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8 4:11:58 点击数: 次
人间世人间世一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人间世,不是人世间,这一篇是庄子内篇中最接地气的一篇,因为它讲的就是作为修仙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和别人交往的道理。其它世该怎么办暂且不说,只说在人间这一世。颜回告诉孔子要去卫国当官,因为卫国的年轻君主是个无道昏君。他听孔子说,安定的国家,不妨离开它,危乱的国家,应该趋向它。就好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愿意去侍奉在他身边,希望这个国家还有救。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因为颜回是孔门弟子中最不愿意当官的,而孔子讲的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里反其道用之,明显属于嘲讽,用相声术语,叫做砸挂。孔子说,只怕你去了就要被杀了。道这个东西是不能混杂的,混杂了头绪就多,就会出乱子,就会引起忧患,然后自救就来不及了。古时候的至人先要察问自己,然后再察问别人,假如察问自己的功夫还没有做到家,怎么会有时间去管坏人呢。再说了你也应该知道为什么会有德的败坏,而智的显露吧。德败坏是为了争名,智显露是为了争胜。争名就是互相倾轧,而智就是争斗的工具,这两者都是害人的凶器,是不能这么做的。况且即使一个人德行淳厚,也未必能投合别人的意趣,与人无争,也未必能沟通别人的思想,既然这样却强行拿仁义那一套在坏人面前展露,就是借别人的作恶,来卖弄自己的美德,这就叫害人。你去害人,别人一定会反过来害你,所以你恐怕要被害啊。假如卫国国君是喜欢贤人,厌恶小人,哪还用得着你操心。只怕你去了没法说话,只要说话,卫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就会钻你的空子跟你辩论。他一辩论,你为了保持自己有德的形象,就不会跟他计较,明知道是他不对也就妥协了,他就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这就如同以火救火,以水救水,越来越糟糕。如果你依顺他,有了开头就没完没了,最后恐怕会因为人家不信任你,你又话特别多而被杀了。从前夏桀杀关龙逢,殷纣王杀王子比干,都是因为关龙逢和比干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臣子的身份去爱抚国君的百姓,并用臣子的身份去违反君主的旨意。所以国君就因为他们的德行非常好把他们杀害了。这就是喜欢名的结果。以前尧攻打丛枝,胥敖,禹攻打有扈,灭了这些国家,杀了他们的国君。他们用兵不止,贪得无厌,就是因为尧和禹贪求名利。名利的观念,连他们这些圣人都克制不了,何况颜回你呢。尽管如此,你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说给我听听。颜回说,如果我容貌端庄而且谦虚,办事兢兢业业专心一意,这样可以吗?孔子说,那怎么行呢,卫国国君以自己的阳刚为美德,飞扬跋扈,喜怒无常,所以一般人都不敢违背他的意志。而他也因此压制别人的善言忠告,以求自己舒服如意。对于这种人,你天天用小德渐渐感染他也无济于事,更何况用仁义之类的大德呢?既然这样,假如你也固执己见,就只能表面上和他意见一致,自己内心又不敢妄加非议,那怎么行呢,这没有用啊。颜回说,既然这样,那我就只好内心里正直无私,外表上依顺他,语言上只说现成话,而且句句都合于古人的思想。内心正直就是和符合天道自然的规律,既然这样就知道国君和自己都是上天所生的孩子,这就不会用自己的言语祈求别人认为我好,或者认为别人不好了。假如这样,别人就会说我有赤子之心,这也就叫做符合天道自然的规律了。所谓外表依顺,就是和大家一样,该跪拜就跪拜,符合做臣子的礼节,这样别人就挑不出毛病了。然后我说的话虽然都有劝讽意义,但是都是古人说过的,所以就算直率一些,也怪罪不到我头上来。您看这样可以吗?孔子说,这怎么能行,要求的条款太多了。当然说起来也算是有个度,并不算过分。虽然不至于获罪,但是你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还怎么去教化他人呢?