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庄子的人生智慧张清义谈国学智慧
照直说,我一直以为庄子是遁世的,他提倡人的人生目标应该是“逍遥游”,也就是说“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所以当我看到清朝学者胡文英说庄子是“眼极冷,而心肠极热。”就颇不以为然。
我们知道,庄子的文章洋洋洒洒六万多字,《内篇》出自本人,《外篇》与弟子合著,《杂篇》为后学所写。文章里很多故事都有特别虚幻的场景,不免让人感觉这不像一个时代大学者所为。直到我得知以下对庄子的评价,就增添对其人的兴趣和迷惑。
评价是:《老子》、《庄子》和《易经》被称为三玄。《庄子》被认为是三玄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里讲:“其(庄子)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所言。”
当得知对庄子如此高的赞誉后,我情不自禁找来《内篇》、《外篇》、《杂篇》重新细细研读,越读越觉得庄子“惊为天人”,对他的哲学思辨由衷钦佩。于是决计完成此文,以此整理庄子的人生大智慧。
智慧点一:“未始有物”。
《庄子》里提到古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也就是说万物都不曾存在过。这一观点让西方哲学家惊为天人。
《庄子?齐物论》里是这样说的:“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意思是说,古代的人,他们的所知已经到达顶点了。抵达什么样的顶点呢?有些人认为不曾有万物存在,这就是到了顶点,到了尽头,无法增加一分了。
西方哲学家认为万物充满变化,它的本质是虚无的。如果虚无,为什么物质是存在的,而不是不存在。庄子提出的“未始有物”,在两千多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万物并没有存在过。所谓沧海桑田,变化很大,今天存在的东西,过去可能不存在,将来也可能不存在。例如,一个人,从生前死后来看,只是一个时间段中的生命,死后这个人就彻底不存在了。所以,庄子说,古人的最高智慧就是了解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过程,认识到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过。
智慧点二:算命不如修养。
庄子对怪、力、乱、神不忌讳,但对其批判的居多。他曾经杜撰了一个“神龟托梦”的故事来提醒那些算命、占卜的人。故事的大意是:神龟托梦给宋国国君,说:“我被一个叫余且的渔夫网住了。”第二天宋国国君命人传唤余且,余且说他的确网住了一个五尺长的乌龟。宋国君于是命人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占卜了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
这个时候,庄子把孔子也编在故事里,让孔子说话。
孔子说:“神龟可以托梦给宋国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十二次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
庄子在这个故事里提醒我们:
人生在世不要总是倚仗聪明来图谋事情,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
假如算命很准,说你能考上重点大学,难道你就不用奋斗拼搏了吗?
所以说,人生靠的是实实在在,靠的是安分守己。《易经》六十四卦,讲人间各种复杂处境,讲吉凶悔吝,之所以有灵验之处,我觉得是因为它强调人修德的重要性。理由是:有欲望,才有得失,有得失,才有吉凶。减少欲望,消解得失,就不会受制于吉凶。“止谤莫如自修。”修养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可以逢凶化吉。
智慧点三:不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要用道的眼睛看世界。
庄子在《齐物论》里讲了一个颜成子游和南郭子綦两位名人对话的故事。南郭子綦对子游说:“吾丧我。”意思是我把我自己给忘掉了。所谓“丧我”就是破除以自我为中心,不是什么事都从自我出发。庄子在这里借南郭子綦之口告诉我们人类的认知有狭隘封闭的局限,正所谓“井底之蛙不可以语天”,“夏虫不可以语冰。”
所以说,观察世界不能单凭用自己的眼睛,要用道的眼光来看世界。以道来观察万物,我们就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拥有更大的格局,评价万事万物视野会宏阔,最后定会摆脱狭隘、无知、与偏见。
智慧点四:“道通为一”。
庄子在《齐物论》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朝三暮四”。说有一个养猴人给猴发橡子,早晨发三个,晚上发四个,猴子们就发怒了。于是他改变了一下,早晨发四个,晚上发三个,猴子们就很高兴。“三加四”和“四加三”本质是一样的,但猴子却有高兴和发怒的区别。
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反映出庄子高扬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德经》里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就是“道”。所以我们应该遵循这个道体的“一”。万事万物都是这个“一”分化出来的,因为大家的认知和观念不同,总是注意现象,殊不知被这个现象蒙骗了。
庄子的齐物的观点最后上升为齐论,他认为各学派的争论毫无价值。例如:儒墨之争。儒家和墨家都是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
