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探寻庄子72ldquo孔子参拜
72
探寻庄子忘己之人,
是之谓入于天。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外篇》中的《天地》。
在今天的这节课里,庄子讲了「孔子拜见老子」的故事。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有记载孔子曾经参拜老子,向老子请教,有说请教了一次的,有说请教了两次的,还有说三次的……总之,孔子曾经向年长于自己的老子请教。据说老子比孔子大了将近二十岁。
我们看一下正文:
孔子向老子请教,说:
有的人在修道的时候感觉是跟众人反着来的:众人认为不可以的事情,他们认为可以;众人认为不对的事情,他们认为对。
这里的「可不可、然不然」就是「可于不可、然于不然」的意思。
善于辩论的那些人有这样讲的:
孔子问老子,有的人修道的时候好像都是跟众人反着来的,大家认为不可以的,他们认为可以;大家认为不对的,他们说对。甚至有一些善于辩论的人还说,我们必须把石头的坚硬之性还有它的洁白之性这些问题搞清楚,要清楚得就像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那么清楚(他们非常执著,就是说公孙龙那种人特别执著,在一个事相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完全盯着「相」去作分析)。孔子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一批人可以称之为圣人吗?
老子回答说:
「胥易技系」这个词在前面的课程中也出现过,「胥」代表官职,「易」代表改变。「胥易」就是官职改变了(换官职);「技系」就是被某种技术所系缚(捆绑)了。
「胥易技系」,就是说,这些人要么被官职束缚住了,要么被他所擅长的技术束缚住了。老子说,这些人都是「劳形怵心者」,就是说,身体上很辛劳,而且心里是不安宁的,是充满恐惧的。
——这些人是挺可悲的人,并不是解脱者。
老子说:
你看看,善于捕猎的狗,到最后就被猎人用来捕猎了,是吧?也闲不下来,因为这个狗善于捕猎嘛,它就为捕猎而服务了,在田间地头到处跑。猿猴,因为它行动敏捷,非常地轻便灵活,可以表演节目给大家看,所以猿猴就被大家从山林里抓来了,就不再自由了。
老子说:
孔丘啊,我告诉你,「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我今天给你讲一点儿不容易听闻到的东西,也是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就是比较深奥的、比较高深的东西)。
老子说:
你要知道,人虽然多,这些人,你看,都长着头,都长着脚趾头,身形很完备,但是这么多人里,大部分都没有「心」,都没有「耳朵」。
「看上去形体完备的人,大部分都没有心,都没有耳朵」,这是很深奥的一句话。
怎么样才算有「心」、有「耳朵」呢?
老子开始讲「道」了:
怎么修道啊?你要放下那所有的有形象的、有形状的物质,而且把那些无形象的、无形状的也都放下。
「有形者」放下,「无形无状而皆存者」也放下。「尽无」,就是全都放下,就是「有」和「无」全都放下。
大家注意:
老子讲的,是直达本源的。他不是说放下有形的,而是说有形的、无形的全放下,「有」和「空」全放下,那「你的分别」当下就放下了。不分别了,直入本源,是吧?不分别,直入本源。
在这个状态里,老子说:
你能够感觉一切妄动的都停止下来……一切妄动的都停止下来了,一切你认为没有生命力的那些死物都活起来了。
你认为被荒废的那些都萌发起来了。
——这句话非常高妙!
一般的高人、神人、至人讲法讲道,能讲到放下「有」的很多,说「有」「无」都放下的就不多了。
老子,他高明在哪儿呢?他说,「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无」都放下,所有的妄动停歇了,貌似死的,其实生了、活了(你以为荒废、无生机的,开始萌发了)。讲到这里,他又说了这句关键的——「此又非其所以也」(但是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这一切还不是「本然」)。
什么意思?你在这里不是有觉受嘛,对吧?你能感受啊,你只要能感受,你所感受的这个就还不是真正的「本然」。你还能感受,这不是有「能」吗?还有所感受,那是「所」,是吧?主体、客体还在呢。主体、客体还存在呢,所以「非其所以」(还不是那个最根本的真实面貌)。
老子接下来又讲:
「道」怎么修啊?你要是真的作为一个人,想要修道,首先要忘掉「万物」,然后要忘掉「天」。把万物都忘掉,把天也忘掉,这说明你已经达成了一种「忘己」的状态(就是「忘我」的状态,忘记自己了)。
老子说:
你不放下「此岸」,就到不了「彼岸」;你不忘掉「自己」,就不能入于「天」。
这里的「天」就已经代表「道」了。怎么样入于「道」啊?什么都放下,所有一切都放下……
这里老子讲的跟佛法又是很一致:「能所双亡性即真」。——讲「道」了。然后完全地忘己(忘我),就是说,「我」空掉了,这样才能入于「道」的本体。所以说万法归「一」,因为万法都源于「一」啊,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各种哲学、宗教流派,一旦触及到「本源」这里,讲的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分别。因为「本源」就是同一个嘛,对吧?你只要触及到「本源」了,你对于「本源」的描述肯定是一模一样的。「本源」是同一个呀,你不管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样的文字相去描述,你描述的肯定必须是同一个。因为你描述的是同一个,所以你的描述会是相同的。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据说孔子来参拜老子的这一年,孔子三十二岁,老子五十二岁。老子比孔子具体大多少岁呢?有说大十几岁的,有说大二十岁的,我们就假设大二十岁。
年轻的孔子(其实他是比老子小一辈的人了),他来参拜老子,也意味着「儒家」来参拜「道家」。——这个很有意思,其实儒家、道家各有特色,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各有贡献,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是依然有「交会」之处。因为孔子比较爱学习,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他爱学习。他并不排拒任何的思想流派,而且孔子「温、良、恭、俭、让」,非常地谦逊……像这样的人,他就会掌握无量的智慧,因为他不封闭自己,他也不傲慢,他很打开。
所以,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有一些还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因为庄子的生存年代距离老子、孔子还是相对比较近的,我们相信,从庄子口中我们得到的老子和孔子的具体状态,还是比较靠近真实情况的,我们愿意这样去相信。
再一个,因为庄子是一位悟道者(也可以说是证道者),他非常地超脱,他其实没有必要一定要很主观地去贬低谁、抬高谁,除非是一定要为某个思想观点服务,就把这所有的历史人物当作素材来任意地组合。但是当提到像老子、孔子这样的大圣人的时候,我们相信,庄子的这种讲解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儒家擅长的是「有为法」,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家擅长的是「无为法」。有为法、无为法加一块儿就是所谓的「法」,这是完整的人类的「法」。如果人类只拥有一种「无为法」,那么人类的思想是不完整的,「有为」「无为」,二者就像阴阳的相合一样。儒家、道家,我们从「本源」上讲,其实是不分高下的,因为毕竟有一些众生是需要「有为法」的,有一些是需要「无为法」的。
并不是所有众生都能够达到老子、庄子这样超然物外的程度(天天在本源待着),对吧?还有绝大多数的众生,他们是需要孔子教法的。孔子,他的教法可以帮助社会人伦关系更加地和谐,也能让一个国家的上下更有秩序,秩序带来了生产、生活的效率……
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这些「法」也都是智慧,这些智慧都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宝贵的财富,而我们一直继承着这些财富,可以说,我们也都是某种程度的精神领域的「富二代」呀!
音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