看来你还是在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自以为是啊。颜回说我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您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孔子说,你先去斋戒吧,然后我才能告诉你,任何事如果用心做都不会容易。认为事情很容易就可以做到,那是不符合宇宙大道的规律的。颜回说,我家穷,别说喝酒了,连肉都已经几个月没吃过了,这算不算斋戒了呢?意思是孔子你赶紧告诉我吧。孔子说,你这是用于祭祀的斋戒,不是心斋。颜回问什么是心斋呢?孔子说,你专心致志,任何事不要用耳朵去听,而用心去听,更进一步,不要用心去听,而用气去听,耳朵的作用只能局限于外界的事物,心的作用只能局限于周围的环境,气是虚静空明而能应接万物的。只有修持真道,才能接近于这虚静空明的境界,这个虚的境界,就是心斋。颜回悟性很高啊,他说,之前我没有找到通向心斋的门路,是因为我一切都从“我”出发,现在我找到通往这个境界的门径了,就没有我了,这能叫做虚吗?孔子说,这就足够了,如果你要进入卫国,不要涉足核心政界,只要在那个地方悠哉悠哉的待着就行了,而且不要为虚名所动,你说什么话,他们能听进去就听,听不进去就住嘴,你在随便一个地方应付差事,不是不得已的事就不要做。这样就差不多了。走路没有足迹是很容易的,但是不在地面上走却很难。为人情驱使容易作假,为天道趋势却难以作假。只听说过有翅膀能飞的鸟,没听说过没翅膀能飞的鸟。只听说过有智力能获得知识的人,没听说过没智力能获得知识的人。你看看空寂的前方,只有虚空寂静的心才能生出纯白的光辉,各种吉祥的征兆都会集于心境的静止当中。假如心境不能静止,就叫做形坐而心驰了。让耳目感官向内通达,把心智的做用排除在外,这样连鬼神都会来依附,何况人呢。这是教化万物的方法,禹和舜处事的关键,伏羲和几蘧终生奉行的准则,更何况普通人呢。几蘧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是谁,有没有这个人也不重要。这个故事可以讲的地方很多,让我归结成一句话:不要轻易试图影响和改变别人。颜回试图到一个政治很坏的国家做忠臣贤臣,来改变国家的政治和君主的品行。孔子说你抱着这种态度不但作用不大,而且还会把自己小命丢了。而用自己的美德反衬君主的暴戾,反而对君主来说是更坏的事情。孔子推荐的方法是你真要去,就去默默无闻的待着,然后用自己的气场来影响别人。不要展示自己的德和智,这两样展示出来都是为了名利,而德智名利是会害人的坏东西。后面有的是机会细说。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在为人处世中的做法,一定都会犯这一条规,希望别人受了自己的影响,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但是如果自己的气场和境界不能罩得住对方,更多的机会导致的结果是,你用自己现在的状态,甚至自己理想的状态,来反衬出对方格局的低下,来让其他人,和他自己来看。既然气场罩不住,对方自然不会觉得你说的是对的,然后就会厌恶你。如果他有能力,厌恶你就会害你,就算没有能力,厌恶你也会疏远你。可是,你的气场能不能罩得住对方,和你针对具体某一件事对别人施加的影响,一般来说是没有关系的。当然也有一下子就点醒了的,顿悟了的。那是少数案例。我如果说是高人知道自己一句话就能用气场罩住对方才去点拨度化他一下,虽然这种故事在神仙传说和佛门公案中经常有,但是这属于典型的循环论证。所以我不愿这样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其实我写这个帖子,就已经在这一条上犯规了,正确做法是不写,因为能读到的都是和我不相干的人。不过这样写犯规还不算严重,假设我的题目不叫“贫道这些年修仙之感悟”,而改成“修仙中的贫道告诉你们,你们哪做错了”。这十几万字内容不变。肯定从第一天起就要遭到一阵狂喷,而且大部分人都不会抱着心平气和的态度看我究竟说些什么,而是要尽可能的挑我的毛病。因为从内心深处,就已经对我排斥和敌视了。能做到把两个题目当作一回事看的人,都已经差不多做到这一段中写的不再用耳朵眼睛感知外物,而用心,甚至气,感知外物的境界了。我们再看这几天频繁回复提问的一个朋友,假如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搭理他,他也无法追问其他问题,那么其他朋友对他的观感会是,基本上没有观感。