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程钢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11/17 17:24:24   点击数:

  中国落后的根源何在?专家研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程钢: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程钢年06月18日 人民网-读书频道

  楚渔先生的著作继承了鲁迅、柏杨等人对国民性进行反思的传统,对中国近现代落后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思维模式的落后是根本原因,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鲁迅、柏杨所代表的国民性批判思潮,具有特定的进步意义。在世界文明史上,勇于对本民族进行深刻的批判,是一个民族文明发达、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以犹太民族来说,在《圣经?旧约》的“先知书”中,对犹太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程度决不亚于鲁迅对中华民族国民性的批判。就我们所知,这种自我批判并没有摧毁犹太民族的自信心,相反,由于这种批判的持续存在,使得犹太人具有超强的文化承受能力。承受得起自我批判,是一种文明肌体健康的表现。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对本民族的缺点进行必要的批判,有如牛虻的叮咬,在特定条件下有利于牛的成长。其前提是,这种批判必是诚恳而有又建设性的。

  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与周边相比,以五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一直处于较高的文明区位,并发展了一套夷夏之辨的理论。近代以来,才开始认真对待己是全面崛起的西方世界,对国民性的反省与批判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形成了以鲁迅著作为代表的文化经典。

  但是,这种进步意义是有条件的、特定的、有待的(庄子),换言之,这种批判的意义不是无条件的、全面的、绝对的。

  对国民性的批判必须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这种批判最终要有建设性的成果,要形成文化经典,并且通过经典传递下去,在历史过程中,通过一代代人的重新诠释,不断地补充、调整这种批判的视角与强度,使得自我批判也变得经典化,成为民族永恒的自修课程。

  从长时段文明史的角度讲,对国民性的批判对民族的自我醒悟、理性自觉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古代犹太对自身的批判最后融入《圣经?旧约》这样的经典作品,成为传世名作;再如,近代的鲁迅先生,其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形成这种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年青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鼓舞了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斗志。

  其次是特定性,即这种批判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瞄准某个问题,深入挖掘,而不是泛泛的冷嘲热讽,只有瞄准某个具体问题,才有可能将问题引向深入。

  再次,这种批判是有待的。国民性不是抽象孤立的存在,不存在某种绝对不变的国民性,它只能存在于动态的历史过程之中,特别是存在于与他民族相互交往的真实过程之中,换言之,只有与其他民族相比较,才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性。因此,只有动态的历史的比较,不存在抽象的长时段的比较。

  与以往批判国民性的著作相比,这本书确有进展,主要表现有两项特点:一是具有时代性;二是具有针对性。

  我们先讨论这本书的时代性。本书在精神上继承了鲁迅、柏杨,但在问题意识上有所创新,是站在21世纪初的立场上,通过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对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

  本书第一章对当今流行的几种影响很大的观点进行了梳理与辩驳,反映了国民性批判的新的认识水平。我以为第一章是本书比较精采的部分,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将以往的各种观点归结为(1)“封建和专制根源论”;(2)儒家文化根源论;(3)制度、体制根源论。这三种观点是历史上影响极大的观点,在很长的时间内很有影响力,但似乎缺乏一本书,对所有的这些观点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批评。

  封建专制根源说在很长时期内是钦定的正统观点,这与我们过去比较简单机械的世界文明观有关。过去认为,人类历史应当经历“古代---中世纪----近代”或“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模式,将中世纪封建主义看成是为了发展近代化必须彻底根除的前提条件。在国内,我们又将政治上的反封建与民族复兴简单挂钩,存在着政治决定论的误区。以往的国民性批判,往往都将封建专制看成是应当批判的首要成份。本书作者明确批评封建专制根源说,很有新意,在国民性批判的演化史上,是比较新的观点。

  再如儒家文化根源论,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儒家文化受到左倾思潮的批判,文革结束,儒家文化又受西化论者的批判,批判的共同理由是反对保守主义。近代以来,我们将进化论加以庸俗化、简单化,简单地以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因此只有通过文化上的激进变革,才能取得进步。本书以日本与韩国的发展经验为依据,否定了长期以来似是而非的儒家文化根源论。这个观点在近二十年来影响日渐增长,涉及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儒家资本主义”、“韦伯问题”等一系列文化问题与学术问题的讨论。

