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随笔庄子德充符第五章读后感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鲁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卹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
……
……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脩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翻译: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鲁国有一个长得很丑的人,名叫哀骀它。成年男子与他相处,就思恋着他而不能离开。妇人见了他,就向自己的父母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的小老婆’,这样的妇人有十来个不止。我从没没有听说过他倡导什么,只不过常常附和别人罢了。他没有人君的权位能够把人从死刑当中拯救出来,没有积蓄俸禄可以填饱别人的肚子,又因为长得丑陋而使天下之人都感到惊骇,他只不过是附和而不倡导,见识并不高出世间常人,然而女人和男人都来亲近他,这一定是因为他有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我把他招来然后仔细观察,果然丑陋得让天下人都感到惊骇。他与我相处,还没到一个月,我就已经对他的为人很有好感了;不到一年,我就已经很信任他了。鲁国没有宰相,我就把国政交给他。他却似乎感到很烦闷,然后才答应了;心不在焉的样子,好像要推辞。与他比起来我自愧不如,终于把国政交给他了。没过多久,他就离开我走了。我感到很忧虑,好像失去了什么,好像再也没有人能够跟我一起享受治理这个国家的快乐了。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叫做‘德不形’呢?”
“平,是水极端静止的状态。这种平静可以作为取法的标准,内部保持之而不为外物所动荡;德,就是保持中和之气的修养。内在的中和之德不表现于外的人,外物就受到吸引而不愿意离开他。”
有一天哀公告诉闵子说:“最初我南面称王,执掌纲纪而忧虑百姓的死亡,自认为已经通达治道了。现在听说了至人的言论,恐怕我名不副实,轻率地消耗自己的精力而使国家危亡。我与孔丘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啊!”
感悟:
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些事,一些人。
首先是孟子曾言:“吾善养吾之浩然正气。”,我觉得和孔子的回答:“平者,水停之盛,内保之而外不荡”有一定的联系。或者说只有先养人之浩然正气,才能内保之而外不荡,达到德不形者的地步。孟子的浩然正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从而平和。
其次是诸葛亮曾言的“宁静致远”。
黑格尔说,矛盾是事情发展的动力,可是这个“动”恰恰是执着于“善”,修而不为的表现,我认为诸葛亮所言的归根本基,恢复本性,才能不为妄急所牵连,是黑格尔所言的进一步境界,而孔明之言则与孔子所答有异曲同工之妙。
鲁哀公说他以前作为君主治理国家,掌握国民纲领,操心百姓生计,认为自己是最通达的人,那么,为什么他听了孔子的话反而担心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美德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孔子告诉他,平是水静止到极点的状态,因为它保持内部平静而不被外物所动摇。他想到了自己强迫哀骀它去做宰相,这麽大一个官,哀骀它都离开了。他在思考孔子的话,或许是哀骀它真的是达到了“平”的境界。能保持内心平静,真正的不为外物所动摇。他在思考孔子定义的“美德”二字,孔子认为美德是不用有意对外炫耀,人们会自然受到感染而聚集在他的身边。他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他竭力展示给国民自己的形象,并且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在为百姓做事情,他自以为自己有了天下的正义感和真理在握的盛气,结果国家一塌糊涂,我觉得其实我们国家几十年前的文革的历史就是这样的例子。
他还是很迷惑问孔子,哀骀它没有君主的权位去拯救他人的生命,也没有财物俸禄使他人填饱肚子,为什么女子愿意去做他的小妾,男子都愿意和他去做朋友?这句话实际上让我只是觉得可笑。我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人,埋头苦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中国的历史向来不缺这样的人。我只是觉得鲁哀公很可怜,他都已经贵为国君,竟然会问这样愚蠢的问题,他还以为财物,俸禄,权位是民之所趋的理由?我又想起了高中语文课本的《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同样问孟子的问题“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我觉得梁惠王和鲁哀公可以聊一聊了。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当我在翻译孔子的回答时,我在想,什么是平静?此刻在写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里慌慌的,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微积分,大物,工图,等等要做,于是我令自己平静下来去想什么是平静。我觉得吧,在我最不平静的时候让我自己去思考什么是平静,这很有意思。
我最先想到的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不对不对,这是冷静,于是又想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不,这怎么能是平静呢?我的潜意识却告诉我心中所认同的平静就是这两句,于是,我陷入了思考,我联系孔子的答案思考良久,突然,我觉得我自己应该是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平静。
我是赞同苏洵的看法的,也感慨于范仲淹的文章,平静是什么?平静是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的坦然,当如此之后,置个人荣辱于外,养浩然正气,只有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之后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我所认为的范仲淹的“平静”是正直士大夫立身行一的准侧,他打破了孟子所言“达则兼容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平静应该就像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成熟吧。他是这样形容成熟的“成熟时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是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天气,是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是洗刷了偏激的淡漠。”古人所言的平静或许就是如今所言的成熟吧。毛主席的青年朋友说他年轻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在我看来,那是真正的平静,最终,“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德充符就当下而言,我觉得为政的若站在人民的利益上,或者说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像权力,利益,财物都是附加品,而这个精神,这个崇高的精神是不朽的,我想起流沙河的诗歌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带我走向黎明”
当代的理想又何尝不是那时推崇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当然,也不是说要去学习哀骀它,时代不一样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或许,当时的哀骀它在孔子看来还是君子,是人才。但是,德充符的人物本身就是虚构的,是为了与不德者对比而产生的,所以,我们要传承优秀的部分,抛弃封建保守的部分。
事实上,我觉得哀骀它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或者说他的理想和我们如今大多数人的理想格格不入,或许这本身就是庄子自身的理想,他也未必相信这种境况有现实的可能性,事实上德行之完美的人只是在追求精神的人群的心里有吸引力,可现实中追求精神的人少之又少,当今时代,物质无比丰富的背后是精神的极度匮乏,一部分人都活在精神的荒原。
最后,我想对鲁哀公说
:“从一开始,你就错了。你已经迷失在权位,财物俸禄里了,这些东西你没有必要竭力去展示,作为国君,做好你自己本该做的事,人们自然会受到感染而聚集在你的身边。”
(上学期吐糟的)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北京白殿疯医院挂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