而正是因为我对他进行了答问,导致他可以继续追问,暴露出了自己的更多的境界,才导致好几个人对他的围观性回复,这些回复他本人看到肯定是不爽的。如果我不答问,不就没这么多事了么,他心中也不会起后面的波澜。我的答问,其实也是犯规的,就像我们熟知的比干和纣王的故事一样。纣王能坏到哪去呢,他的那些事影响的无非是几千万人民中的几百个人而已,而且国土年年扩张,军事节节胜利,政治局面大好。而比干一劝谏,诱导纣王把他杀了,其他诸侯大臣本来不知道纣王有多坏,这下就知道了,纣王的恶名传遍全国,于是文王就准备造反了。所以说,是比干害了他亲爱的纣王和商王朝。斋戒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不吃有滋味的食物,甚至不吃食物,来减少自己从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的机会,来激活用“心”甚至用“气”来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因为古时候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物,家门口的树,再过五十年还是那棵树,朋友出个远门,回来可能已经是一年以后了,书也没有几本可以读,能读的早就会背了。那么排除掉每天必须吃的食物的影响,这种摒弃感官的方法就很有效率。而现在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吃肉,不吃葱姜蒜,甚至偶尔进行一个辟谷,以为这就是斋戒了,以为斋戒一段时间就天人合一了,就能气听了。然后该看电视看电视,该读书读书,该上网上网,每天接三五十个电话,脑子里一堆以前没处理完的工作。这样斋戒,只摒弃了味觉和嗅觉,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这就像戒律一样,现在很多人只知道要戒这些,不知道为什么要戒,更不知道如何针对现代的新情况调整,戒也是白戒。打个比方很多道人都抽烟,理由是戒律里没说不让抽烟。可是祖师设定戒律的时候还没有烟草呢,他怎么能设这种戒律呢?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抽烟,我也不反对别人抽烟,倒不是因为戒律,我从来不太在意这些条文格式化的戒律的,在我看来抽烟和用香水也没什么区别。想抽就抽呗,不想抽了,或者不需要的时候就不抽呗。反正我也不会因为任何事上瘾。心力足够强,自然无瘾。但是反过来不能这么说,不能说没有瘾,或者能戒掉什么,是说明心力足够强,也许是因为执念足够强而已,比如生病的人戒烟是因为怕死。继续说心斋,这里的心斋是不是和齐物论里的人籁,地籁,天籁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庄子也不管这个叫气斋,所以我前面也说心籁就好了,气只是个名,这不重要。说到气,这里庄子也没在这里给勺,也没说究竟怎么样能练成气听,这个勺子散布在庄子整本书中。我们可以不恰当的把它理解为气场吧。一个人心力到极高境界了,气场也就到极大境界了,就可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一方面心想事成,一方面吸引所有人来依附。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拿破仑。读他的传记就会发现,他从一个小岛出发,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让整个法国为之疯狂,基本没有受到任何阻挠就从将军到元首再到皇帝。他的大臣在他面前就像狗一样。战场上也几乎战无不胜,其他小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归附。虽然整体看起来他的军事统御力和战争技术并不是特别的高明。如果说第一次还有情可原,他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之后竟然又杀了回来,兵不血刃就重夺法国领导权。这到底是什么人格魅力,什么气场?只不过,他的气场没有大到能覆盖整个欧洲的程度,假如他不对外侵略无度,只把自己的权力范围控制在法国和意大利,恐怕直到现在这些地方还是拿破仑王朝在统治呢。