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教学日志庄子,注定就是上
《逍遥游》《离骚》《阿房宫赋》并称为高考必背64篇中三大魔王。可谓“学生苦《逍遥游》久矣”
这是为什么呢?
恐怕是我们习惯性地要从文本材料中发掘所谓“正能量”所致——毕竟,庄子这个人太“丧”了,他的思想与当今主流的思潮声音完全背离,我甚至很怀疑将其选入课本的意义。
从哲思流派划分上来看,历来认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将道家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并称为“老庄”。
可实际上,庄子和老子的学说与倡导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老子讲,要尊重自然规律,讲人要懂得顺势而为,这个“势”就是自然。
庄子比老子更进一步,他主张“无功无名无己”,他把智慧、文明看成是社会动乱的原因,主张“绝圣弃智”,把社会理想寄托于“愚而朴”的蒙昧时代。他把随命运摆布作为最高的品德。
庄子一方面宣扬如何养生、全身,一方面宣扬人生如梦、乐死恶生。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摆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庄子为何这么“拧巴”?
大概与其生存的时代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战国时期,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不巧的是,庄子主要生活在宋国,这里是四战之地,周边晋国、齐国、楚国等几个大国动不动就要揍宋国——因为打宋国是政治正确——宋国国君是殷商王公后裔。宋国也在逆境中成才——擅长守城。
战争是人类最残酷的争夺资源分配权的行为。我们都懂,打仗是要死人的。庄子生活在三天两头挨打的地方,见惯了生灵涂炭,作为一个行走的“炮灰”,随时会成为宋国宁死不屈的“代价”,他的内心能不悲抑吗?还能有什么“正能量”啊?
《史记》记载,庄子曾在蒙邑做过漆园吏,后来楚庄王要拜他为相,被庄子婉言谢绝。据专家学者考证,此时庄子应该是三四十岁。
婉拒楚王后,庄子开始著书立说,一直到他去世。在杂篇《庄子·徐无鬼》中,有一句“庄子送葬,过惠子墓……”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曾经从事殡葬行业,以此谋生。那我们可以推断,庄子的后半生维持生计的方式,大概就是为人做葬礼的司仪吧。
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职业,等同于庄子每天都在经历着生命教育。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里说“程氏妹丧于武昌”,他等不及收获“公田之利”,就立刻辞去彭泽县令,前去奔丧,从此过上了艰辛但快乐的田园生活。我们有理由推测,妹妹的去世给四十一岁的陶渊明上了一堂具体生动的“生命教育课”,让本来就不开心于官场束缚的陶渊明大彻大悟——人生如梦,无法预料,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既然如此,“曷不委心任去留”?
庄子在几十年的岁月里,见证了各种各样的死亡,他怎么会无动于衷呢?所以,他时而谈养生之道,如《养生主》,“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他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时而又看空一切,如《齐物论》,认为“有用”就是有害,“有为”就是灾难。
在《人间世》一篇中,庄子又提出,人要有慈悲心和责任感,而又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所以颜回想拯救卫国人民;而子之爱亲与臣之事君,二“大戒”也无可逃避。但是,一味直接求取“大用”,必遭横祸;一味退隐自愿“无用”,又白来这一趟,都不圆满。必须知道要“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尽人事而“自事其心”、“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因无用而大用。
所以庄子的一生,都是在这种彷徨矛盾之中追求自己的内心。可是他的内心又没有给予他坚定的人生路径。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庄子》学到什么呢?清静无为?混吃等死?顺其自然?这些恐怕都不太合适。倘若有老师强行给庄子及其言论文章“上价值”,除了断章取义,曲解庄子,欺瞒学生,别无他法。比如以前很多学校都会张贴的庄子语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貌似庄子很好学的样子,实际上是截取了前半句而已。完整的语句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翻译: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
课本选录的《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
选文的第一段讲,大的像鲲鹏,小到如尘埃,从空间、体型、体积来看,万事万物,无论大小,皆有所待。
第二段通过一系列比喻论证,说明从时间(寿命长短)角度看,万事万物,无论年寿长短,皆有所待。
第三段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无论有多大能耐的人,只要“寓形宇内”,从时空意义上来看,皆有所待,均不自由。
所以结尾庄子认为,不为外物所限,无欲无求,无功无名,甚至做到“无己”,才能真正达到逍遥之境。
然而生于天地之间,有几人能做到呢?庄子所求,只能是苦闷的心灵追索,别说做到了,就是能这么去想,都很难得,都会在“大聪明”们的调笑、排挤之下活的很心酸了。
庄子,注定就是上下五千年的一声叹息!庄生晓梦迷蝴蝶——周与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长安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