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悦读人文ldquo思想自由rd
读书与研究的关系——我的一些体会
我是怀着憧憬的心情踏进北大校门开始我的求学之路的。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中国哲学史作为自己主攻的方向,是因为相比于西方哲学,我觉得中国哲学更亲切、更有情趣,这显然与我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系。还在高中读书时,我就知道冯友兰是中国的著名哲学家,并且从《光明日报》读到冯先生的一篇文章:《关于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冯先生的分析和论述很有意思,当时就深深吸引了我。
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决定报考冯友兰先生的研究生,结果竟被录取了。我自以为大学期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哲学史,已经具备了研究能力,在读研期间,就应当以研究和写作为主。我找到冯先生,征询我是否可以写文章了。冯先生并没有给我“泼冷水”,但是却教我如何“打基础”、“练基本功”以及如何“扫清拦路虎”、学好外语和古汉语等道理;之后,便为我列出了一个读书计划,从古到今有一长串读书目录。冯先生还教我如何读书的方法。在读古书时,先不是批判,而是读懂,要站在古人的立场,“优游涵泳”,理解古人的意思,真正理解之后再去批判。这实际上就是“同情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不要存有“先入之见”,更不要“断章取义”。
我虽然喜好中国哲学,读过一些书,但都是零零碎碎的,何况中国哲学的文献“浩如烟海”,要真正读懂读通,谈何容易。对于搞中国哲学的人而言,我们还有双重任务,不仅要读中国哲学的书,还要读西方哲学的书,任务更加繁重。冯先生要求我们“打基础”、“练基本功”,不仅是经验之谈,而且是对我们的真正关心和负责。我终于克服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老老实实地坐下来读书了。现在回想起来,恰恰是这段时间的苦读,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学术研究的正确道路和学术良知。这期间虽然比较系统地读了一些书,但距离真正的研究,还差得很远,深感时间和功力都不够,这时才体会到“学而知不足”的道理。
年,我毕业被分配到天津市当中学教员,是被重点改造的“修正主义苗子”。但我始终不愿意放弃我所热爱的专业,决心重新回到中国哲学、文化的精神世界中。于是我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就一本书一本书地从头读起。自己的书远远不够,就到市图书馆去借,就这样一直坚持了整整十年,从未间断。古人说:“十年寒窗”,我则是“十年寒夜”。后来我在白天也读书了,并从中找到了乐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真正找到了乐趣,才算是达到了学习目的,但是要进入这个境界,实不容易,古人以“孔颜之乐”为人生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读书还没有进入这个境界,我是把书作为知识对象去读的,但是当我读到“心领神会”之处而忘记自己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同时也就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我觉得古书中有很多人生智慧,是不能仅仅当作“知识”去读的。
就我的读书生涯而言,这十年是我真正打基础的重要时期,相比之下,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端。有了研究生时期的基本训练,我懂得了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却并没有完全读通。这十年的读书也不是“全通”,只能说是“粗通”。如果没有大学与研究生阶段的准备和训练,我不可能独立地读这些“枯燥无味”的古董;但是如果没有这十年的苦读,我也没有资格进行学术研究。这就好比上台阶,既不可停步,也不可躐等,对我而言,缺少哪一环,都是一个很大缺憾。我很晚才回到研究岗位,但是如果说在学术研究中能有发言权,就不能不说得益于这十年的功夫。
回到研究岗位之后,我又面临着“学”与“思”的困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一句永不过时的真理。有学问并不等于有思想,而思想才是可贵的。思想可以指导一个人的行动,也可以影响社会历史。了解古人的思想,并不等于自己有思想,要变成自己的思想,则要经过精神的创造。这也是人类文化思想能够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
只记诵而不思考,那只能是重复古人说过的话,而古人是在他那个时代和文化背景之下说的,我们不能使自己的头脑变成一个简单的“记忆库”,而不能产生适应时代变化的有价值的新思想。但是,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也只能是凭空想象,甚至是胡思乱想,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精神成果。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有方法的问题,而且有知识结构的问题。在长期封闭的条件下,在接受了某些固定化的“教条”的情况下,要真正消化古人的智慧,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提出有时代感而又有价值的思想,是非常困难的。这时,才感到“思想自由”之可贵。
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超越自我的过程,是积极吸收外界学术信息和新观念以改变已有的、过时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我认为,只有“思想自由”与个人的“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原创性的思想。这是一个很艰苦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我想起庄子感人至深的一句话:“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只有在放开心胸和眼界,积极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营养的同时,不墨守陈规,敢于“标新立异”,才能冲破一切教条,求学术研究之“是”与“真”。
文章来源:学习俱乐部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点亮“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