同样,庄子这一段不是教我们不要跟别人打交道,完全不要影响别人,而是说,要先确定对方在自己气场的覆盖范围之内,再去影响别人。如果气场覆盖不到,就算了,没有用的,反而可能害了自己,至少害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就像父母教育孩子,小时候孩子总是听话的,长大了有个叛逆期,为什么会有叛逆期呢,因为成年人的进步速度,往往是远不如小孩的,小孩觉得家长的气场覆盖不了他了,他就要叛逆了。我知道会有些人想要求师,而我坚持等写完了再说。除了前面已经写过的原因之外,我也希望在得师徒之缘以前,先把自己的气场建立完整。到了那时候,如果还觉得我能覆盖的了,再说不迟,免得拜了师没多久,发现这也不如意,那也看错了,徒生龌龊。这种事情在道门中太常见了,因为缺少全面的了解,师徒之间闹的很不愉快,其实就像小孩和家长一样。说不定我没有得到徒弟,反而遇到高人愿意接引我呢。高下相倾,这都是相对的概念。而在这一段开头就说了,如果到了至人的境界,就会先要求自己的境界,然后再要求别人的境界,如果自己还做的不够好,怎么有空管别人呢。与清静经文意相合。有的道人说我不度人,他要去度人了,因为清静经说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我问他,那前面说的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你觉得你做到了没?要是没做到,着急度什么人啊?对方就跟我呵呵了。现在看这句话,也是时刻准备骂我自己。人间世二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勃然于是并生心厉。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这个人名叫沈诸梁,字子高,职位是叶公,也就是楚国的河南省叶县县长。据刘向说就是叶公好龙的那个人。这个叶古读射,而射,古读叶,如姑射山,左仆射,都读叶,不知道为什么。他问孔子说,楚王这次派我出使齐国,关系重大,齐国接待使者,表面上十分恭敬,行动上却不那么着急,对于一个普通人,尚且不能让他轻易改变主意,更何况诸侯啊。所以我非常担忧。您经常告诉我说,凡是无论大小,很少不喜欢成功的,可是我这件事,如果不成功,就一定会受到楚王的惩罚,事情如果成功了就一定会因为过于高兴而染上阴阳失调的病症。总之无论成功不成功,如果想事后没有祸患,就只有具备高度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吧。我在饮食方面坚持粗茶淡饭,不求精细。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说这个,不是明摆着开启嘲讽模式么。所以必然是个虚构的段子了。爨读篡,烧火做饭,现代常用到的地方是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这句话是说他平时做饭吃饭并不注重讲究清热去火。而现在早上接到命令,晚上就开始喝冰水,这阳明胃火已经攻上来了。我这事还没有办呢,阴阳已经失调了。如果办不成功,肯定要受惩罚的,这两种遭遇,我这为臣子的实在担待不了,您还是教给我一些方法吧。孔子说,天下有两件最值得警戒的事情,一个是天命,一个是义理。儿子孝顺父母,这是出自天然的,不可能在根本上从内心解除,这就是天命。臣子侍奉君主,这是合乎义理的,无论到哪里都会有君主,这是跑不掉的。所以那些侍养父母的人,如果无论任何处境都能让父母安然无恙,就算是孝行到家了。那些侍奉君主的人,如果能无论任何事情都让君主太平无事,就算是尽忠到头了。同样一个注重自身内心修养的人,如果喜怒哀乐之情不容易在他的脸上体现,明知无可奈何却也安然若素,就算是涵养德行的功夫到位了。一个为人臣子的人,本来就有些迫不得已要做的事情,该怎么办怎么办就是了,如果能忘却自身的一切,就连生死都没工夫关心了。所以你尽管去做就是了。孔子接着说,让我再把听到的一些事跟你说说,凡是与人交往,邻近的一定要靠信用来维系彼此的关系,距离远的就要靠言辞来表达对别人的靠谱了。而言辞又必须有人传达,传达双方或喜或怒的言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要是双方高兴,就一定有许多好上加好的话。要是双方不高兴,就一定有许多坏上加坏的话。