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杨振宁最后一战,量子庄子不言则齐,物

发布时间:2023/4/25 15:09:37   点击数:
北京看荨麻疹的好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10.不言则齐

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天地万物不用言说,本来是齐同的,本来同为一体,此为大同。庄子有《齐物论》。本来的齐同加上认为的言语,就不齐同了。语言文字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罢了,并不是月亮本身。

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既然言语和本来的齐同并不齐同,所以说虽然言语,可是却未曾有言语。正如佛陀所说,虽然说法一生,然而未曾说一法。佛法也仅仅是过河的舟楫而已,既然已经过了河,也没有必要背着船走。疾病康复了,也没有必要执着于药。对药执着,也是一种病。

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虽然有言语,似乎未尝有说什么。终身有言语,似乎终身都未尝说一句话。庄子终日有言语,都不离于道。王阳明先生横说竖说,都是说的一个道理。

终身不言,未尝不言。虽然终身没有言语,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未尝没有言语。圣人效法天地,大美而不言,行不言之教。已经内证物理学圆融简单之美,然而却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

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对于各自的自我而言,可以认可,也可以不认可。庄子里也讲过,对于与自己看法相同,就认可;不能合乎自己的看法,就不认可。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情,有的人认可,有的人不认可。前面讲得意忘言。对于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得意是不同的。

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对于各自的自我而言,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不正确的。认可不认可,这是主观自己的想法。正确不正确,这也无绝对的标准。现在正确的,过去未必正确。过去正确的,现在未必正确。此地正确的,彼地未必正确。相对论描述现象时空,不描述自在时空。相对论在现象时空是正确的,在自在时空就不正确。

恶乎然?然于然。什么是正确的呢?正确的就是正确的。这不是废话吗?因为所谓的正确,是离不开一个时空,也就是特定的小宇宙。在特定的小宇宙是正确的,离开特定的小宇宙,就不能说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了。古人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同的人也是不同的小宇宙,每个人都在每个人自己的时区当中。虽然地球上不同时区的时间有所差别,然而不同时区的人所拥有的时间未曾差分毫。王弼年纪轻轻已经很有名了,然而如同昙花一现;姜太公大器晚成,成为齐国开国君主。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为什么是不正确的呢?不正确就是不正确。假如有一个人只有眼睛,可以看到石头的白,摸不到石头的坚;另外一个人只有手,可以摸到石头的坚,看不到石头的白。两个人谈论石头是什么的时候,如同鸡同鸭讲。正确的就是正确的,不正确的就是不正确的,就是这么简单,如是而已,无法用言语说得清楚。

恶乎可,可于可。为什么认可呢?认可的就认可。庄子有讲以阳召阳,以阴召阴。把一把瑟放在堂上,另外一把瑟放在室内,两者可以发生共鸣。互相认可,只是发生共鸣罢了。世人有的对儒家共鸣,有的对法家共鸣,如此而已。物理学研究当中也分出不同的流派,相互之间争论不休。同一个学派就很能产生共鸣。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为什么不认可呢?不认可的就是不认可。认可不认可,都是每个人的看法而已。不管世人认不认可,大道就在那里,如此而已。话又说回来,如果人人能够恢复自性本心,恢复本有良知,都会认可大道的,都会认为大道是正确的。不笑不足以为道,正是由于世人误解大道罢了。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万物本来都有其正确的地方,万物本来都有其所被认可之处。一物必有一理,一人必有一用。大葫芦虽然不能当水瓢,然而却可以泛舟于江河湖海。健康的人体是阴阳平衡的,如果人的阴阳之气有所偏差,就需要用中药材纠正。附子虽然有毒,然而大热,游走于十二经之中,可以纠正人体之寒。附子有毒,不被认可;然而可以提升人体阳气,祛除寒气,却被医家认可。附子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呢?万事万物无不如此。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没有一物不是正确的。没有一物不被认可。存在必然是合理的。如果居于正位观察电子,以原子核建立坐标系,从内部观察电子,电子如同地球一样,有条不紊地运转。如果居于偏位,在宏观世界观察电子,电子似乎就是测不准的了。

