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共读道德经第六十章2

发布时间:2017/12/15 13:58:41   点击数: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主要讲治国的道理。《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治大邦若烹小鲜,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今本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今注今译》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警句,在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喻示着为政之要在安静无扰、扰则害民。虐政害民,灾祸就要来临。若能“清静无为”,则人人可各遂其生而相安无事。

本章还排除一般人所谓鬼神作用的概念,说明祸患全在人为。人为得当,祸患则无由降生。

《解读老子》

“若烹小鲜”,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意思是:要尽量无为而治。“其鬼不神”,高延第说:“有道之君御天下,上下安于性命之情,不邀福,不稔祸,祈祷事绝,妖祥不兴,故其鬼不神。《庄子》云:‘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又云:‘阴阳和静,鬼神不扰。’皆此义也”(《老子证义》)古人对鬼神,仍有某种信仰,认为鬼神介于人与天(或上帝)之间,可以对人间施以福祸。老子沿袭此一说法,而将重点转移至“道”。我们不必全以阴阳二气来解释“鬼神”。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流传极广,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家们。车载说:“这一段话就治国为政说,从‘无为而治’的道理里面,提出无神论倾向的见解。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书无为的主张在政治上的运用。老子书很看重‘无为’,提出‘为无为’,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反复说明这个道理,多方运用这个道理,这是它的‘道法自然’的见解的发挥。它把这个道理运用在治国为政一方面,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来辅助政治而谋之于鬼,于是鬼神无灵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为,是为政的人‘无为’的结果,符合于‘道法自然’的无为的规律。这是它提出无神论倾向的一个方面。”的确如此,这句话喻示着为政的关键所在,在于安静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来临。要保证国家的平安,执政者就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不能以主观意志随意左右国家政治,这句话用极其形象、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个极其复杂的治国谋略。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相反,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之效。如此,则一切外在的力量,都不至发生祸难的作用。

慈怀书院推出

《论语》共读和《道德经》共读

慈怀读书会联合怀师书屋推出

南怀瑾经典共读

长按识别以下







































白癜风药物治疗
白殿疯症状初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440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