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禅解义禅说庄子middot齐

发布时间:2020/1/26 15:10:19   点击数: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庄子·齐物论》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同学们今天到这里来,其它的讲座你们就没法听。这儿“成”了,其它的讲座就“毁”了。有些同学没有到这儿来,我这个讲座对他们来说就是“毁”,但他们在那边的讲座就是“成”。山里的树木,砍掉了是“毁”了,但弄来建房子、做家具也是“成”。时间是一个定量,有此无彼啊。我们分配时间,选择了这个,就舍弃那个。舍弃也可以称之为“毁”,取也可以称之为“成”。

但是,无论是人、心、物,本来是无所谓成毁的。宇宙是一个恒量,就是一个“一”。但宇宙的现象是无穷无尽。在无穷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之中,运化不尽。尽管现象无穷无尽,但是宇宙的总量是没有变化,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所以我们要看到,在大道里面,“复通为一”。

“通”是什么呢?是没有障碍。我们人心有障碍吗?我们情绪有障碍吗?我们生活有障碍吗?为什么有障碍?障碍在哪里?怎样消除障碍达到“通”?在广州、深圳的上下班时间,公路上不通,塞得一塌糊涂。为什么?路少了,车多了,再加上有车祸,或者修路,它就不通。我们的心本来是无所不通的。但是为什么在面对有些事的时候,自己有个坎儿,迈不过?

一碗水能行船吗?不可能。但是在大海里就畅通无阻了。为什么?体量不一样。万吨、十万吨的船,都可以在大海里面通行。但一杯水怎么能行?古人常说,某个人“气量格局”太小、某个人“气量格局”宏大。气量格局小了,只能去干小事,只能去当打工仔、打扫卫生。有碍无碍、能不能通达,是跟自己的气量格局有关。

我们的心,从小孩子到成年,“通”一定是没有障碍。我们的心是无量的。我们可以把宇宙打包放在心里。宇宙的半径有多大?在我们的念头之中,也就是一个小数学公式而已。一张纸、一支笔也就把它放进去了。所以心无量大。道无量大。虚空无量大。通过学习,通过对我们的身、心、性、命都进行修炼,我们就可以从凡人到圣人、从平常人到真人。

唯达者知通为一,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达者,就是达到了道人的境界,知道了万事万物都是“一”。我们的生命是什么?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氮、氧,和各种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又是由若干电子、中子、夸克组成的。把我们打碎之后,都是量子云,只是不同的显现而已。我们是平等的,都在地球上,而不是月球上生活。生老病死对任何人来说也是平等的。我们都有新陈代谢、眼耳鼻舌、五脏六腑。

现在的人计较人的高、矮、美、丑。实际上在大的生命体上,我们非常平等。自己家里的猫狗绝对不会分别主人丑不丑、靓不靓,是老是小,是穷是富。它没有分别心,平等心很好。以“道眼”观宇宙、生命、精神,都是一个衡量,都是“一”。这方面是绝对平等的。但这个“一”在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是有差别的。

学习《庄子》、学习道家学说,目的是提升我们的境界。使我们从一个平凡人,达到一个超出常人的境界。对于一般人,每天上班下班,领点工资,过点小日子,这个是正常的。但有一部分人,不满足于平常生活。他要认识、提升自己。就像同学们读了小学、中学,还要读大学。对于古人来讲,人生最高的追求就是对“道”的认识。秦皇汉武富贵享尽了,还是不满足,想学神仙之道。学道是对我们的人事、对精神的超越,达到一个更高、更完美的人生境界。

道家学说的特点是“弃圣绝知”。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它持批判态度。为什么呢?因为“道法自然”,道家的重心是在自然性上。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但是我们的精神往往被社会性所污染。社会性充实以后,自然性就萎缩了。像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社会性非常发达,自然性却相当地萎缩。因为各种各样的应酬,许多人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睡觉本来是最自然的事,却成了一个最奢侈的享受。所以,道家学说站在赞美生命、保护生命的立场,对社会性进行批判。现在生态学家已经提出了警告,我们的地球生态是岌岌可危的。

一个真正悟道、体道的人,是一个通达的人。并不是悟道了,就要去度天下人,每天在社会上忽悠。道人的生存原则,是《道德经》讲的“和光同尘”。“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就是要和光同尘。

庸也者,用也;

用也者,通也;

