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5/7 13:08:23 点击数: 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受到熏陶,在影视作品中让孩子们了解,在课外书中让孩子们阅读。这学期,有了课后延时服务,我在“三味书社”开设了“白老师讲《中国文学史》栏目”。利用一个月时间,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时间,给孩子们讲文学史。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公元年前后的一天,周都洛邑的朝廷收藏室四壁,整齐地摆放着一捆捆竹简帛书,一位须发银白颇具仙风道骨的老者,正在和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年书生谈话,这位老者就是被道家学派奉为宗师的老子,中年书生则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孔子向老子谈论他所推崇的《六经》,见老子面露不屑神色,赶紧收住话题,简要的说:“我讲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仁义,我是想用仁义来引导人心向善。”长者微微一笑:“请问什么叫仁义呢?”“愿万物安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无私,这就是仁义的要义。”老子摇摇头说:“你的话可真是扰乱人心呀!你要引导人心向善,那就要人不失其本性。人本来是无私无欲的,一切顺其自然。无知,就是不知道诈巧;无欲,也就没有额外的追求。无诈、无求,就是没有贪欲和罪恶。而你却要救世,要讲仁义,到处游说,这本身就违反人的本性。只有守静,无知无欲,才能使人的朴实本性得以实现。这就是我说过的‘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孔子听了迷惑不解,忍不住问道:“我讲求仁义,引导人心向善参与治理天下,怎么是扰乱人心呢?”老子沉思片刻说:“白鹤不必天天洗才白,乌鸦不比天天染才黑。他们的黑白本性,无须人为而存在。治理国家和天下,道理也一样。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治理天下的人要以不扰乱人民为治国之本。古人就说过,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纯正;我不扰民,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奢欲,人民就自然淳朴。”这是孔子以借不惑之年,对社会和人生已形成自己的独立看法。对于老子非义救世,鄙博仁义,标举自然,崇尚无为的观点,当然不以为然;但又深感其中蕴含着难以反驳的道理,自己一时无言以对,只能暂存分歧。这一段孔子问学于老子的故事,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不同的社会观点和人生态度。儒家热心救世,倡导仁义;而道家却消极避世,绝学弃智。反映在文学观点上,儒家倡导诗教,讲求致用;而道家却重尊自然,标帮无为。这两种不同的文艺思想,在后世中国文学发展中,成为两股时而彼此对峙,时而互相激扬,时而融会吸收的内在文学精神。老子认为世间的战乱纷扰都是人们好胜逞强,争权夺利造成的。这种纷争使他十分痛心却无力改变,也让他尽量躲避尘嚣清静自守。到了晚年,他见诸侯并起,战火连绵,周朝日益衰败,便决意辞官过隐居生活。离职以后,老子安排好自己的家事,独自一人骑着一头青牛,告别周都洛邑,悠悠西去。临出函谷关,他遇到老友关尹子。两人畅论世事,切磋学问甚为投合。关尹子认为老子是绝世高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见解,佩服至至,请求他写下来传给后世。按照老子的本意,他是不想留下任何文字的,但是经不住关尹子的劝说,终于在函谷关住了些日子,认真总结自己的思想,写出五千言,分上下两篇。一篇“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起首,被后人称为道篇;另一篇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开头,被后人称为“德篇”,合称《道德经》又名《老子》。《道德经》中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含有矛盾,并且会互相转化。老子在函谷关写了《道德经》,当时就托付给了关尹子保存,关尹子把他视为珍宝,传给了自己的门徒列子,后来为庄子所窥,他读完《道德经》觉得深得其心,于是倾毕生精力阐发老子学说,道德经的观点,由此才逐渐流传开来。庄子鄙薄利禄,厌弃做官,虽然满腹经纶,却自甘清静。公元前年,楚威王听说他是位贤人,特地派两位大夫带着厚礼,请他到楚国去当宰相,当时庄子正穿着蓑衣在河边钓鱼,得知两位大夫的来意,头也不回地笑着说:“千金,很厚的报酬,宰相,很高的地位。但是你们见过用来祭祀的牛吗?人们精心喂养他数年,最后总要被宰掉,装饰一番后送进宗庙当祭品。这时,它就是想变成在烂泥里打滚的小猪也来不及了。你们赶快回去,不要再玷污我了,我宁愿像小猪一样在泥潭中自娱,也不愿被一国当权者所束缚。终身不做官,这就是我最大的志愿!”庄子隐居南山时,妻子死了他非但不悲伤,反而坐在地上敲着盆子唱歌,老朋友惠施前来吊丧,见状大为恼火,责怪庄子说:“她和你相濡以沫过一辈子,她辞世你不哭也罢了,反而鼓盆而歌,这太不像话了!”庄子闻言反驳道:“唉!惠施,看来你还不懂其中的道理。人死了,生命离形体而去,这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流转,完全是顺乎自然之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更不值得悲伤。”庄子晚年一次同弟子们商量自己的后世,弟子们认为,老师是旷世奇人,一定要厚葬。但庄子怎么也不同意,坚持要弃尸野外。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作双壁,将星辰当珠玑,用万物做殉葬,难道我的葬具还不齐备吗?”弟子们说:“那老师的贵体被乌鸦吃掉怎么办呢?”庄子听后笑了起来,皎洁幽默的反问道:“可是我埋于地下,不也要被蝼蚁吃掉吗?你们为什么要偏袒蝼蚁而怠慢乌鸦呢?”庄子写文也和为人处事一样,超凡脱俗,狂傲不羁,具有自己特异的风貌。他尤其擅长运用寓言故事,以生动的形象,奇特的想象,来描绘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精湛见解。他有一天来到黄河边游玩,时值深秋,河水滔滔,他触景生情,文思泉涌,倾刻之间,写成一篇名为《秋水》的散文。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说,秋水暴涨和许多小河之水都汇聚到黄河之中,黄河顿时变得特别宽阔,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沾沾自喜,以为普天之下为己独尊,结果他顺流东行,来到渤海,看到大海无边无际,才感到十分惭愧。不禁扬天向海神感叹道:“我听了许多道理,便自以为是,觉得谁也不如自己,我就是如此之人的,现在我来到渤海看到你这样一望无际,才感到天下广阔无边,我要不是你到你这儿来可糟了,那可永远要被用有学问的人见笑了。”北海之神对河伯说:“井中之蛙是无法和他谈论大海的,因为他受环境的限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海;夏天之虫不可能让他明白冰是什么,因为他受时令的限制,天一冷就要死去,根本不知道寒冬腊月;孤陋寡闻之人,难以同他谈论大道理,因为它受教育程度低的限制,根本不懂什么是真理,你现在离开偏狭的河道来观看大海,觉悟到自己的幼稚可笑,这便是很大进步了,将来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了。”《秋水》有黄河之神与北海之神的对话组成,既有激动人心的形象和情感,又有令人沉思的哲思和理想,很艺术的表达了观点。后世大作家,很多都从庄子中蕴蓄了许多营养,获得了无穷的启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tj/235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