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逍遥之外,再无庄周

发布时间:2022/5/9 9:07:55   点击数:

在一个所有学派都积极进取的时代,他一人蔑视那些拼命追求功利的人;在所有人都以入仕为荣时,他一人隐居山林,避世不出;在所有人都追求有所作为之时,他崇尚无为,追求逍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隐士,是仙人,恣意世间,无所顾虑,好似没心没肺,无了七情六欲。

有人说,他所谓之无为是避世,是为自己的无能找的借口。多少人在将儒家之谈与道家之学做对比时,毫无意外的发现二者在某些地方竟背道而驰,儒家追求“学而优则仕”,道家却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可以说这明显是两个对立的学派,然而在实质上却是殊途同归的。无论是孔子还是庄子,都渴望建立一个和谐繁荣强大的国家,只是方式有所不同罢了。从一个积极的方面来说,庄子的“无为”与“逍遥”并非是完全无所作为,也不是随波逐流或冷眼旁观的消极无为,而是强调宽刑简政,休养生息,上无为而下有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而这恰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实属非常智慧的治国之道了。

当然,要实行这样的“无为”政策,对政治环境、国家局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在适当的时机实行无为,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人说,庄子的无为还是无情,是淡漠甚至冷酷。他好似对一切事物都没有欲望,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尤其不耻于跻身官场,甚至厌恶仕途,鄙视那些奔波于世俗,醉心于名利的人。然而他自身却又希望社会按他所设想的那样发展,只是不去刻意改变罢了。这就很矛盾了,其实不然,这有些像如今所说的“佛系人生”了。还有人会认为,他本是有才之人,但只追求自由,他可以看见别人犯错,但不会去纠正;他可以看见别人挣扎,但不会去拯救,这样的人,不是冷酷无情,又是什么呢?

《浮生物语》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负责掌管世间姻缘的月老却是无比冷酷的一个人,面对如此美好的爱情,为什么他会一如既往的冷酷无情呢?原来在他成为月老的时候,他就已经将自己的情腺毁掉了。他知道,被各种情感围绕久了,就会失去自己理性的判断。正是因为大爱天下之人,所以自断情腺,保持自己的理性。因为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感情用事,所以所有的冷漠,都让他一人承担……我想,庄子亦是如此,正因为大爱至深,所以只有用无情来武装自己;因为很容易被感动,所以干脆就学着冷漠。他可能把自己看做了“救世主”,因此他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但为现实所迫,他只有让自己保持清醒,所以他无为。这样的人才是用情最深的人,这是一种大爱,爱天下可爱之人。

有人说,庄子的“齐物”和“逍遥”与他本人有所矛盾。庄子追求“逍遥”,而“逍遥”就是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前提就是通过奋斗而“无所待”,这似乎就有悖于庄子的“无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妨把庄子的“逍遥”看成一种放得下,不在乎的旷达心态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就是庄子的旷达与乐观。

庄子,是一个充满了神秘感的人物,他的思想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发掘其中特殊的精神内涵,故而“庄周之外,再无逍遥”。

茶屿酒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35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