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李白的诗是中国人的光

发布时间:2022/6/2 11:28:40   点击数:

西方文化中,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给人间,中华文化中,火是燧人氏自己发明的。

光从火种的来源来看,不难发现,西方文化讲希望依托在神的身上,而中华文化则以人为本。

西方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神话谱系,盖亚、宙斯、波塞冬、维纳斯……他们从最开始的盖亚到最后一辈,统统生来就是神。

中华文化里也有中国神话谱系,炎帝、黄帝、蚩尤、刑天、精卫……全部都是由人变成的。

再说,古代神话体系里的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等,都透露出先民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上述,再次印证了中华文化的“以人为本”。

从以人为本出发,中华民族对于如何以人为本的生活进行的深刻的思考,并形成了不用的派别,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法家,墨家,纵横家……各派大佬们各论其说。

那就从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最出名的说。

儒家学派的主张是入世的,是要站在城楼上说“唉!这个治理国家呀!要这样这样,要那样那样,你这个样子是不行的,你那个样子是不行的……”

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我总结一下,儒家学派对世界指指点点,想要一个仁而有序,互敬互义的世界,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道家学派是出世的。庄子觉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家强调的是自然,这无疑是带有强烈的浪漫主意色彩的。

所以道家就更不计较物质生活要多么多么好,要多么多么有钱,怎么这么有地位,只要内心自由,灵魂充实就OK。

儒家和道家正相反,但是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态度是一致的。

因此,从以人为本的内核中,中华民族进一步衍生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诗意人生的把握。

所以大家写诗的时候,把“诗言志”作为开山纲领。

讲到写诗,最牛的时代非唐代莫属,毕竟有诗仙李白坐镇,没有人敢不服气。唐初,中国社会结束了自汉代以来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战火风飞,迎来了太平盛世。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士人意气风发。唐诗因此而具备了超越前人的客观条件。

以山水诗举例,谢灵运他们已经写尽了江南风光的旖旎和山清水秀的温馨,但他们看不到黄河泰山的雄伟,看不到千尺瀑布的壮阔,永远也写不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坦荡,永远也悟不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哲理。

因此,唐代的山水诗,无论是境界之阔大,风格之齐伟,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的同类作品。

提到盛唐诗歌不的不把李白单拎出来。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他以奇绝浪漫的语言和自信昂扬的精神面貌成为了盛唐气象的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诗以复杂的情感,多元的人生,丰富的情感囊括了边塞诗和田园诗的内容取向,又热情的讴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此同时又对现实的丑陋毫无顾忌的抨击和讽刺。面对无法改变的社会现状仍然以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度迎头反抗。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对社会黑暗的勇敢抨击与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中国从衣衫褴褛到步履蹒跚,从举步维艰到如今的太平盛世,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着,抗争着。

我们一次次陷入绝望,一次次摔进泥潭,但始终有一批人,永远相信光,永远在黑暗里摸黑奔跑。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假如了进来,一件事情只有一个坚信能成是不一定能成的,但是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数万万人都相信了,即使会失败也不重要了。

在“诗言志”这个层面上来说,李白的诗成了中国人的光,李白的艺术精神成了中国人的艺术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37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