凡是过分的话基本上都是不准确的,如果传话的人传达了不准确的话,就一定会使得对方的信任淡薄,信任一淡薄,传话的人就要遭殃。所以有格言说,传话要传符合正常情况的话,不要传带有过分情绪的话,这样或许可以保全自己。孔子接着说,另外,斗智斗力的人,开始都是来明的,往往到最后就来暗的。等到急于求胜的时候,就会诡计多端。按照礼法喝酒的人,开始的时候规规矩矩,经常到后面就乱来,等到喝醉的时候就唱歌跳舞丑态百出。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开始能互相信任,往往到后来就互相欺诈,事情刚开始总是简单的,等到将要完毕的时候,就肯定艰巨了。人们的语言就好像风波一样时起时伏,行动也是有得有失,有风波就会摇摆不定,有得失就容易出危险。所以有的人发怒并没有别的缘由,只是听了花言巧语和片面的措辞引起的。野兽到了临死的时候就乱吼乱叫,呼吸困难,还会产生吃人的念头。如果你要求过严过细,别人也会出坏主意来对付你,而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谁还知道事情的结局会怎么样。所以有格言说,不要改变上级的命令,不要勉强求得成功。说话做事,超过限度就意味着添油加醋。改变命令,勉强求成,都会给事情带来危险。一件好事要能办的成功,在于长期的努力,一件坏事要是弄坏了,后悔也来不及。既然这样,还能不谨慎么?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让自己的心境悠然自得,一切事都寄托于不得已,以便保持心灵中的中和虚静。这就是最好的了。除此之外还想要怎么做来报答君命呢?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为传达君命而传达君命,这难道也很困难么?这一段文字,我准备分三个点来讲,第一个是如何面对上级交代的任务。第二个是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第三个是做任何事情不要着急。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君主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宏观意义的上级,可能是单位的领导,可能是甲方,可能是国家机器,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对于趴耳朵的男人来说,可能是自己的老婆。是上级就以为着他会让你办事,而你不得不办,而且自己想要办好。这位叶公还算修养不错了,他知道患得患失,而现在更多的人是患失不患得,其实咱们即使不讲这里面讲的阴阳不调这种身体机能方面的概念,总是成功的弊端也很容易理解。站的越高跌的越惨,叶公这次出使齐国成功了,下次就会让他出使魏国,再成功了就会让他出使秦国,成功很多次,无非是多得些牛羊黄铜,失败一次唯一的脑袋就搬家了。主张食君之禄死君之事,被砍死之前还要正下衣冠的是儒家,庄子这里讲的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顺其自然,能办好就办好,办不好呢?反正臣子就是用来办那些不好办的事情的,办不好也别往心里去。总之不要影响自己的心性。这不是在说主张混日子,混日子是火候掌握偏了,后世不解老庄旨趣的结果。总体上来说,庄子是在说,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过分追求额外的成果。只要过分,就要倒霉,一会儿结合第三点聊聊反面教材郦食其。我想插一句,关于孝道。庄子中讲孝的地方不多,有些在一般人看来还很奇葩,比如大宗师里的孟孙才。所以就讲在这里吧。孝道分两种情况:如果作为子女的,经济状况和对社会的认知比父母高,那么孝就是父母想干什么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干什么。比如儿子是北京白领,父母是陕北农民,父母想看天安门就带他们去看,父母想每年见到儿子就每年都回家。如果作为子女的,经济状况和对社会的认知都比父母差,那么孝就是父母不想干什么就创造条件不让他们干什么。比如我老爹就不喜欢和乱七八糟的人打交道,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所以我结婚就主动不办婚礼,不给他被折腾的机会。