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故事系列做车轮的老人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庄子》故事之黄帝遗失玄珠(外篇十五)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可,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注释:
桓公: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初期齐国君主。
轮扁:制作车轮的匠人,名扁。
斫(zhuó)轮:砍削木头,制作车轮。
释:放下。
椎:捶击凿子的工具。
糟魄:糟,酒糟;“魄”同“粕”,米渣滓;把书比喻为古人留下的糟粕,并不是真正可贵的东西。
说:理由
徐则甘而不可:徐,宽;甘,滑动;轮上的榫眼做得宽了就会松滑而不牢固。
疾则苦而不入:疾,紧;苦,滞涩;榫眼紧了就会涩滞而安不进去。
数:术数,技艺,窍门。
喻:晓喻,明确地告诉。
不可传:不能用语言传授于人,只能自行体会的东西。
知识拓展——书不尽言“书不尽言”指口中说的、或文字描述的不能完全表达出心里的意思。语出《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书”谓文字;“言”,指口所说言,语言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节,在声与气之间,而文字不能。无论文字,还是语言,只能传其所知,而不能传其所觉。
后学,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经学家王弼在继承了何晏的《周易大传》的先行思想后,于《周易略例·明象》根据“象”、“言”、“意”的三者关系,提出了先“寻言以观象”,再“寻象以观意”,而后“得意而忘言”的解《易》方法。“言”指语言、文字,“意”指思想、观念,根据“言”去观察、理解它的外在的“象”,然后再根据“象”去领会、把握它内在的“意”。用于《易》就是无论“卦象”,还是“卦言”都为得出“卦意”,而后忘掉“卦言”与“卦象”。圣人著书立说,都是用语言寄寓思想,更何况无形无相,绝离思维和名相的“道”。所以,王弼主张不仅不拘泥于文字,而要注重领会其义理;更不能停留、执著在“象”、“言”、“意”知的层面上,而应去力透“象”、“言”、“意”,从有象达到无象,从有名达到无名,从认知超越到觉悟的状态。王弼的“得意而忘言”不仅开启了“正始之音”,也为佛教的本土化开辟了一条路径。
“书不尽言”和“言不尽意”,可连用,亦可单用,如“书不尽言”,现在多用于书信的结尾习用语,意思是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用于领悟思想,就要“听话听音”,“随文入观”,入目达心,融会贯通。
声明:截图选自蔡志忠漫画系列。
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