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有些自称神通广大的“气功大师”,最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下场。这就是不通。如果他们知道了和光同尘,远离富贵,不去招摇,那么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平庸一点,把自己放低一点,别那么盛气凌人、狂妄自大。要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说平常话。要把自己放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做个无影人。所以古人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们有了平常心,境界、胸量才能恢弘起来。

同学们能够在这里读书,都是百里选一,乃至千里选一的国家栋梁、优秀人才。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境界。我以前讲,人要有“三气”。第一是庙堂气,第二是山林气,第三是英雄气。

不管是当老板、当老大,都要有庙堂之气。但是当老板、领导总是累得死去活来,那怎么得养呢?这就需要有山林气。山林气就是以出世之心办入世之事。有了山林气的人,你看他很忙,但是他心里面很闲。另外,他经常把自己作为局外人。有一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庙堂是“当局”,当局者,往往会迷在其中。如果我们养了山林气,超然世外,在局外来观,那么我们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所以,往往有山林气的人,他的智慧能高于红尘中的人。古代的几大智者,张亮、诸葛亮、刘伯温,都是传说中山林气很重的人。还有很多出家的僧人道士,都有着神奇的魅力。他们的魅力、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山林气上。当然,还得有英雄气。英雄气就是有担当、有首创精神,能够突破现有的拘束,开创一番新的事业。有英雄气,哥们儿、兄弟才多,大家才愿意聚集在你的身边,干一番事业。

真正通了,我们就有所得。得什么呢?得一个虚,得一个空。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无所得”。

“无所得”是最大的得。为什么呢?别人送我一百斤米,我把它扛回去,要放下啊。我要是老扛着,就要累死了。哪怕是送你一百个亿,你还是要放下。得空、得无是最好的。这种得,并不是在功名富贵、酒色财气上得,而是在道上有所得。通是我们心通、心没有障碍。得到了这个,那我们在学习上也就没有障碍了。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

谓之道。

这句话可以说是入道之门的钥匙。前面所说的,都是“因是已”。为什么说“已而不知其然”?我经常说,我们背后是过去,前面是未来。我们立足的就是现在。过去的好像都是必然的,未来的好像都是偶然的。未来是未知,过去好像是已知。然而过去真的是已知吗?同学们还有几位能把小学、中学的课本背下来?那时候的考试试卷还有谁能记得有几页?去年、前年的很多事你们还能历历在目吗?过去的,也慢慢地淡化了,“已而不知其然”了。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到这个学校来?十年前你们会吗?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往往是“不知其然”。对于明天、后天,十年后、百年后,我们仍然是“不知其然”。我们上一生在干什么是“不知其然”,我们下一世又在干什么也是“不知其然”。就是这个“不知其然”谓之道。很多学道、修道的,认为好像有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才是道。然而,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只是在局部之中可以做的一道数学题。你把它完成得一百分、很正确,那也只是一道数学题。

现在的科学技术能够把航天器送到月球、火星、金星,乃至于冥王星上去,这很了不起。但是,哪怕投入一百个亿,能够生产出自然界最简单的生命体,一只草履虫吗?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已而不知其然”。尽管我们的化学、生物学、遗传工程在古人看来已经是不得了了。但是,仍然有我们的认识、技能所不能迈过的地方。为什么不能迈过?这是属于大道、上帝的领域,不是我们人所能干预的。有些亿万富翁,如果花一百个亿能治好他们的癌症,他们也肯定愿意。但为什么治不好呢?生命有生命的境遇,不是人所能随意干预的。

我们一辈子都活在“已而不知其然”之中,所以才能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创新、发展。如果一切都知其然了,人的精神也就到顶了,人的思想也就固化了。正是因为有无穷的未知,我们的精神、思想才能在未知中旅行,人类文明才能一步步向前迈进。我们要“知止”,知道我们认知的局限。庄子在《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把有限的精神与生命,投入到无穷的时间与空间之中,想要穷尽宇宙万物,是不可能的。谁研究过自己头上有多少根头发?即便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我们真的了解他吗?对自己呢?我们对自己又了解吗?所以,无论在任何领域,都有已知的部分和未知的部分。已知部分永远是很小很小的,未知部分永远是很大很大的。

图片摄于

.11

学勤书院庄禅解义系列

四次心斋活动

文字

冯学成先生讲述,刑洋记录(邢洋:哥伦比亚大学宗教系研究生)

图片

历次庄禅解义·心斋活动

排版

支双双(级经管学院、学勤书院)

编辑

Elise(学勤书院老师)









































白癜风需要怎么确诊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771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