我爹想经常看到我,所以我不漂泊也不出家,结婚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他就很高兴,给我很多钱花,我也很高兴。我爹有一句名言: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父母就是为了子女的自由而努力,所以你不想上班,就不上班吧,安心修你的道吧。我很感激他。我们在传达别人的话的时候,要传达的是别人的意思,而绝不能传达别人的情绪。举个浅显的例子,小男生追求小女生,让自己的朋友替自己表白,说你给她说我喜欢她,能不能确立个关系,她要答应就答应,不答应也无所谓就算了吧。这时候做朋友的就绝对不能把无所谓的态度传达过去,只能传达求交往这一个意思。否则就是坑队友。事后俩人知道真相了必然一起埋怨他。再深一层的意思呢,我们既然知道前面一个道理,那么我们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应该尽量避免带上不必要的情绪。就像这个例子里的小男生,他表现这种无所谓的态度给朋友,其实大多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万一被拒绝了,自己有个台阶下而已,而这种台阶的预留就容易给猪队友犯错的机会,降低自己的成功概率。面子和尊严是修仙最没有用的东西,只是名声的附属品而已,连名声在许由看来都是附属品,附属品的附属品又是什么呢?相当于买椟还珠的人连木盒子都还给人家了,只留下一个布包。可是,又有多少人看不开呢。说到这还不得这一段要旨。要旨在于,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练习让自己接收别人信息的时候,只接收内容,不接收情绪。就像我昨天讲的,这个帖子换个题目,能否视之如一?别人谦卑的帮你解一道题目,和傲慢的教你解一道题目,能否同样听得进去?主动给我发站内留言,我从来都不回复,能否权当我没有看到,或者自己没有发出去?反正我看给我发留言的朋友,95%以上都没有在回复中出现过。甚至一半人已经好多天没有上过线了。我斗胆度一下君子之腹,可能其中也有因此生气了不再看帖子的。我也给所有版主发过留言啊,他们也一个没有回复过,难道我也因此觉得受到了无视而放弃更新了么?很多人还是在问我修仙到底怎么具体修炼啊,我知道你们想问的是到底怎么做,怎么观想,怎么行气,怎么导引。要说具体修炼,这一段关于情绪的最好练了,这已经是我在庄子中第三次提到类似于情绪的内容了,就从这具体修炼吧,就在红尘中练,就在一思一念中练。说第三点的时候先讲个史上最窝囊的使者郦食其的故事。这三个字读利益鸡。他是刘邦的谋士,足智多谋能喝酒,放荡不羁好装逼,很对刘邦的脾气。他说能游说齐王归降,刘邦就让他去了,他也的确说服了齐王,但是在外领兵打仗的韩信听说他凭一张嘴就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么大功劳,自己非常不爽,于是下面的谋士蒯通一撺掇,韩信就在明知道齐王已经准备投降的时候进军攻打齐国。齐王一听就恼了,以为郦食其骗他,就让郦食其去劝韩信退兵,没想到就在这生死关头,郦食其开启装逼模式,拒绝去说服韩信,于是齐王就把可怜的郦食其给烹杀了,也就是放大锅里活活煮死了。这个人简直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nozuonodie,whyyoutry”的精彩注脚。且不说最后他有谋生的机会,毕竟韩信是自己人好说话,人能离开齐王,就算韩信不听他的,自己不再回去就是了。他的关键问题在于和这一节中写的一样,急于建功立业,忽视了别人在重大利益关头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既包括韩信,也包括齐王。齐国这么大的一个功业,让他一个谋士取得,说难听点这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郦食其想要独吞下功劳,一点都不给韩信留,这就不合理。而且以郦食其的作风,见了齐王必然是一阵猛吹,给齐王的感觉太过于良好,期望值过高。而韩信仅仅打掉他一座城,这个过高的期望值一下子摔下来了,心理预期就崩塌了。假如历史可以假设,郦食其忠实的向齐王表明刘邦的态度,韩信建功立业的野心,目前面对的危险和可能性,不让齐王的期望值过高,仅仅建立在投降保命的基础上,我想就算韩信进军,齐王也不会暴跳如雷。