庄子认为,人们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争斗上,各家执己之词。其实事物有彼也有此,把彼此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圆圈,二者是循环往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都有自己的一套是非标准,以此来肯定或否定别人,这种肯定和否定从事物的本性来说都是片面的。所以庄子认为:“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由此看来,我们处理事物时,切勿带着个人偏见和好恶去判断是与非,应从事物的本性出发,洞察本来面目,做出合理公正评判,这就是“道通为一。”
智慧点五:“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庄子认为,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做事是为了让人感觉自己道德高尚,这其实是毁坏道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表露智慧时,与人争执,为了击败对手,可以不择手段。本来要展现智慧,其结果却恰恰相反。最后庄子告诉我们:追求名声是互相倾轧的主要原因,智慧成了争斗的工具。
智慧点六:“先存诸己,后存诸人。”
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先把自己保护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你才能拯救别人,帮助别人。
庄子在《人间世》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问颜回急匆匆去干吗?颜回说:卫国国君治理国家问题很多,轻率地役使百姓,死人遍及全国,不可胜数,就像大泽中的草芥一样。我要去劝劝卫国国君,用自己的正气感动他,制止他。孔子说:“颜回,你这一去,小命可能就没了。”
孔子的意思是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后,才去帮助他人。颜回在道德修养方面没有什么建树,现在到暴君面前推行大道,自然没有好的结果。
孔子对颜回进一步解释说,一个人虽然德行纯厚,但未必和对方声气相通。当你把仁义道德的话讲在暴君面前时,就好像用君王的丑行来显示你的美德。这样就好像用火救火,用水救水,是错上加错。
庄子在这个故事里借孔子之口讲出一个道理:很多道德修养高的人因为喜好名声和实利违逆国君被排斥和杀害,名声和实利很多圣人都超越不了,何况一个修养一般的颜回。所以,要想帮人,先做好自己,做强自己,等待时机,才能施之。
智慧点七:“心斋”
我们常说:“生容易,活也容易,但生活不容易。”庄子生活在那个时代,历经坎坷与苦难,但我们从他的文章里能感觉到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无奈和放弃,而是用心来修行,从道的高度观察世间万物。
在《人间世》里庄子借孔子之口对颜渊说:回啊!你要斋戒清心。颜渊说:斋戒的事我知道。庄子借孔子之口又说:回,你说的是外在的斋戒,我说的是内在的,叫“心斋。
什么是“心斋”?庄子在文章里借孔子之口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里的意思是说,要想专于一心,集于一处,不能用耳朵听,要用心去体会,最后用心也听不到了,该用气去感应了。耳朵听到声音,心能感受有形的物体,只有气是空明虚无的,到了这个用气的境界,大脑思维就进入一种极静的状态,能做到神气合一,心中寂然。此时人与天合,似乎进入一种空明的世界,最后达到“道”与人自然相合。这就是虚,就是“心斋”。
智慧点八:“虚舟理论”
这是庄子的著名理论之一。核心思想是说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控制自己的情绪,管住脾气,才能驾驭人生。
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发生矛盾,有时经常会说一句:谁也不是故意或诚心的。请看庄子在《山木》里第二个故事就谈到“虚舟理论。”里面讲:“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舩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方舟”意思是两个船,“虚舩”这里的“舩”就是“船”,“虚舩”就是空船。“惼心之人”就是心胸狭窄之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两条船在河上发生碰撞,如果发现对面船上没有人,是条空船,即使心胸狭窄之人这时也不会生气,因为总不能骂天、骂地、骂空气。但如果发现有一人在船上,无论如何被撞之人都会认为这撞船行为是有意而为之,是对自己颜面的冒犯。接下来为了争回面子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做就成了情绪的奴隶,是拿正常自然的事情折磨自己,这就是愚蠢。
所以庄子告诉我们:“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意思是说如果我们都能以对待空船的态度,也就是空心而处,超然物外,则无所不安,无所不定,无所不静,无所不乐。
智慧点九:“知鱼之乐”
庄子在《秋水》中讲了一个著名故事,“濠梁之辩”,以谈论鱼快乐问题来引申出人生哲学的内涵。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鱼乐。惠子反驳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就抓住庄子逻辑上的漏洞了,说,我不是你,不知道鱼之乐,但是同样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是否快乐,这不是很明确吗?
