仁乃是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内涵之一。富平历史上以怀德置县,反映了汉代以孝治世、崇德向善的执政理念。由此可以推想,之所以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怀德爱民的传世基因不可小觑。至今,太后饼的传说、九眼莲的传说,“石冻春”酒的传说,上庙、中庙、下庙的传说,无不渗透出一种怀德行远的文化启示。
我认真地审览着富平的区域地形地貌图,它越来越像一个三进深的院子,勤劳质朴的八十二万人民就愉快幸福地劳作生活在这块富庶太平的土地上。富平历史上存在过的县级以上的建置名称确属不少,“富平”当然属于最终的归属,而“频阳”、“美原”、“怀德”的称谓却依然令人念念不忘和挂在嘴边。“频阳”是一种地理上的向阳而立,“美原”是一种视野上的广袤无垠,“怀德”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觉追寻。“怀德”,真像一位优雅知性的母亲双手呵护着的一件圣物,而那个叫做“怀阳城”的地方,就在母亲的怀抱,就在俗称为“母猪河”的温泉河流域。温泉河,以其水至隆冬不冰微温而得名。因河两岸浸泉分布较多,犹如母猪乳形,故也习称母猪河。“怀阳城”、“怀德县”——满满的阳光,满满的慈爱,满满的情怀,真是神一般的存在。
现在,富平正在打造中国北方最美县城。站在荆山原上往下看,城在林中的景象诗意翩跹。站在城里河边随意眺,心中无我的感觉令人沉醉。站在灯影林荫漫步行,乐不思归的惬意属于自己。春天的富平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想到的句子只有一个:你是人间四月天。
作者简介:邢亚荣,陕西富平人。现任县委办主任科员,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县作协理事。
投稿邮箱:wllm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