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最寂寞的庄子,最自由的天籁书斋
编者按:
读庄子,当读其自由奔放不受羁绊的哲思。这本《庄子:哲学的天籁》,作为认知庄周的入门之梯,可谓甚是恰当。从此篇罗龙治先生写于年的序言,即可得其真义。
罗先生的此文,短短千言,却饱含热情,把庄子思想的那种天性致美勾勒完备。窃以为,此文当细品之~
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是不自由的。庄子学说的要旨,便是把人推到极限的状态,以求实现自由的愿望。
本书的原作者叫作庄周。庄周的身世,到现在仍在五里雾中。根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上说:他是战国时代宋国人。他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
他做过管理漆树园的“吏”(园长?)。楚威王想聘他做宰相,他笑着说:“我还是自由自在的好!”这是现存的一篇最早的传记。这篇传记是庄子死后约二百多年,由大史学家司马迁所记录的。
传记的内容,十分简略。对于庄周的父母是谁,他的子女是些什么人,我们都一无所知。
《史记·宋世家》和《战国策》,也没有庄子的记录。根据庄子自己所说的话,他是结过婚的。但是他的妻比他早死。
他的生活很穷。他穿着宽大的布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腰间系上一根草绳,脚上穿的草鞋,鞋子的后跟都脱掉了,但他毫不在乎。
庄子只有一个最能谈话的朋友,叫作惠施。就是那个和公孙龙一样喜欢谈论“鸡三足,卵有毛”的惠施。惠施也比庄子早死。惠施死后,庄子说:“我再也找不到说话的人了!”
此外,在庄子身边周旋的,只有几个他的弟子,这些弟子的面孔也很模糊。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是一个最寂寞的人。
他一生没有一个知己,如果要说他有知己,他的知己便只是一些大自然的化身。像高飞九万里的大鹏鸟,餐风饮露的姑射山神女,歌吹天籁的南郭子綦,以及和他在梦中相会的蝴蝶,寥寥数子而已。
庄周所著的《庄子》这本书,原来有几篇?原书是什么样子?已经没有人知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庄子》,是晋代郭象所重编的三十三篇本。
这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据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说:崔撰有《庄子注》二十七篇,向秀有《庄子注》二十六篇,司马彪有《庄子注》五十二篇,李颐有《庄子集解》二十篇,孟氏有《庄子注》五十二篇。《汉书·艺文志》也说《庄子》五十二篇。
可见至少到晋代,庄子的旧本已经散乱。庄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时代。那是一个“强凌弱,众暴寡”的时代。那是一个离乱、痛苦的时代。《庄子》书中,处处反映那个时代的痛苦。
《庄子·则阳》篇上说:柏矩到齐国去,刚踏入齐国的郊外,第一眼看见的便是一具罪犯的尸体。柏矩跪了下去,把他扶起来,用自己的衣服披在他的身上,放声大哭道:“哎呀,天下最大的灾害,你先就遇上了!真可怜啊!国法上说:‘不要去做强盗,不要去杀人’,但是,谁在做强盗,谁在杀人呢?强盗杀人的行为,要责备谁才好呢?”
庄子出生的地点在宋国,宋国在河南洛阳附近,是一个小国,又处在四战之地。宋国本是殷商民族败亡以后的残余,被征服者的历史,总是涂上许多悲惨的色彩。
而到了庄子的时代,征服者周王朝的权威,也只剩下一抹斜阳,卷缩在洛阳的城头。城外,那座商朝大臣箕子的坟墓,早已笼罩在一片苍茫暮色之中。现实世界的痛苦,是一个无底的陷阱。夕阳下的权威,丘垄黄土下的贤者,是伟大?还是渺小?
庄子的视线,从此移开了人世,他所旷观的乃是无穷的时空。庄子察觉了人的根本问题,在于人的不自由。
人为什么不自由,因为人有依赖。
人依赖物质而生活。人依赖情感而生活。人依赖知识而生活。人依赖艺术而生活。人依赖上帝而生活。这些依赖,便使人人陷入自我拨弄的“不自由”的境地。
如果人要实现自由,便须先去掉依赖之心。
庄子认为:人必须自觉人的存在,是和无限时空中大自然的有机运作息息相关的。人必须用自然来观察“一切”。自然像是一个混沌,人也要像一个混沌。
换句话说:人不要从他人而画出自己,不要从自然画出人,不要从无价值画出价值,不要从过去和未来画出现在,不要从死亡画出生存,不要从无限画出有限。这样才能超越束缚而得到自由。
这就是庄子哲学最不同于诸子百家的地方。庄子的哲学,是自由的哲学。是把生命放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去体验的哲学。
许多哲学家是把一棵活生生的树砍死了,才作分析。庄子则就一棵活生生的树来体验他的生命。
从《庄子》的架构和层次来看,庄子是太伟大了。世俗距离他太远了。庄子的大鹏高飞在九万里的天空,小麻雀自然要笑他了。所以,世俗对于庄子的误解、诽谤是必定要发生的。
世俗的人说庄子是消极的、避世的、颓废的、虚无的。但事实上,究竟谁才是真正面对生命的真实呢?
世俗又说庄子是个人主义、神秘主义、无政府主义。其实,庄子的睿智却高高地超出了这些主义。这些主义和庄子没有什么相干。
正如一切的知识不能附丽在大道上面一样。人世的生活,在庄子看来,是“无生命的秩序”,庄子所要追求的却是“有生命的无秩序”。
人,喜欢树的形状和颜色。庄子却喜欢树的生命。
我这本白话《庄子》,是以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王叔岷的《庄子校释》等作为底本,把《庄子》原典中最具故事性的部分,采选出来,改写成白话故事。
由于庄学十分深奥,改写所发生的错误必然不免,请海内外方家多批评指正是幸。
罗龙治序于台北一九八○年十月
本文摘自:《庄子:哲学的天籁》
编撰:罗龙治
出版:九州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