  一般说,肯定儒家文化的人大多不进行国民性批判,从事国民性批判的人往往批判儒家文化。因此,儒家文化与国民性批判成为二元对立的关系。本书既进行国民性的批判,又同情地理解儒家文化,共开批评儒家文化根源论。这在国民性批评史上,也是一种新观点。

  这本书改变了我们对国民性批判的基本印象。在我们的心目中,原先有几个不成文的等式:如批判国民性等同于激进主义;批判国民性等同于批判儒家文化。作者对保守主义(其中包括儒家文化)作了新的评价。本书对英国的保守主义,对犹太民族的极端保守主义都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并明确指出:“保守是进步的基础,没有保守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进步。”(第69页)“中国人的思想不是保守而是僵化。”(第71页)在保守与批判之间实现了“必要的张力”。

  更有新意的是对“制度,体制根源论”的批判,进行这种批判不但需要学识,还需要与俗见抗争的勇气。作者承认,“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社会制度和体制都是非常严酷的”(第11页),但是苏联在科研乃至在经济发展都取得重大的成就。此外,还对纳粹德国、以色列的科研成就进行了分析。依据某种俗见,斯大林集权体制、纳粹德国的专制体制不应当作出重大的科研成果;或者退一步说,即便产生了科研成果,也应给予负面的评价。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苏联、以色列的科研体制(暂且不谈论纳粹德国),是全盘否定,还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事关我国今后发展的重大问题。

  当今世界上在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国家里,有两种发展路径。其一是英国、美国、日本,这些国家没有发生过剧烈的政治革命,因而旧传统与新观念共同妥协,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还有一类国家,如法国、俄国、德国、中国,这些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是以政治革命为前提的。后一系列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特别的曲折。当今世界的主流话语权掌握在前一系国家的手上,用前一系国家成功的经验来衡量历史成为时髦。在历史上,我国走的是第二种路径,这一点决定了我国不可能置这次国家的发展(包括曲折)于不顾,简单地复制第一条路径的经验。

  为了解释本书提出的种种观点,也许我们应当提出如下假设:前一系列国家之所以成功,乃是因为灵活而成功地处理了激进与保守的关系;后一系列国家之所以曲折,乃是因为在处理激进与保守的关系时不够灵活,缺乏弹性。

  这本书的另一项特点是其明确的针对性,它主要针对我国科技创新乏力的问题,并从思维模式入手,切入教育改革,从而使得本书没有流于泛泛的批判,而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我们以为,如果不取得建设性的成就,国民性批判的积极意义就不能成立。

  全书的重心在于批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所谓模式,按照作者的说法就是一种思维定势,是一种内在化的长久稳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作者楚渔先生呼吁中国人进行思维模式的变革,当然,这种思维模式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比较自然的结果是要从教育着手。在这一点看出,作者积极回应了“钱学森之问”:为何我们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我想就第七章发表一点评论意见。在我看来,全书似乎有一个基调。这个基点是强调科学,批评人文(作者称之为文人)。换言之,在科学与人文两种精神之间,作者似有明显的偏向性。对此,我想提出一点商榷意见。

  在这一章,作者极其推崇知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怀特海的思想,强调“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第页)

  正是这一章的内容对作者的整体构架形成一定的挑战。我们同意作者所提出的,要克服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的模糊性,提倡精密性,要养成科学的精密的思维习惯。但在这一章中,主要讨论的不是科学的精密的思维习惯,而是科技创新能力。这是两种能力,不可等同看待。科技创新的能力是一种智慧,严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则是知识。正如怀特海所说:“通向智慧的唯一的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第页)

  因此,参照怀特海的术语,对我们来说,智慧与知识,有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且,要获得面对知识的自由,我们需要人文的智慧,这是很难用精密的科学思维所取代的。怀特海说:“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第页)。

  因此,我们认为,更稳健的提法是,既要克服传统思维模式缺乏不精密、不科学的不足,也有充分发挥传统人文模糊思维、形象思维激发人类想像力与联想力的优点。在教育问题上,也应当在保守与激进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以更全面的稳健心态看待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互动的关系。

三观不正,你会世道迷茫

思维模式不正,终会输的干干净净

欲成大事者,必先改造自己的思维模式

进而,改造你的周围和你所处的世界

赞赏

长按







































济南白癜风医院
福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12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