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共读道德经第四十八章2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矣。
绝学无忧。
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今本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今注今译》“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累积愈增多。“为道”是摒除偏执妄见、开阔心胸视野以把握事物的本根,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
“为道”在于探讨事物的本根,尤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当今哲学的工作,既需“为学”,尤要为“道”。
《解读老子》“为学日益”探求知识,除了用功与恒心之外,别无他法。知识浩如烟海,学者能够日求有功,至少可以出类拔萃。不过,《庄子·养生主》提醒我们:“吾生也有涯,而可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为道日损”“道”是究竟真实,不但不在书本中,也不在吾人感官所对的经验世界中。因此,探求“道”:必须去除可多可少的相对知识,积非成是的世俗偏见以及个人特有的各种欲望,最后抵达无知、无欲、无为的地步。“无为而无不为”一语,可参考三十七章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就“道”来说,这是描述既成事实,所以译为“道总是无所作为,但是又没有东西不是出于它的作为”。就本章以人而言,则是描述可能事实,所以译为“无所作为却又什么都可以做成”。接着所谓的“取天下”云云,则显示“为道者”是指努力悟道的统治者(圣人)。《庄子·知北游》“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老子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思维绝对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义,甚至陷于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3页)
张松如先生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本章正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概括了对‘礼’所作的探源与批判,而且是具有相当深刻性的。”“在这剖析过程中,由于受着不得突破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在所推导的结论中,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主义色彩,显示了骸骨迷恋的情绪,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它有关‘学’与‘道’,有关‘日益’和‘日损’的辩证思维的光辉。“(《老子校读》第页)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来的极富智慧的命题。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主张“无为”的学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么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庄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罢了。老子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高的程度,从哲学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无为”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后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则在于避开前进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占据主动,以达到“无不为”的最终目的。
慈怀书院推出
《论语》共读和《道德经》共读
慈怀读书会联合怀师书屋推出
南怀瑾经典共读
长按识别以下治疗白癜风哪好小孩白癜风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