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流行一种观点:“认知和格局”对人生的重要性。比如一个人不可能赚到他认知和格局以外的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在谈人的认知浅薄狭小会如何如何,人生又应该要有如何如何的格局。其实这些论调和观点,两千多年前的道家圣人庄子早就已经说过了,而且其思想更加高远深邃。让人不得不钦佩古人的大智慧,即使穿越千年的时空,思想却一点也不会过时。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争鸣,其中一家叫作“名家”,惠子就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是诸子百家中很有意思的一派——有一种观点,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西方那种严谨的逻辑学思想,其实却是有的,“名家”就是最重视逻辑思想的学派。而且巧合的是,“名家”和西方逻辑学开创者亚里士多德是同时期的存在。名家又称“辨者”,在《庄子》中,就常常出现惠子与庄子没事就来场辩论的有趣故事(当然总是辨不过庄子,没办法境界比不上)。《庄子》开篇《逍遥游》,惠子和庄子就“认知和格局”这个问题又大辩一场。惠子说:魏王送了我一颗大葫芦种子,我种出来后结的超大葫芦有五石那么重(一石是斤)。用它来盛水吧,它又不算坚固,承受不了自身盛水的压力;割开来做个瓢吧,又大得没地方放。我认为它大而无用,就把它打碎了。庄子说:你这个憨憨真是不知道什么才叫作“大用”啊(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让手不会龟裂的药物(相当于功效超强的修复性护手霜),虽然有这个妙方,他家里却世代都只能靠漂洗丝絮来勉强谋生(就是网上说的那种木有格局的底层人物,有这个方子估计也是因为漂洗这活太伤手了)。有个客商听说了,愿意出价百金来买药方。于是他召集全家开会说:咱家世代辛苦以漂洗为业,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居然卖了这药方就有百金的报酬,真是闭门家中坐,金主天上来啊,赶紧卖了吧!(全家人都木有格局当然没意见了)于是药方卖给客商,这人居然拿了方子转身就去找到吴王,一番巧舌如簧。原来那时候正是越国入侵,吴越交战。这人对吴王说他有奇药,能让冬天与越军水战的时候,将士们的手脚都不会冻裂。吴王于是派他为将参战,果然在冬天水战中让吴军大占便宜,因而大败越人,吴王当然高兴,就给他裂地封赏(划了一块土地封给他,相当于是小诸侯)。同样的一个药方,有人只能世代用来漂洗干活时护手,有人却能得到裂地的封赏,真是天壤之别啊,这就是使用方法的截然不同。(也就是认知和人生格局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超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当作腰舟来浮游于江湖之上,悠哉游哉呢?反而还在担心它太大没地放,你真是个心灵茅塞不通的憨憨啊!(感觉庄子是想说,你打碎了还不如送给我呢)惠子当然不服气,于是又说道:我有一颗大树,人称为“樗”。它的主干臃肿,木瘤盘结而不合乎绳墨;它的小枝又卷卷曲曲不合乎规矩。这树就长在路边上,木匠都懒得多看一眼,因为实在没有用处。你现在说什么万物皆有“大用”的言论,众人都不会赞同。庄子说:切!你没看见狸狌吗?(类似猫和黄鼠狼的动物)它们整天卑伏着身子隐藏起来,等待捕食出游的小动物。为了捕食不知高低地东窜西跳,往往就踏中了猎人的机关,死在罗网之中。(也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现在看看斄牛(类似于牦牛的牛),它比狸狌大太多了,身体大的好象垂天之云。虽然它不能像狸狌捉老鼠,却有极大的用处。你现在有这么棵大树,反而在埋怨它没有用!为何不把它种在那一无所有的虚寂之乡,广漠无垠的旷野中呢?你可以自在无为地在树下徘徊,逍遥地在树下躺卧。不需要担心它遭到斧头的砍伐,没有什么会来侵害它,无所用处,正是真正的大用啊,哪里会有困苦祸害呢?庄子最后一段话,关于“认知和格局”的论述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也可以说超出了常人的认知和格局。对普通人来说,认知也好格局也罢,无非是让自己能在这个世间有大用,也就是离不开名利富贵,满足人的种种欲望,乃至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现代人所谓的“认知和格局”,在庄子看来其实就是两个字“物用”。万事万物皆有其“大用”,由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思想境界的不同,其用处也大有不同。就像那个护手的妙方,有人空守宝山而不自知,有人却能得到裂地的封赏。但是就算能封侯拜将,在庄子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大用”。因为那样的人生“大用”,其实和狸狌这种动物的遭遇一样,仍然免不了困苦祸害。所谓有得必有失,因为药方得到了裂地封赏的人,焉知不会有一天因为这而招来祸害呢?所以无用不能成才的大树,反而能免去了刀斧之害。庄子的“认知和格局”,或者说庄子的追求,是思想的超脱和精神的自由,是于世间“逍遥游”的悠游自在,不受物质本身和世俗认知的羁绊。一件事物有没有用处,取决于我们的认知,但是认知本身有时候也会成为障碍,比如佛门中就有“知见障”之说。就像惠子认为葫芦和樗树又大又无用,这是世俗“认知”的障碍;庄子却反而认为它们有真正的“大用”,可以乘着葫芦泛舟江湖,可以在无所有之乡的大树下逍遥自在,这是庄子浪漫主义的理想,其实也是道家“真人、至人、神人”的理想修行境界。智者西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