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奉元学会电子报三十三毓老师讲庄
齐物论篇
熊羿
〈齐物论〉一篇的主旨,若用篇中的文字说明,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一句。换句话说,庄子认为天下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感情,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各自分殊,但若从根本上来看却是齐一无别的。所以,并没有所谓的是非、高下、大小的对立分别,这是一种超越对立的智慧。
庄子在前一篇〈逍遥游〉当中,用非常多的篇幅说明物我、小大之间的不同,比如“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等处,探讨了小大之间的关系,乍看起来好像小大之间是互相对待、对立的事物,其实从根本上来看就能明白小大之分只是从表面上说,若从道的观点来看,其本质应该是相同的。如同郭向所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小大之间,虽然表面上有所不同,看似“对待”甚至“对立”,其实只要顺其本性,适性、顺情,根本不需要互相比较、较劲、分出胜负高下,只要各安其位,发挥各自的天性和禀赋,则同样都能够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因此,从大道的角度来看,小大其实没有分别。如果我们套用佛教里面华严宗的“四法界”概念来诠释的话,〈逍遥游〉可以说是从“事法界”(有差别之现象界)的层面进行讨论,到了〈齐物论〉当中,则是进而从“理法界”(超越差别的实体界)的层次来立论,所以两篇在层次上,还是有深浅的不同。
前一篇〈逍遥游〉提到了小大之间的差别,并且暗示了小大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通达之后,都可以超越物我时空的限制,进而达到逍遥自在的大道境界。因此,到本篇〈齐物论〉当中,就进一步从大道的角度来讨论“万物齐一”的观念,表象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本质上却是相通。因此两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彼此之间就有层次上的推进。比如,前篇〈逍遥游〉所说的“小知大知”、“小年大年”,还是从对立面、差异面来讨论,但是到了本篇〈齐物论〉当中,就转变成“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这就是一种打破对立的超越性思考。这两句话说明小大并无对立,因为知有局限,无论是小知还是大知,都未达到真知,有大智慧的人应当追求的是超越性的真知,不论小知还是大知,都不应该自以为是而取笑、轻视对方。明末的一位佛教高僧憨山德清,针对〈齐物论〉做出解释:“世无真知大觉之大圣,而诸子各以小知小见为自是,都是自执一己之我见,故各以己得为必是。既一人以己为是,则天下人人皆非,竟无一人之真是者。大者则从儒墨两家相是非,下则诸子众口,各以己是而互相非,则终竟无一人可正齐之者。故物论之难齐了久矣,皆不自明之过也。今庄子意,若齐物之论,须是大觉真人出世,忘我忘人,以真知真悟,了无人我之分,相忘于大道,如此则物论不必要齐而是非自泯。了无人我是非之相,此齐物之大旨也。篇中立言以忘我为第一。”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本篇主旨做了非常好的解释。郭向注〈齐物论〉时也说:“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然。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又说:“同天人,均彼我,故外无与为欢,而荅焉解体,若失其配匹。”前面郭向所说的“彼我均”,就是说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是非虽然各有差异,但是在“美己恶人”甚至党同伐异这一点上并没有差别。所以,进一步的境界就要能够“均彼我”,这就是齐物的境界,就是超越人我是非的对立、对抗的“同天”、“同人”境界。在“毓老师笔记”中,针对此段的注解到:“‘彼我均’而至‘均彼我’。周官经之要义,在‘均与联’。‘联’者,群德也。‘均’者,平德也。大学一部重(在)一‘平’字。先秦诸家之学在‘齐平’。可知当时之背景矣!以群力除独占,而求齐平也。”毓老师在《毓老师讲庄子》当中,更详细地解释了这个概念:“‘群’,是群众。韩非、孟、墨、荀皆如是,好好看先秦的书(先秦的书皆重“齐平”),完全是走这一条路。孟子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但是物之本都是齐的。儒家:‘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那不就是‘齐’吗?《春秋》讲‘人无生而贵者’,那就是说人都是‘齐’的。儒家齐的是性,不齐的是情。‘性相齐,情不齐’;因为性相齐了,所以才有用,才能大同,所以才说〈齐物论〉是大同。先秦之学都是相同的,当时并没有把诸子百家分得那么清楚。”毓老师这一段话,相当重要,非常独到地提出了一个重点,即先秦诸子都是讲求“齐平”,并非道家独有,毓老师更从儒家所谓“齐是性,不齐的是情”进一步点出庄子的〈齐物论〉其实就是大同的思想。如果从学术源流上来看,汉朝人刘歆在《七略》中有“诸子出于王官”之说,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有:“九流皆出于王官。”虽然此说在近代出现一些异议,但是历代学者大多都持此说,这代表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其实都是相同的,但所取用的着重点与着眼点各异,因此而有了派别之分。若更深一层说,我们现在所谓的儒家经典,其实并非儒家所独创,而是周朝以前上古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典籍,诸子百家无不熟稔,然孔子之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由此可知,孔子是上古中华文化道统的继承者、发扬者和集大成者。因此,六经就被孔门后学作为标准教科书来诵读。毓老师点出“先秦之学都是相同的”这一观念,可说完全抓住了文化道统的精髓,后生末学如我辈等,于此等处要特别仔细,不可等闲目之。所以,毓老师说“先秦诸家之学在‘齐平’”,顺着这个理路去思考,我们想要理解庄子的思想,不能光从道家一派去理解,更要兼采儒、墨、法等各家之说,才能彼此互见,以窥其全貌。
注释:
“四法界”一词,语出澄观《法界玄镜》。四法界分别为:(1)事法界,即差别的现象界。(2)理法界,即超差别的实体界。(3)理事无碍法界,谓现象界与实体界一体不二的关系。(4)事事无碍法界,即指森罗差别之事法事事融通,法法无碍,即入自在。参见《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四册)(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年),页。
本文选自中华奉元学会电子报第二十四期
赞赏
长按南昌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协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