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自崇所信庄子与奥勒留
我阅读庄子时往往觉得他是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人,他常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其实他自己就是饱学之士,博古通今,对当时各派学说了如指掌。嘴上劝人绝圣弃智,他自己则发愤著书,写出内外篇洋洋万言,再一个,虽然他貌似性情冲虚随和,其实也喜好争辩,争起来嘴皮子利索不肯让人,可惜他身边只有一个辩论对手惠施,我有时掩卷遐思,假如古罗马一帮斯多葛学派思想家穿越过来与庄子相聚,那该是怎样一种有趣的情景?
不必说,斯多葛学派思想与庄子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具体相似在哪里,区别又在哪里很值得揣摩比对,假如那个帝王哲学家马克·奥勒留穿越而来,两人是应该抵掌而谈,因越说越对而相见甚欢,还是话不投机,争得面红耳赤而不欢而散呢?
马克奥勒留生于公元年,四十岁即登基成为罗马皇帝,此后他夙兴夜寐,奔走于帝国边陲平定叛乱,可谓戎马一生,可贵的是除了日常公务,他醉心于哲学研究,是斯多葛学派晚期的重要代表。
虽说他自认倾心于爱比克泰德思想,但看得出赫拉克利特对之影响也很大,赫氏“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的观点,在他的《沉思录》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孔子将流逝的时间比作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在奥勒留文字里,这种感叹表现的尤其强烈,在《沉思录》中阐发这个观点占用不小篇幅。此类句子俯拾皆是,简直有一种凄凄惶惶,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灼之感,这种情绪在庄子著作中是绝对没有的。
那么这还得从宇宙本源说起,庄子谓之“天、天道”,奥勒留称之为宇宙本性、理性,也称之为神,两人描述的都极为相似,只是庄子对天道形象描绘得比较简略模糊,大意是天道“化育万物而不有”,但奥勒留描绘的比较详细,在他看来这世界包括宇宙万物简直是一部巨大的机械怪兽,不断地产出生命又吞噬生命,日夜运转无止无休,世间万物从诞生到成长,从衰弱到消亡,这对于奥勒留来说是令人惊恐的一幕画面,人类多少生命多少风流人物,从生到死前赴后继,被这样一种无形的力量安排着不断被创造,然后被分解,又重新被组合创造出来,永不重复,这样一种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宇宙本性仿佛铁的意志,不可摇撼,无法阻挡,令奥勒留赞叹之余又为之深深震慑,心生畏惧。相比之下庄子态度显得冲和平淡,“道通,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庄子想的没那么深入,对万物的轮回其主观态度没那么强烈罢了。
尽管对自然这种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虽心生敬畏,但奥勒留以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对这种无法违逆的宇宙本性唯有认同,接纳,平静地顺应这种变化,首当其中的就是对死亡的看法。庄子和奥勒留对死亡都看得很淡。
庄子临死,不要厚葬,自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陪葬品,胸襟相当的超脱。在奥勒留看来宇宙本性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的秩序,死亡是宇宙运行规律的体现,是自然规律运行的一个环节,理应以平淡的态度去面对死亡的到来。
这一点与庄子一样都有“块视三山,杯观五湖”的视角,海洋不过是宇宙的一滴水,地球不过是宇宙一抔土,人生短暂,白驹过隙,在时间长河中,短寿与长寿都仿佛旦夕之间,庄子《齐物论》中殇子与彭祖对比中也包含同样的看法,故而平淡地面对死亡,所谓“圣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
庄子关于物种起源的认知上还比较落后,如其所说“……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仿佛跟童话似的,以为动物生命之间可以互通,仿佛孙悟空七十二变,多少带有原始思维的痕迹。
奥勒留则认为人与动物草木都是一种质料,是造物主手中的蜡(模子),塑造出来,复又打碎,与水调和,重塑一个。人是局部,从属于宇宙这个整体。
所以说到神灵观念,庄子对于神概念淡漠,我们通常以为道家人物形象都是衣袂飘飘仙风道骨,这是个误解,其实庄子是不谈神仙崇拜的,天道高远幽渺,与人关系淡漠,而斯多葛派所言宇宙本性、神、理性都是一个概念,三者通用,宇宙本性仿佛神灵触之可及,扮演者严父慈母的角色,引导人不至偏离正途,在斯多葛学派理论中,神绝对白癜风治疗中药有什么对氨基苯甲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