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读庄子无耻而信下之一

发布时间:2018/7/13 5:30:27   点击数:

原文

子张曰:“子不为行,即将疏戚无伦,贵贱无义,长幼无序;五纪六位,将何以为别乎?”满苟得曰:“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汤放桀,武王杀纣,贵贱有义乎?王季为适,周公杀兄,长幼有序乎?儒者伪辞,墨者兼爱,五纪六位将有别乎?且子正为名,我正为利。名利之实,不顺于理,不监于道。吾日与子讼于无约,曰:‘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异矣;乃至于弃其所为而殉其所不为,则一也。’(《庄子·盗跖》)(未完待续)

①疏:疏远。戚:亲近。这里“疏”和“戚”指疏远的人和亲近的人。伦:人与人之间的条理。贵贱:指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义: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应有的原则。②五纪: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关系。六位:指君、臣、父、子、夫、妇六种社会位置。何以:以何,凭借什么,用什么。③尧杀长子:传说尧杀掉了自己的长子考监明。④舜流母弟:舜流放自己的同母兄弟象。⑤汤:商汤,攻灭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放:放逐,流放。桀(jié):夏朝最后一个王,暴虐无道。据《国语·鲁语上》等记载,商汤灭夏后,把夏桀流放到南巢(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北)。⑥武王:指周武王姬发,联合西方各部落,起兵讨伐商纣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纣(zhòu):商朝最后一个王,昏乱残暴;商朝被灭后,纣自焚而死。⑦王季:指周文王姬昌的父亲。适(適,dí):通“嫡”,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季历即王季是周太王古公的小儿子,而且大概是庶子,本无资格成为继承人,因两个兄长太伯、虞仲为达成父亲的心愿逃到吴国,因而王季成为继位的嫡子。⑧周公: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杀兄:指杀掉同母兄弟管叔鲜和蔡叔度。据《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管叔鲜长于周公旦,周公旦长于蔡叔度。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共同辅佐纣子武庚禄父,治殷朝遗民。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管叔、蔡叔便与武庚共同叛乱。周公旦杀掉管叔,蔡叔也在被流放时死去。⑨儒者:推崇和从事儒学的人。伪辞:说假话,指以仁义等骗人。⑩兼爱:遍爱。《墨子》有《兼爱》上中下三篇,主张“爱无差等”,其原则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从而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境界。?且:况且。正:以……为正,把……视为正当的。?顺:遵循,符合。监(jiàn):明,明白。按:所谓“不顺于理,不监于道”,是说无论是求名还是逐利,都必然使人违背自然之道,并且使人难以明白道理。?日:天天,整天。讼:争论。无约:假托的人名,名字的寓意是不受名利约束。满苟得说,他曾跟子张找无约充当裁决人。?殉(xùn):追求。?易其性:改变自己的本性。异:不同。指变易性情的原因不同。?其所为:其所当为,指养性。其所不为:指其所不当为,指追求名利。一:相同。

译文

子张说:“您要是不修养德行,就将使亲疏没有伦理,贵贱没有原则,长幼没有次序;这样的话,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关系和君、臣、父、子、夫、妇六种社会位置,又将用什么来进行区别呢?”满苟得说:“尧杀掉自己的长子,舜流放自己的同母兄弟象,这算是亲疏有伦理吗?商汤作为臣子放逐自己的君王夏桀,周武王作为臣子杀死了商纣王,这算是贵贱有原则吗?王季本是庶子却成为继位的嫡子,周公旦杀掉同母兄弟管叔鲜和蔡叔度,这算是长幼有次序吗?推崇和从事儒学的人拿仁义之说招摇撞骗,推崇和从事墨家学说的人极力主张无差等的兼爱,这样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关系和君、臣、父、子、夫、妇六种社会位置,还能有区别吗?况且您把追求名声视为正当的,我把追求利益视为正当的。名和利的实际,既不合乎至理,也对于大道昏昧无知。我曾整天和你在无约那里争论,说:‘小人不顾一切地追求财利,君子不顾一切地追求名声。他们改变自己的真实性情的原因是不同的;至于说到抛弃本应当追求的,不顾一切地追求所不应当追求的,小人和君子则是完全相同的。’”

读后感

《庄子·盗跖》只讲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的篇幅都有些太长。子张与满苟得的故事是其中最短的一则,本欲分上中下三部分推送,无奈第三部分涉及史实太多。为方便阅读,兹分两篇推送。

按照儒家的道德观念,检验儒家所标榜的圣王,他们都做过背离仁义之行、戚疏之别的事,只是在史家的笔下,这些事都被删改得面目全非了。如今,满苟得把经过儒家精心粉饰过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扯下来,还原了历史狰狞血腥的真面目。由此满苟得揭示出,子张所追求的德行修养,依据的标准便是伪辞,又哪里能够靠得住呢?

本来历史事实就是历史事实,然而,在成王败寇的哲学指导下,胜利者可以任意书写历史。而儒家为了替自己的仁政学说找寻历史依据,也做了许多篡改历史的工作。他们按照某种既定的价值观对历史事实进行有意识地改写,树立和维护圣王贤人的高大全形象。

比如,孟子的弟子万章曾对儒家津津乐道的圣王舜的事迹提出质疑,他说,舜作为帝王杀了很多他认为有罪的人,却把“至不仁”的弟弟象封到有庳,这对有庳的百姓是非常不公平的。孟子回答说,对自己的弟弟,“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这是合理的。舜虽然把象封到有庳之国,但“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也就是说,象在封地有职无权,形同于流放。(参见《孟子·万章上》)孟子如此解说历史,也足以称得上诡辩了。

因此,满苟得指出,凭借被权力垄断的价值标准来修养德行,在本质上恰恰是戕害人的本性。这样说来,追求美好的名声与不顾一切地追逐利益,也就没有任何区别。唐代成玄英解释说:“弃其所为,舍己;殉其所不为,逐物也。夫殉利谓之小人,殉名谓之君子,名利不同,所殉一也。”名利虽不同,可都是世人疯狂追逐的对象。掌握了话语权的君子把殉利者叫做小人,把殉名者叫做君子,如此说来,“君子”“小人”的内涵,实在是需要认真检讨的。

在对待历史事实的态度上,孔子倒是有颇值得称道的表现。《论语·子张》中记述了孔子的一段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商纣王并非如史书和传说中所描述的那么穷凶极恶,可他作为一个失败者,人们便喜欢把各种恶行恶名都加到他头上。这就如同处在水流的下游,会成为众恶所归之处。

点击阅读前文:

读《庄子》:无耻而信(上)

读《庄子》:无耻而信(中)

北城海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疯癫医院
怎样治疗白癜风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606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