从逻辑上来推理,好像庄子被驳倒了。
接下来请看庄子如何说。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的意思是说,惠子,让我们从开头捋一捋,一开始你就问我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难道你不是预设了我是知道鱼是快乐的吗?现在你问我如何知道的,我就告诉你,我是在渠边知道的。这看起来庄子好像在诡辩,其实是庄子和惠子在对世界认知上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惠子的认知是源于逻辑上面。
庄子的认知是源于境界上面。
人类看世界可以从两个角度:一个是用逻辑的科学的眼睛,一个是用诗意的审美的眼睛。
这里令我不禁想起南怀瑾先生去问道一位归隐的名士,名士没有收他为徒,却传授于他修心的方法,其中一点就是看美景时,不要把自己的眼睛放在花草上,这样就有了好坏的区别心,要让花草的精神跑到自己的眼里面,看什么都是美景。因为美景与自己已经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惠子的“知”是逻辑上面的,而庄子的“知”是把自己与世界万物融合在了一起,看山水快乐,看鱼儿快乐,那就是快乐,因为这是和万物融为一体的快乐。万物快乐,我自然快乐。所以,如果说惠子的逻辑水平高,那庄子的境界更高。
智慧点十:“外化而内不化”
我们知道,人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外,一个内。外是有形可见的,与众人共同组成世界。内就是还有一个自己所感、所思的世界。
庄子的大智慧告诉我们不要“重外轻内”,要“重内轻外”,最后达到一种“有内无外”的天地境界。
什么是“外化”?简单来讲就是因循世间的规范,外表上与别人同化。比如:和别人穿同样的衣服,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
什么是“内不化”?用庄子的话说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说巧妙地运用万事万物却不为它所左右,表面上随波逐流,实际上坚守本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两种人:一种是“外化内也化”,只照着世俗和社会要求去生活,没有了自我。一种是“外不化而内化”,表面上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知变通,而内心没有任何原则的东西。庄子看来,依循规范,无心而为,是“外化”的一面,“外化”另一面其实就是“内不化”,也就是内心觉悟了“道”,坚持“道”。我外面与你化在一起,但不受你的影响,内心绝不妥协,不妥协不是为了和你对抗,而是我的智慧告诉我世间万物无差别。这样人就会找到自己的精神生命,内心自然保持一个主体精神。
庄子的这个观点使我联想起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能与自己的环境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就是“外化”。但自己内心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是“内不化”。
智慧点十一:“忘适之适”
庄子在《达生》里讲:“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意思是说,忘了脚的存在,是鞋子造成的舒服。忘了腰的存在,是衣带造成的舒适;理智上忘了是非,是心造成的舒适。
我们知道,道家修身讲“心斋”和“坐忘”,“心斋”是把各种意念、成见、欲望都去掉,把心变成空虚的状态,就接近“道”了。“坐忘”庄子倒不是让什么都忘了,他让我们做到“忘适之适”,忘记舒适的舒适。庄子讲了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一位能工巧匠叫工倕,他随手画一个圆圈,都合乎规矩。说的是一个熟能生巧的例子。任何事情经过长期的练习,都能把规矩内化成本能,做事就能水到渠成,巧夺天工。
在庄子看来,工倕之所以有这样的技艺,是他顺着外物的变化而不必思考计算,所以他的心神专一而没有窒碍。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源和归宿。如果我们人把自己的生命融入“道”里,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谁,就能做到“忘适之适”,达到最高境界。
比如,水中鱼,它在惬意的畅游时,不会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一条鱼。当它离开水时,就会一直挣扎,发现自己需要水。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要像鱼一样,不要有任何挂碍,就能感觉到生命有一种自在的喜悦。不要总想舒适,等你把舒适彻底忘掉,才能真正的舒适。当你不去追求快乐幸福时,反而进入了一种快乐幸福的状态。
智慧点十二:“木雁”
庄子在《山木》中讲了这样两个故事。
一个是“木”的故事。
庄子带着学生行于山中,见一颗大树枝繁叶茂,砍树的人没有砍它,问为什么,砍树的答曰:“无所可用”。庄子对学生说:“看见了吧!这颗大树因为它不材、没用,所以终其天年,活的久啊!”
一个是“雁”的故事。
庄子带学生在朋友家小住。朋友为了款待他们,命童仆把家养的鹅杀掉。童仆问:“有两只,杀哪一个,一个能叫,一个不能叫。”我们知道,鹅有看家的本领,如果陌生人来了,它会鸣叫。主人说:“杀不能鸣者”。那个不能叫的没用,所以把它杀掉。这里顺带一句,因为“鹅”是由“雁”训化过来的,所以故事里用的是“雁”。
问题出来了:不能做材的大树是因为无用才能活的长久,能鸣叫的鹅是因为有用才能幸免一死。学生们很茫然,急忙请教庄子。庄子认为,如果纠缠在成材和不成材之间,就不能免于受牵累。正如龙之显现,蛇之潜藏,随时变化,要以天地万物和谐为准则,按物的本性去主宰万物而不为物所役使。
总结起来,庄子就这个“材与不材”问题给我们定了一个标准:一龙一蛇,物物而不物于物。在庄子看来: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贤能就会受到谋算,无能也会受到欺侮。
这正是两极相通、物极必反的道理。
所以,当我看到韩愈的一首《落齿》诗里其中一句:“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时,顿生醍醐灌顶之感。
智慧点十三:“自以为美”
在《庄子?山木》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阳子之宋,宿于逆旅。”说阳子到宋国去,住在一家旅店。旅店主人有两个小妾,其中一位美丽,一位丑陋。丑陋的妾得到主人的宠信,相貌好看的反而受到主人的冷落。
阳子很不解,就问店主人。店主人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美丽的自己觉得美丽,我不觉得她美。丑陋的自以为自己丑陋,我不觉得她丑陋。
这件事使我们领悟到:一个人自以为很美,自然有一种骄气。相反,觉得自己丑陋,性格反到比较温柔、谦虚。与一个人相处久了,外表就不重要了,因为太熟悉了,长的好看也就无所谓了。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与人相处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别人对自己的影响,如果别人说你好看或什么地方很好,会使你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