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老庄之学,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

发布时间:2023/5/15 12:26:23   点击数:

大家好,我是王利营,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老庄之学。

老庄之学,指《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这两本书都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所以历史上称这一学派为“道家”。后来的道教、道士、道学,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玄学家也奉《老子》《庄子》为经典。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汉代,博学的司马迁已经弄不清他是谁了。他举出三个人,其中第一个是孔丘曾经问过礼的周守藏史老聃,又叫李耳,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后来,学术界多数人认为老子就是这个李耳老聃。现存的《老子》一书,又叫《道德经》,成书于何时,也有许多争议。一般认为它是战国中期老子后学的作品,可以认为保存了春秋后期的老子的基本思想。《老子》一书五千言,是以诗歌形式写成的,语言精辟、思想深刻,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据《光明日报》年9月29日报道,美籍华人、农学博士秦维聪(原河南鹿色人)发起成立“李耳纪念奖学金”,他每年寄回美元,用来奖励在当年高考中成绩突出。品学兼优的1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和有关的优秀教师。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极端混乱。许多思想家都提出治理社会的方案,形成了各种学派。这些学派互相争论,就是著名的“百家争鸣”。《老子》一书也是在争鸣中产生的,并在争鸣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儒家提出仁义原则,认为恢复礼制就能稳定社会。《老子》认为那样不行。实行礼制,不管你心里是否愿意,表面上都要按礼制行动。这样强调了表面的形式,内心的忠信观念就淡薄了,这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最根本的原因。孔子讲“礼以行义”,所以,《老子》认为也必须抛弃儒家的仁义原则。

法家主张建立法律制度,按系统的法制来治理社会,遵令守法的受奖,违令犯法的受罚。大家都守法,社会就安定了。《老子》认为,法律条令越详细越明确,盗贼也就越多。因为社会极其复杂,不可能规定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什么标准。如果只靠法令组织社会活动,必然有许多漏洞可钻,那么钻漏洞的盗贼就会多起来。应该说这是对法家不重视思想教育的批评。但是没有法制,或法制不健全却是中国历来存在的弊端,与外国相比较以后,这种弊端就更加明显了。墨家提出“尚贤”的主张。

什么叫尚贤呢?尚是崇尚、推崇的意思。尚贤就相当于现在表彰先进人物,提高模范人物的社会地位。为人民树立好的榜样。人民争着学习先进,社会风气就变好了。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这个意思。但是,《老子》认为这也不行。因为人民都想当模范,这就产生竞争,竞争就会导致胜利和失败的分化。这也是社会混乱的原因。所以,它认为还是不尚贤的好,大家都彼此彼此,吃大锅饭,也就不争了。大家都不争,社会不就安定了吗?儒墨两家都推崇圣人,认为圣人有很高的智慧,能够给人民带来好处。他们都盼望这样的“救星”来为人民赐福。《老子》不以为然,它认为如果没有圣人及其智慧,那么老百姓会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也不行,那也不对,那么,《老子》提出什么好方案呢?它首先分析社会混乱的原因。按照礼制把人们分为君臣等级,在上面的君主,欲望很多,要收很多税,要办很多事业,要大有作为。而在下面的人民就很困难,自己吃不饱,还要拿很多东西奉献给养尊处优的富足的贵族。这就使富者更富、贫者更贫,这是不合理的,也就是不合天道的。它认为天道是永远合理的,所以符合天道就是合理的。天道是富足的人家要将吃不完的多余的东西分送给吃不饱的贫苦人家。总之,在上头的欲望太多,总想创什么大事业,给人民带来困难,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原因。用现代说法,就是统治者的压迫剥削是社会茅店的主要根源。另一原因是社会发展,技术提高、科学发达,使人民有了智慧,也有了竞争意识,这也是社会示安定的原因。

根据上面的两大原因,《老子》提出治理社会的万案,首先要统治者无欲无为,没有欲望,也不想有什么作为,不要去剥削和压迫人民,让人民自然生活。其次要人民无欲不争,没有追求、不去竞争。如何牙能使人民无欲不争呢?《老子》的办法多褥很。一是“小国寡民”。要人民分散定居,形成许多小国家,人民也很少,只许在那一小块土地上生活。不与邻国串联,即使鸡叫狗吠的声音都听得见,人民到老死也不互相来往。

只要不串连,那就好管理了,也没有那么多复杂事。二是愚民政策。《老子》认为人民不好管理,就由于他们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古代善于管理人民的统治者,不是让人民明白许多道理,而是使人民愚蠢。怎么能使他们愚蠢呢?不让他们使用先进的工具,不许他们迁移到远处去,以防止他们开阔眼界,也不给他们学习文化的机会,把好东西藏起来,不证他们看见,他们就不会产生追求这些东西的欲望。这样就可以使人民不乱想,使他们稀鱼糊涂地活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51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