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当庄子遇到存在主义老庄哲学真的是

发布时间:2023/5/14 15:20:56   点击数:

《庄子》轶事一二三

提到《庄子》,大家总会不自觉地想到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流派之一——道家学派。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周及其后人所撰写的。庄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前年),名周,是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人喜欢用“出世”和“入世”来表达一个人的境况——得志的人往往入世,不得志的人往往出世。

而《庄子》就是“出世”的绝佳代表。庄子本人的境遇恰好也印证了这一点。

一些人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读庄子,幻想虚静无为,放浪形骸,做逍遥之游,生云外之志。几千年来,庄子给人们提供了在现世心灵安顿的场所,甚至有人说,《庄子》就是一部人生输家的心灵鸡汤。

《庄子》现存最早的注本是晋朝郭象的《庄子注》。是由庄周本人写了一部分,后人又增补了一部分。但哪些是后人增补的,学界莫衷一是。

年,刘笑敢博士发表了一篇论文,引入了统计学的方法,从《庄子》文本的词汇和词频入手,判断出内篇的作者和外杂篇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

内篇是战国中期的文章,和庄周生活的时代重合,外杂篇是晚出的文章,这个辨别的方法还是相对比较可靠的。

《庄子内篇读本》:以“存在主义”的视角解读《庄子》

曾担任过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陈鼓应先生,在他的《庄子今注今译》的《修订版序言》中一上来就提到:“我接触庄子,是经由尼采和存在主义的引导。一直到现在,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庄子》仍是我最为欣赏的两部著作”。

那为什么陈先生会将《庄子》与“存在主义”并列提起呢,《庄子》又如何可以用“存在主义”的视角来进行解析呢?

《庄子内篇读本》封面作者:福永光司

直到读到了《庄子内篇读本》,才了解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的关系。

《庄子内篇读本》的作者福永光司曾历任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京都大学人文学研究所所长,是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研究,更是老庄思想、道教研究的先驱。

福永光司原汁原味地解读了《庄子》的内篇,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解读加上了西方哲学“存在主义”的视角,让我们能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更深刻地理解这部著作,理解道家哲学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逍遥游》与尼采:真正的超脱,在于自我

《庄子》内篇共7篇,各有各的重点,其中最上来的那篇《逍遥游》则是最有名的了。后面的许多的观点,都是在这篇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阐释和深化。

《逍遥游》一上来,就描述了一个很奇幻、瑰丽的画面: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北海有一只叫做鲲的大鱼,不知有几千里大,海风吹起来的时候,鹏就顺势而飞,飞到南海。而小鸟和蝉呢,就很不屑,觉得自己飞到树上去就可以了,落到地上也无所谓,飞九万里那么高干什么呢?

庄子对逍遥游的描绘,就是以鲲鹏的故事开始的。鲲鹏,就是“大鸟”,而在这里,与“鲲鹏”相对的,是“小鸟”。

研究中国哲学的大家冯友兰先生说:《逍遥游》其实就是讲了一个大鸟和一个小鸟的故事。

两只鸟的能力其实是不同的,大鸟能飞9万里,而小鸟孱弱,都无法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但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不论是大鸟,还是小鸟,他们都做到了自己能做的、爱做的事。而如果用当下的流行语来说呢,大鸟自有它的大志向,小鸟则有它的“小确幸”。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它们都同样的幸福,万物的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

因为万物的自然本性是不同的,其自然能力也是不同的,但无论是大鸟还是小鸟,他们都顺乎了天性。

尼采

那这里与“存在主义”有什么关系呢?

庄子勾勒的大鹏,其实是暗指那些超脱于世间纷扰之外的绝对者。他们不受凡尘琐事的束缚,不受来自价值与规范的恐吓。庄子认为:只有超脱之人才能解放世人,为世间带来美丽、光明与和谐。大鹏,就是这种超脱之人的象征。

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尼采,则也有关于“超人”的论述。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中写到,超人离开了他的故乡与故乡的湖,隐居山中;而庄子的超脱者则与大鹏一同翱翔在九万高空上面。

福永光司在《庄子内篇读本》也提到:“尼采的超人克服了一切凡尘琐事,打破了价值与信仰的桎梏而追求来自生命混沌的灼热;庄子的超脱者同样摒弃一切迷惘与诱惑、伪善与虚势,承认自我的价值,追求生命的充实与奔放豁达的精神超脱。”

因此,二者的共通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是超脱于现实世界之外,真正的自我,在于人们自身。

《齐物论》与加缪:直面虚无,获得人生意义

庄子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两面旗帜,但二者的哲学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那就是庄子更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51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