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如何学好语文杂教19

发布时间:2021/6/28 15:37:27   点击数:
白癜风那家医院治疗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有人说,这是一个“手指+图像”的时代。因为,人手相对于人脑仍是相当粗陋的工具,影像相对于文字是相当初级的载体。以此类推,我们现在的学习氛围场,相当于是学龄前儿童唱歌跳舞的幼儿园。举一个例子:孩子们为什么基本上都只知道“唐诗宋词”?对宋朝的诗歌相对陌生呢?原来,从明朝开始,明人认为宋诗价值比不上唐诗。于是,我们在具有话语权的士族阶层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下,多数人的认知范围有了限定。换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老师”教什么,我们学什么。关于宋诗,孤陋寡闻的我直到读钱钟书先生编撰的《宋诗选注》才有了一点点认知。比如,我们看似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中有一位最“不起眼”的诗人——曾巩。之前,我除了记得他的名号,直到读《宋诗选注》才知道了他的诗作两三句,“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再比如,被褒称为“宋诗第一人”的王禹偁的诗句,我也是在此书中自己读到的,并不是“老师”教的: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十几年前,我代表学校去上海参加了由英特尔公司主办的,面向未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水平会议。他们目的只有一个,在小学的某个年级某个班进行所谓的现代化教育授课,给每一个孩子发一个英特尔小电脑。大概六年前,我有幸又来到上海参加另一个电脑公司主办的“面向未来,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小学信息教育会议。吊诡的是,来主持学术演讲的还是十几年前那位某师范大学的教授。不同之处,他老了一头,头发全白了。这次培养孩子科技素养的“实验”是发了一个平板电脑……前后两次会议,我都分别的问了问现场的老师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每个孩子有了电脑就能提高科学素养,迅速迈向现代化,提高学习效率,他们都暧昧地笑了笑……回到正题,如何才能学好语文?我读过一本叫做《论证是一门学问》的书,其中有句话能最准确的表达我的观点:“我的大部分思想开放的朋友都读了很多书;我的大部分思想不那么开放的朋友就不是这样。你读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遇到新思想的挑战,你对自己思想的坚持就会被消弱,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阅读还把你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向你展示生活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因此,阅读使人思想开放。”是的!阅读,不但使我们思想开放,还能让我们保持独立的思考,我们在别人的经验中能依稀看见未来的多样。此外,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读书、写字,本来是一件最没有负担的幸福。学会认字,是我们脱离“幼稚”,长出一点点“智慧”的关键。当我们还很小很小的时候,经常会为了认出一个字而高兴半天。但如今,随着孩子的字认得越来越多,我发现在有的孩子身上,那种单纯又丰富的发现的快乐却没有了?究竟,我们要如何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帮助他们捡回读书、写字的快乐呢?我想,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智识乐趣。一旦做到了这点,自然就学好了语文。不过,前提还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总而言之,学好语文还是要做好这三件事:阅读、认字、写作。虽说老生常谈,我也写过很多这几方面的文章,但总觉不够。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我也在成长中。于是,我再从三方面来聊聊“如何学好语文”这个话题,核心词依然是:智识乐趣。