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左传楚伐罗ldquo趾高气昂
热文推荐:庄子
马蹄
《左传·桓公十三年》言:“春,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其中屈瑕为莫敖(楚官名,执掌军事)、斗伯比为令尹(楚最高官职,主掌国政,兼顾军事)。事件始末:此战发生在公元前年,楚军主帅为屈瑕,在前两次取得对郧(“蒲骚之役”在斗廉建议下,先下手为强)、绞(“伐绞之役”时,其本人提议用“诱兵之计”)的胜利影响下,自己有些“飘飘然”。斗伯比一句“举趾高”(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其傲视一切的姿态),便准确推测出“莫敖必败”,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在送走屈瑕后,斗伯比随即向楚武王汇报相关情况。楚武王对此没有在意(楚军已经全部派出),跟自己夫人邓曼聊起此事时,邓曼当即向其解释道:“大夫其非众之谓”(意思是斗伯比说的不是增兵的事),而是“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即作为君王要以诚信镇抚百姓,以德义训诫官员,而用刑罚来使莫敖畏惧,这一席话实际上道出了安民、治国及用兵的真谛,尤其是对统军将领的必要训诫和约束。邓曼与斗伯比的认识是一致的,其“潜台词”也就是指在将领自以为是的时候要及时进行纠治。很显然楚武王本人也因为前两场战役的胜利有些过于自信,没有观察到莫敖屈瑕举止心态的变化。听完邓曼这一席话,楚武王也意识到自己的大意,于是派赖国人去追赶屈瑕,但遗憾的是最终没能追上。果不其然,屈瑕率领楚军出征过程中,甚至还在行军时便莫名其妙地发布了“谏者有刑”的军令,将挽救战败最后的机会也断绝了。到达罗国后,便在罗、卢戎(妫姓,今湖北南漳东北)夹击下大败(极有可能是几乎全军覆没),“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莫敖在荒谷自缢,将领们也受连累被楚武王关在冶父听后处置)。面对这样的结局,楚武王展现出了极大的气量和胸怀,没有追究其他将领的责任,而是将战败之责全部揽到了自己身上。楚武王作为国君,对战败责任的主动担当,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其中不乏笼络人心的考虑,但确实能够迅速平复臣民中间可能隐藏的愤懑与无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