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传说
庄子传说是山东东明的民间传说。
年5月23日,
庄子传说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庄子,名周,字子休。
据《史记》记载为宋国蒙人,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先秦七子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历史源流-
战国时期,庄子的故事就开始流传。汉代初,流行有益于休养生息的黄老思想,庄子的传说也随之流传日广。魏晋时期,道家思想大为流行,《庄子》一书被列为“三玄”之首。唐代由于重视庄子的思想,诱发了道教重玄理的出现,而且由唐玄宗亲自颁发诏书,册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册《庄子》号曰《南华真经》。
庄子出身于宋国贵族,少时读书甚多,“其学无所不窥”。成年后家道渐衰,沦为平民。他曾做过一段管理漆园的小官,这份差事使有机会接触到下层手工业劳动者,了解民间的工艺技术,从而触发了他许多关于社会、人生的哲思睿想。
可是庄子的性格并不适应这种“拜迎长官,鞭挞庶黎”的工作,不久辞官归隐南华山,过着清贫的生活。有时靠打草鞋、钓鱼维持生计,饿的肌黄面瘦。所谓“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庄子·列御寇》)。
庄子虽然贫穷,但他卑视名利,楚威王重金聘请他为相,他坚辞不受。齐王以庄周贤,也想聘以为相,他却把相位比作牺牛。还有些诸侯聘他做官,都被他一一推辞。庄子就是这样自甘清贫、不慕荣贵、安贫乐道、抱朴守真,著书立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仙撒米-
传说,庄子在登云桥升仙后,经常在玉皇大帝左右,很受重用。
有一年冬天,庄仙到人间巡查以后向玉皇大帝报告说:“人间因为吃不饱,饿死了不少人,处境十分悲惨。自己虽然是神仙,却无能为力,人们没有饭吃,拿不出东西供神仙,自己也是空着肚子回到天宫。”玉帝听了十分同情,于是就对庄子说:“你带上稻种到人间去,走一步撒一把。”
庄仙领旨出了天宫,带上稻种,走一步,撒一把,到了春天,地上长满了绿油油的稻子,从此,人间就有了大米。在庄子观的供品中,除了有馒头、水果以外,又多了一碗白生生的大米饭。
-庄子劝雨-
在东明县西南的裕洲屯村有一座登云桥,传说是庄子升仙的地方。庄子升仙后,专管人间百姓对生死、名利、行好、行善的事,并且经常和其他仙人在一起谈天说地,谈古论今,逍遥自在。
登云桥,在当地老百姓中,是个显灵的地方。有一天,一个喝醉酒的人,回家路过登云桥,站在登云桥头尿了一泡,碰巧被巡游的东海龙王看见,心中大怒,联合五湖四海大小龙王商量,要三年不给这个地方下雨。要叫这一带干出一场大火,毁了这块土地。
于是,登云桥这一带久旱无雨,烈日如火,庄稼旱死了一大半。老百姓就到庄子观去烧香、祭祀、求雨。
庄子知道这事以后,就找到东海龙王问明情况。东海龙王生气的说:“你在当地没少行善,他们却这样不尊敬你,在你升仙的地方屙屎、撒尿,这样的人一定严办。”庄子说:“一个人犯的错误,不能让一片的老百姓遭秧,你要惩罚就惩罚犯错的一个人,还是要为百姓行云布雨,行善积德。”东海龙王听罢,就命龙子为这一片的百姓下雨,解除百姓的干旱之苦,就是没有给撒尿的醉汉地里下雨。
从此,裕洲屯村有“桥上不尿,桥下不屙”的说法。
-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传承意义-
庄子传说故事体现了神秘旷达、幽默诙谐,朴素纯真、和谐美好的特征。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大智惹愚,顺应自然,保持本色,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了上无为而下有为,治国要效法天地,做事要尊重自然规律的道家思想,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
分享点赞!传递小灯泡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