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梨花风起正清明张弦

发布时间:2022/6/3 12:46:14   点击数:

梨花风起正清明

张弦

今日清明。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的,唯有清明。

清明节,和春节、端午、中秋一起,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它特有的风俗和寓意,清明节也不例外。

追思故人,祭奠先祖,慎终追远,是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赋予清明节的寓意。

家乡的风俗是,在清明节之前,就要来祭祀故去的先人。焚香点烛、敬献供品、在坟头插上摇钱树、再焚化纸钱、纸做的衣物等一应类似于人世间的物品,“事死如事生”,和逝去的亲人拉着家常,叮咛着碎碎叨叨的关念,然后叩头作别。

除了焚香等做法,一切都恍若亲人还在眼前,叮咛的那些话,也依然是冷暖,身体,观念之类,那些话早已谙熟于心,曾经是地下的人无数次对我们说过的话,如今换成了我们对他们说,不同的是,他们说的时候,我们能听见却一直不曾在意,而如今,我们再跟他们说时,对方却和我们阴阳两隔。

及至清明这天,才能坟头动土,清理杂草,植树立碑,修补坍塌之处等。

许是这个节日的特殊寓意,近来父母频频入梦,都还是生前的样子,笑意盈盈,醒来之后,梦中的事情都已不记得,可是他们的样子,如在眼前。

那一日,听办公室近六十岁的同事电话里叫“妈”,瞬间泪目,心酸难耐,人家还有“妈”可叫,而我,早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

好在还有一个清明节。这样的时候,山青如黛,如思念般悠长;水波不兴,如古井般的心态;细雨纷飞,那是湿漉漉的双眼;年年柳色,年年伤别;每年的春天,油菜花黄了又谢,又何尝不是人的一生呢。

每每想起故去的亲人,生死这个话题就会触及。人们常说,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便只剩归途。年轻时不觉得,及至中年,感受越来越深,我们曾在一起,我们最终,也将在一起。

难怪,一千多年前,杜刺史会写下那样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缅怀的是亲人,感恩他们的爱,而思考的则是每个人的人生。是历史宏大背景下渺小的我们的琐碎日常。

清明作为节气,《历书》如此解释:“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很喜欢“洁齐而清明”和“气清景明”这两句。

在这里,清是清洁、清净、清新、清爽,是不浑、不浊;明是明亮、明白、明晓、明朗,是不昏、不晕。而清明两个字合起来,就是这仲春和暮春之间的时令。是微风不寒也不燥,是阳光不烈也不淡漠,是人间最好的时节。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扫墓归来,择几处好景致,这清明也是踏青的好时节。

路上行人三三两两,此时摇身一变,俱是看花人。

古人把祭祀和踏春两件事放在一起,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边流泪,一边欢欣,一边追思过去,却又活在当下,放眼未来。中国人,硬是把日子过成了哲学,真正看淡了生死,放下了该放下的悲伤,走出来,日子还要过,而且还要好好过。

庄子妻子去世后,他鼓盆而歌。或许世人多不解,也难接受他这样的做法,可仔细想想,却是大智慧。也只有他那样的大哲学家,才能勘破这样的辩证法,懂得,放下,有时也是一种成全。

农谚中,有一句: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时候,也是农耕的时候。种什么瓜,结什么果。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果实。庄稼地诚不我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苏轼言: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这个日子啊,看看刚走过的路,是坟茔,里面是先人,是历史;看看远方路,是播种,前方是未来和收获;再看看脚下路,春色正好,气清景明,一切都是最好的模样。

趁春光,斗草踏青,春水煎茶,花间煮酒,窗前听雨,路边看花,提一壶春色,敬过往,敬未来,敬你,也敬我。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侵删)作者简介:张弦,陕西洋县人。近期作品回顾:匆匆,太匆匆贾梓涵,你妈喊你上网课啦春色平分,万物共生春雨来,万物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37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