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告诉我一个故事:
他和她十来年的亲情加友情。这天,她做了一件在他意识范围以外的事情。
他担心生气觉得事情这样做完全不对!郁闷了几天,但好好自我调节:毕竟是她的人生。
她惴惴地过来道歉撒娇。
他瞬间心软了,摸摸她的头说:不管你做了什么我都爱你。因为是你。
这里写的省掉了很多的内心戏以及曲折离奇的剧情,听朋友转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内心生出这个画面,暖暖的,带着光。
以赛斯的观点:我们来这世间,不过是一场游戏,我们是来学习出差玩耍旅游的。
我什么时候,可以不把自己的观点套在身边的人身上,不评判,不设限,尊重他人所有的选择和人生。并且给出一如既往的支持。只因为是你。
我什么时候,可以真正把握到关系的实质,创造出自己想要的关系。
看过一本日本的小说《阴阳师》,很厚很厚的一本小说,除了迷恋阴阳师安倍晴明的儒雅通透以及不吓人的鬼故事之外,通篇都在重复一个主题:
你给一个事物命名、给一个东西以概况以定义,看似方便,看似你有主动权。
但是这个名相会影响到事物的本身。
很有可能让你看不到真正的实相。
比如爱情。
韩剧琼瑶各个媒介都在告诉你怎样怎样才是爱情。
你拼凑起来的爱情这个定义又反过来影响你与人的亲密关系。
这个行为打勾,爱我;那个动作打叉,不爱我。
如一片片撕下来的花瓣,没有终了定心的时候。
同时,也忽略了背后那颗心的状况。
所谓关系,不论亲情,爱情,友情,都是世俗的定义。名相而已。
关系的实质,是两个灵魂产生的连接。
在这个连接中,最重要最本质的是感情的纯度。
只关乎彼此。彼此的心打开,自然心意就能够接受得到。
如果因为恐惧,贪婪,占有蒙蔽了眼睛,各种痴缠抱怨自然而生。
那么,对于每一个我心里所珍重的人,自然希望TA能体验到生命的丰富和感情的纯度。
在这样的框架下,嫉妒会不会很有可能也是一个自我欺骗的引爆按钮?
如果把这个可能的框架,程式先拿出来,换掉。不再继续编织故事。
我是不是会有可能体验到更加纯粹的感情与连接?
再推及到亲情。
人为什么要生孩子?
为了养老?这个答案显然已经不入流。
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都不考虑生出来的话,也没必要考虑。
为了亲密关系中的疗癒,养育孩子的同时再养育自己一次?
好像性价比不够高。为了疗癒、成长还得折腾一个人出来。
当然,如果是情投意合,情到深处,顺其自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还是有很多灵魂想下来旅行和学习的。也要给人家活命的机会。
我的意思是:这个观念,算不算一个可以拆的程式呢?
如果我各方面都独立且自我成长。
一切唯心造,我有把握创造出来我想要的亲密、纯洁有深度的与人连接。
这世上已经有这么多人了,何必一定要生一个出来创造好的关系?用现成的就好啦!
那么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通常人们会说生儿育女是人生的一大任务,
可是细细想来:这个任务又是谁给的呢?!
点击阅读原文,武志红的文章---《当亲情变成利刃》。也是有关名相的温柔探讨。
suy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