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梵高画作里的泛神论,与庄子的道法自然异曲
梵高,全名VincentVanGogh,年3月30日出生于尼德兰(原名荷兰,今年1月1日刚改的名字),年7月29日逝世于法国。
他是一位油画家和素描大师。在仅仅十年的艺术生涯里(-),总是有许多他挚爱的题材让他魂牵梦绕,被反复表达,创作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
得益于幸存下来的封书信里,我们了解了许多他的内心世界,创作构思和想法;他是一个泛神论者,这一点跟我们中国人很像:万物都有神灵,一草一木,花鸟鱼虫,皆有灵气。像我们的神话传说里写的:“盘古死去,身上的器官变化成天地间的万物:身体变为高山,肌肉变成良田,血液成为江河,筋骨变成大路,牙齿变为玉石,皮毛变成草木...”
梵高对大自然的热爱,源于父亲的宗教,他的父亲解释尼德兰基督教新教教会分会的一位牧师。该教派受到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通过于上帝交流,吸引大自然精神力量的重要性。显然,父亲的教会对梵高终生崇敬自然世界打下了基础。
梵高在决定画画之前,在煤矿区也有过失败的传教士的经历。
而我国的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
所以,梵高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庄子对道法自然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色彩浓烈的花园梵高对大自然的爱
我们先从大处着眼,看看周围的大自然,在梵高心里是什么样子,梵高是怎么诉说和描绘的。
梵高的书信里曾经这样直接表达他对大自然的感受:
“在我看来,大自然的一切,比如树木,都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跳跃的灵魂。”“有时候一排截头柳树看起来像极了孤寡老人。”“如果一个人绘画的截头柳树看起来充满生命力(其实树木本事就充满了生命力),那么树木周围的一切或多或少都会显得更自然。”“我认为,最好的人生是常年在户外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人生,而哪怕一丝疑惑的阴影。”“我走出屋子,走了很长的路,去跟大自然聊会儿天。”
梵高对家人的爱
这一幅《杏花》,是梵高家族的传家之宝,一直挂在宝宝房间里,因为这是梵高献给他挚爱的弟弟提奥儿子的出生礼物。
梵高得知弟弟要做父亲时,后来当得知侄子出生的时候,他做了这幅《杏花开》,表达生命的喜悦。
梵高在信中写道:“就像此前我们跟你说过的,如果是儿子,我们将以你的名字命名他。我希望这孩子以后可以像你一样有决心、有勇气。”“你知道我在企望什么吗?你将拥有的家庭就是大自然之于我的关系。”
这幅画陪伴一代又一代的Vincent长大成人,也传承者梵高的关爱和喜悦。
弟弟提奥与哥哥手足情深,和妻子一起一直在资金和精神上支持着梵高的绘画,就在梵高去世后的同一年里,提奥也悲痛去世,让人感慨。提奥妻子,把提奥坟墓从尼德兰搬去法国陪伴梵高。
梵爱的坎坷恋爱
梵高一生未婚,情路坎坷,并没有结婚。经历过4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先后爱上过房东的女儿,自己的表姐,站街女,和一位大他十岁的女邻居。
每一段感情里,梵高都用情极深。他是多么期待会有一颗跟他一样敏感多情的心,一直陪伴着他。
有一幅素描名叫《悲伤》,是以站街女为模特描绘的,虽然且她当时已有身孕,虽然这之前她已经生了4给孩子。梵高义无反顾的跟她相爱,照顾她,一起照顾她的孩子。
最后因为对梵高绘画的不理解,而分开。
真是37年匆匆一瞬过,生命只因绘画而热烈。
借胡文英评价庄子的话来形容梵高也是很妥当的:”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年,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花3.77拍得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也算是梵高与东方情缘的开始吧。
年,匿名中国买家,花4亿收藏了梵高风景画《阿利斯康林荫大道》,创了梵高风景画之最。
用艾青的诗表达梵高对这个世界的爱最为准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终其一生,梵高都细腻专注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把一切都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梵高更为传奇之处,在于影响了后代许多画家,成了绘画个体性和大众文化的教主。
我是
达乐奇画,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