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言语也是一物而已,对于一种言论,有人认可,有人不认可。有人认为正确,有人认为不正确。庄子告诉我们,认为正确的就是正确的,认为不正确的就是不正确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如果有根器能够和庄子的心呼应,相互印证,就认为庄子所言非虚。当今之世,各种言论满天飞,什么言论能够传于久远呢?必定是符合于大道之言。讲道如同酒器倒酒,满则倾泻,空则仰而待物,应机而动罢了。言论和本来齐同的大道,需要以天道来和合,就可以天衣无缝了。言论为形而下的器物,大道为形而上,上下和合,天衣无缝,只有天道能如此。言不离道,道不离言。一言一语必然合于大道,就会长久了。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万物都由不同种类变化而来,庄子充分讲万物之间的转化。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不同的形式相互传接。事有终始,物有本末,起点和终点连接在一起,循环往复,似乎看不到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找不到头绪。万物都是天然地均衡的。

天均者天倪也。上天调和万物,使得万物和而不同。一物必有一理,一物必有一用。人也是如此,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做的工作不同,然而都是有用之才。上天能否做到均衡呢?上天不会偏爱于任何一物,偏爱于任何一人。但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调和形而下,形而下,上下无有缝隙。

15.观于远近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又问道:然而我以天地为大,而以毫末为小,这样可以吗?”

北海之神回答道:“不可以这么认为的。对万事万物所知是很难有穷尽的。大海有波浪,波浪有浪花,浪花有水珠,水珠有雾气,雾气中有水分子,水分子有原子,原子再分下去无有穷尽。时间的流逝也无有止境,时间也是不存在的,只是万物变化而有了时间的概念罢了。万事万物的分分合合也是无常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无始无终,变化日新。”北海之神讲得很有条理,先讲一个总的,下面分开来解释。

(1)对万事万物所知很难有穷尽

北海之神又说道:“所以说,大智慧的人不会笼统地说一个东西大,一个东西小,而是要看远近而定。”王阳明先生曾经写了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北海之神回答道:“所以说虽然看似小,但是不能说少;虽然看似大,但是不能说多。对万事万物所知是很难穷尽的。”星星看似很小,房子看似很大,但是不能说星星少。

(2)时间流逝无有止息

北海之神又说道:“验证和察明古今,所以对于逝去的遥远过去不会烦闷,对于俯首可以拾得的未来不会太多企望。如此就知时间无有止息,实则当下一刻即是永恒。”曏,察明。实际并无时间这个东西,只是人们认知的错觉罢了。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当下一刻稍纵即逝。《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明察天道有盈有虚

北海之神又说道:“明察天道有盈有虚,如同月亮有圆有缺,所以得到了不会过喜,失去了不会过于担忧,如此就知分分合合是无常的。”伏羲八卦是宇宙运行模型,里面有阴阳周期变化,有万事万物的分分合合。

(4)知无始无终,变化日新

北海之神又说道:“明白生死本来并无区别,都是在于平坦的康庄大道。所以说,生而不会感觉欣悦,失去也不会感觉到大祸临头,知晓无生无死,无始无终的真谛。一切都在变化日新当中,不可守旧。”月亮看似有盈有缺,实相并不是这样的。

北海之神又说道:“计算人所知道的道理,不如不知道的道理多,要穷天下万事万物之理谈何容易。计算人生存的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远远不如没有生存的时间长。以如此有限的生命和能力去穷尽天下所有的道理,知晓广袤宇宙的道理,所以就会感觉到迷乱,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此也不能得道。”所谓物理学,就是穷尽万物之理的学问。然而如何去穷尽呢?朱熹教人格物致知,一物一物去格,如何能够格得清楚呢?只有反求诸己,莫向外求,求之于心就可以了。如果能够致良知,就能够明白天下所有的道理了。

北海之神又说道:“由此看来,又如何知晓毫末就可以定为最小的东西呢?又如何知晓天地就可以定为最大的东西呢?”战国名家惠施曾经讲过,至小无内,至大无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51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