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共读道德经第十八章

发布时间:2018/1/7 18:47:57   点击数:

《道德经》的第十八章描述了“太上”以下的有为法境界的状态。《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智慧出案有大伪。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

邦家泯乱案有贞臣。

今本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禅解》

本章承接上一章,描述“太上”以下的有为法境界的状态。“太上”,即道。但当人们远离道,“大道废”,就落入对待之中,有了人我善恶的分别,有了私心,进入有为,开始讲说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世间的聪明是人机攒动,于是开始立真伪,搞谋略;人机一旦妄动,心不自安,便会为一己私欲互相争斗,于是六亲不和,这才提出“孝慈”;争斗不止,人心惶惶,国家昏乱,这才需要“忠臣”。

上述这些基于善恶的对待关系,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大道废”而产生。若处在道境,是无所谓善恶,“不思善不思恶”,纯然本真。但因为人们在攀缘心的主宰下,远离了无为之道,进入到有为私欲之中,于是有了这一系列分别对待。这些有为法,佛在《金刚经》中明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有为就不自然,就开始做作,学仁义、学孝慈。虽然佛亦说“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但须知,此是佛家于世俗谛所传的权宜教法,并非胜义谛的了义究竟。

《道德经》八十一章,章章指向胜义谛的道,以及如何回到道。有时描写世俗谛的可道、可名,亦将其与道的层层次第关系,表达得清清楚楚,目的是为了通过比较,更明确地反衬出道的境界。所以老子《道德经》是一本相当于佛家了义的、探讨本体的、胜义谛的经典,绝非一般世俗智慧可解。

《老子今注今译》

鱼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中,不觉得空气的重要;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自然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等到崇尚仁义的时代,杜会已经是不纯厚了。

某种德行的表彰、正由于它们特别欠缺的缘故;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情景下,仁义、孝道、忠臣等美德,就显得如雪中送炭。

《解读老子》

"大道"是指究竟真实及其运作规律而言,"废"是指被人们遗忘、背弃与毁坏。人们建立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以"仁义"来互相期许及标榜。但是,仁义的行为耗费心力而不易持久,并且由此衍生出的假仁假义与不仁不义,更将造成世间的困扰。老子此说并不是为了批判或反对仁义,而是在陈述一个无可奈何的客观事实。以下各句亦有此意。

"智慧"一词在此是指智巧聪明,为了争奇斗艳而虚伪不实。现在我们使用"智慧"一词,则有肯定之义,如以哲学(Philosophy)为"爱好智慧"。在道家中,能体认"道"的要义,即是获得了启明的智慧。

"六亲"是指父、子、兄(姐)、弟(妹)、夫、妻。由于六亲不和,才能分辨出谁是"孝慈"。若是没有不和之事,则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孝慈。忠臣的情况亦是如此。换言之,老子并不是责怪孝慈与忠臣,而是在叙述客观事实。

三弼注特别提及:"鱼相忘于江湖,相忘之道失,则相濡之德生也。"原文出于《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意为"泉水干涸了,几条鱼一起困在陆地上,互相吹气来湿润对方,互相吐沫来润泽对方。这实在不如在江湖中互相忘记对方。""江湖"比拟大道,鱼当然希望在江湖中自在悠游,彼此相忘;但是,奈何"泉水干涸",连泉水都没有了,又奢谈什么江湖?

本章接着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收听《道德经》八十一讲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偏方
白癜风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464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