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庄子middot五石之瓠教学设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相遇,是一种一旦遇上便无法释然的情怀,是一种智慧的倾注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往
期
推
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斯渡教写作]看日升弟子小试才情
斯渡备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课题
五石之瓠
编者
叶国嫒
时间
9月日
第课时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比较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哲学观,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体会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庄子散文恣肆纵横、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庄子寓言的婉曲达意的艺术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思考。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2。查找庄子一书中与“五石之瓠”相类似的事故,就庄子的“有用无用”观开展课堂讨论,提升思辨能力。
教材
分析
重点
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围绕“有用无用”“无用之用”的深刻内涵,从政治、思想、艺术、科学等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实例,进行发散思维。
难点
教具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儒家和道家,一个代表入世,一个代表出世,儒家思想简称“孔孟之道”,道家思想简称为“老庄哲学”。有人说,读孟子和庄子,总觉得有一种遗憾,他们应该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都见过相同的人,比如说梁惠王,可他们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交谈过,没有辩论过,甚至双方都没有提到过对方。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智者之间的对话,就是爱智慧。他们没有对话,真是可惜得很!
不过,被古誉为“天仙才子,万古庄周”的人物,到底有没有好朋友?有!那就是惠施,人称惠子。在《庄子》一书里,他们之间有过很多次辩论,他们的辩论各有特色,颇具哲学色彩。可以说,他们二人的学问不相上下,但是在人格精神上却有云泥之别。如“惠子相梁”这个故事。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今天,我们学习的《五石之瓠》,也是惠子与庄子的对话。从中,我们能看出他们二人的另一个区别吗?
二、庄子与施惠
学习故事前,先了解庄子与施惠。
庄子(约前——前),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家贫,身居陋巷,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甘愿闲居独处。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姓惠名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三、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笔译全文。
要求:1.不得直接抄译文;2.用红笔标出活用词义与生僻字义;3.无法翻译的句子先标出,以备集体讨论解决。
四、分组推选代表展示译文,通过评点,难点解决字词。
第一组: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重点词:
谓:对……说。贻:赠送。瓠:葫芦
树:名作动,种植。成:成长,长大
而:连词,表顺承。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以盛水浆:省略句,以(之)盛水浆,之,代指瓠。
坚:形作名,坚固的程度。
自举:宾前,即“举自”,拿起自己
以为:把……当作。则:那么。
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的样子。
所容:所字结构,容纳的东西。
呺然:内种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为:连词,表原因,因为。掊:击破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长成而结出能容下五石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第二组:“所用之异”(不龟手之药)
重点词:
固:副词,实在,确实。于用大:状后,用大,名词,使用大东西方面。善:擅长。为:调制。龟手:龟,同“皲”,冻裂手。有…者:固定结构,有一个…的人。
洴:使动,使…浮起。澼:在水中漂洗。絖:同“纩”,丝棉絮。以…为:把…作为。事:营生。请买其方百金:省略介词“以”;状后,(以)百金买其方。聚族:聚集全家人。鬻:卖。请:请允许我。
说:同“悦”,取悦。难:发难,即发兵侵略,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将:率领军队。水:名作状,在水上。裂地:划分出土地。一:同样的。或:有的人。以封: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即药方。所用:使用方法。异:不同。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课后练习:学法基础题
第二课时
第三组:庄子建议与批评
重点词:
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制成。大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却。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五、研读文本
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2个故事,一个是惠子的“大瓠无用”,一个是庄子的“不龟手之药”。
◎诵读课文,然后快速回答:
1.在“大瓠之种”这个故事中,面对五石之瓠,惠子和庄子的做法分别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分析。
明确:①惠子做法:其坚不能自举;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②庄子的做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2.在故事“不龟手之药”中,“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
明确:“宋人”“鬻技百金”;“客”凭借“不龟手之药”而“大败越人”,被吴王“裂地而封”。
◎分角色模拟人物语气诵读课文,然后讨论:
3.惠子和宋人的共同点什么?
明确:“宋人”和惠子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
4.“客”与庄子看问题的角度是否完全相同?
“客”和庄子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但是“客”的眼光再高,也只是对事物功利价值的追求;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超越功利价值,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显然庄子和“客”是有境界高下之分的。
5.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应该别有用意,你觉得他们的用意是什么?(论辩)
明确: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批评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讽刺惠子的做法与宋人一致,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6.选文中,惠子和庄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1)惠子有才能,强调实用主义,但是容易流于斤斤计较,有过多外界与内心的束缚。
(2)庄子放旷豁达,随顺自然,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合一。
六、超文本阅读探究
《庄子·人间世》
故事一: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故事二: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舐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醒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故事三: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1.庄子笔下的“不才之木”得延天年,支离疏因病躯而得终天年,庄子借此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同意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有用”标准是对外的,即对社会、他人而言,而不是对自己而言的。而无用的标准是在内的。无用,可以保全自己。庄子生活的时代,国家不是一个道德国家,社会不是一个道德社会,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做这样的人生思考:为什么要成为别人有用的人?为什么要为别人活着?
其实,庄子也意识到,当一个人真的完全无用时,他可能也不会得到社会和他人对他的关照,更难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同样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2.撇开“延天年”“终天年”这个视角,请你对“散木”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
散木高大,可以遮阴;
散木奇形怪状,具有观赏价值;
散木叶片有毒,具有药用价值;
散木得延天年,具有生物研究价值。
3.庄子的这几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①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②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③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能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五、拓展探究
1.写法赏析
①善用寓言,寓哲理于离奇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
“大瓠之种”的故事,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奇巧有趣,寓意鲜明。这些寓言故事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读者,成为说理的有力手段。
②语言夸张,意境开阔
庄子行文善用各种修辞手法。如选文中庄子描写“大狐之种”可以“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夸张的语言使文章不拘一格,呈现开阔的意境,正如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
③犀利明快的议论,鲜明的情感态度
《庄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虽然大抵为寓言,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批判现实的议论,这些议论往往锋芒毕露而又切中肯綮,鲜明地表达了庄子的情感态度。如选文中针对惠子的狭隘之见,庄子直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对惠子“大而无用”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直接嘲讽和批评了惠子,认为他见识不通达。
小结:庄子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老子。老子特别强调“无之用”。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正因为它什么都没有,才能写字;一间房子,正因为它中间是空的,人才能住在里面。只是老子将这个道理讲得很抽象。而庄子讲“无用之用”,则讲得形象生动、有趣,让你在嬉笑之间轻松地领悟道理。
作业:写一段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阅读“五石之瓠”的感悟。
教学反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