但是,这样做郦食其游说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如果结合着韩信的攻击,就算成功了,功劳也会变小。而这是鬼迷心窍的郦食其不愿意接受的,也是他悲惨下场的根本原因。我觉得讲了这个故事,这一节也就不用讲了,非常完美的解读了其中的意思。我接下来再关于修仙唠叨两句。很多人刚入道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宗教狂热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喜欢立下一个宏大的志向,要抄经,要自己在家坚持早晚功课,要打坐,要游历名山古观,要吃斋,要蓄发,要学经韵。然后其中的大部分,半年之后就把这些志向给忘了,事也坚持不下去了,除了给自己留下怀疑自己道心的缘由之外,什么收获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起这种念的根本,不是现实需求,而是情绪,简称一时冲动,冲动的时候是不考虑自己的生活状态,时间条件和兴趣爱好的。有人问我,你整体装的跟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一样,这也看开了那也看开了,你怎么不去终南山呢?我说我也扪心自问啊,庄子丧妻,鼓盆而歌,这个境界我到没到?既然没到,那就别想那离群索居的事,自寻烦恼,自取其辱而已。不过我这条路好就好在,既支持渐悟,也支持顿悟,说不定哪天,环境一变,心性一明,境界就到了。修仙是一辈子的事,千万不能着急,千万不能把修仙变成另外一种我执,医院的。人间世三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颜阖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问蘧伯玉说,假如这里有一个人,秉性凶残,如果纵容他做些无法无天的事,他就会危害我们国家,如果约束他做些循规蹈矩的事,他就会危害我。他的智力只足够知道别人的过错,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也犯同样的过错。像这样的人,我该拿他怎么办呢。蘧伯玉说,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要提防,要谨慎。首先要端正你自身,外面看起来不妨亲近些,内心里也不妨随和些,尽管如此,这两种做法还是会有祸患。亲近不能太深入,随和不能太显眼。要是亲近过分了,一旦他垮台了你也跟着倒霉。要是随和的过于显露,他就会认为你在沽名钓誉,而像妖孽一样祸害你。如果他像个无知的小孩,你也跟着像个无知的小孩,如果他不讲威仪,跟你不分彼此,你也跟着他不分彼此。如果他放荡不羁,你也跟着他放荡不羁。就这样慢慢使他通达,逐渐醒悟,才能进入到没有瑕疵的境界。你不知道那螳螂么,举起臂膀阻挡车轮。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能胜任,还以为自己很厉害。要提防,要谨慎,如果总是夸耀自己好的方面去冒犯别人,这就跟螳臂挡车差不多。你不知道那饲养老虎的人么?不敢拿活的动物给它,因为它杀生的时候就要发威。不敢拿完整的事物给它,因为它撕裂食物的时候就要发威啊。饲养老虎要能照料它的饥饱,熟悉它暴躁的本性。老虎跟人不同类,但是却能驯服于饲养它的人,那是因为养虎的人能依顺它的习性,被老虎咬死的人是因为违逆它的习性啊。爱马的人常用竹筐承接马粪,用大蚌壳承接马尿,这待遇很高了。但是遇到蚊子成群叮在马身上,养马的人却不及时扑打,这样马疼了就会咬断嚼口,毁掉笼头,挣开肚带,造成损失。虽然用心良苦,爱护却有疏漏,这一点怎么能不慎重呢。总有一些人,我们不得不去影响,例如这里面的诸侯太子的老师,我们对于自己的子女,学生,下属。那么庄子主张如何去影响对方呢。这四段话就是四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段,消除对方的抵触心理,不要用自己的好反衬对方的坏,避开他人性的弱点,在影响的过程中避免对对方核心利益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医院收费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jj/176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