1??关于阅读的思考。2??怎样才算做认字?3??习作时,怎样遣词造句?1??关于阅读的思考。1.畅销书,该不该读?现在,好像没有了士族阶层文化价值观的束缚,但漫天飞舞的各类资讯也让大家眼花缭乱。当多数人都认识到阅读这件事很重要时,于是各种畅销书摆满了书架。关于“畅销书”,读库老六这样说,“畅销书换了一种语言讲你原本懂的道理,所以你在阅读时的共鸣达到了对此书的极力推崇”……我再引用《哥伦比亚文学史》中的几句话来理解“畅销书”:粗糙的直白之物是通过积累而非整合来获得……如果粗糙的直白之物大量占据人类心灵,就会像一颗思想巨瘤,越张越大,但却影响不到核心的“精神”或思想方向。这仅仅是一种“知”……因为,“是什么”的问题很容易被狡黠的人类冠以某种称号,带来简单的“我知道”似的知识快感。其实,探索“为什么”的智识快乐,是需要一点“痛苦”(刻苦钻研)的代价的。所以,有的畅销书,不如不读。比如,摆在机场书店、以及各大书店最显眼处的书籍。以及,大多数孩子拿着就手不释卷,翻得很快的故事、图片、漫画书。当然,这些书作为“零食”可以偶尔吃吃。2.当孩子说一本书读不懂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近年来,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非常经典的儿童小说、历史书籍,当我要求精读的时候,有的孩子就告诉家长自己读不懂。但,当我们在课堂上认真阅读讨论这些书籍的时候,他们都懂。更诡异的是,有的孩子说自己更喜欢读《大学》、《中庸》、《出师表》以及原版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乍一听,这些孩子喜欢读的书不是更难、更“高级”吗?其实,只要你仔细一问,就会发现,“四书五经”等孩子们只是背背。而背诵,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说说字面意思,孩子们也行。“鹦鹉学舌”似的国学学习,到底要不要?我个人以为,练练朗读是可以的。曾经有一个二年级小男孩告诉我有一首诗他不会填,大概是“鼹鼠,鼹鼠,什么鼠?”……我一听就笑了,然后边说边写给他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他高兴地点头,我却思绪翩跹。《诗经.魏风》这首“狠批”剥削阶级丑恶嘴脸的讽刺诗,二年级的孩子能理解吗?难怪他的小脑袋只记住了《柳林风声》里,抛开一切奔向春天的那只小鼹鼠。再说,四大名著的原版,孩子们真的会读吗?比如,读浓缩版的《西游记》,感觉删减得确实有点粗鄙。对比原版《西游记》“盘丝洞”这个章节,你会发现,两个版本除了大概情节相似,具体文字难度差异很大。例如:简化版:七个妖女敞开怀,腆着雪白的肚皮。原版:石桥高耸,古树森齐,聒聒幽禽鸣远岱……闺心坚似石,兰性喜如春。娇脸红霞衬,朱唇绛脂匀。蛾眉横月小,蝉鬓迭云新……不知,五六年级的孩子是否愿意认真阅读这样的文字呢?如果说,培养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经典的兴趣,先读读简单的版本,再适当赏析原版,埋下一颗文学种子也不错。不过,当某个孩子告诉我他在认真读四大名著的原版时,我都是报以苦涩的鼓励的。当孩子以“读不懂”为由放下一本书,然后捧起另一本“一读就懂、一读就笑”的轻巧之书时,家长应该去看看孩子放下的是哪本书。自己最好能和孩子一起读读,判断一下,这本书是有用还是无用。因为,避重就轻、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孩子有时候的阅读选择是自然的。3.阅读时,为什么要在书上做笔记?阅读时,端坐于书桌前,再拿上一只铅笔……这是我的阅读常态。因为这样,我能在勾勾画画中,写下自己想要的内容并保持清醒。当然,这也算时一种主动阅读的态度。当一个人主动的去阅读就会产生思考,而思考需要表达。所以,阅读其实是和作者的对话,这是一种双向沟通。阅读时,在书上做笔记,其实是在表达你跟作者相同或者相异的观点。这是也你对作者付出的最高敬意。此外,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一本好书中隐藏着写作的好骨架。好的作者用艺术的方法把骨架“隐藏”起来,添加血肉。所以,只有深入阅读,简单讲,就是多读几遍,不懂就查,就问,才能走进书中有所得。不过,我们要知道做学问的正确态度,就是孔子所说的“阙如”,也就是存疑。无论哪本书,它们都不是我们求知的终点,而是起点。启智这件事除了外力,更需要自我的学习。当孩子明白了这点,也就能体会到智识的快乐,学好语文。4.怎样提高孩子的文言文水平?文言文只是古人写作时的书面语言,这个基本弄清楚了,我相信多数孩子就会认识到,要想真正提高文言文水平,最终还是要回到大量有效阅读上来。比如,《世说新语》、《少年读史记》、《搜神记》、《徐霞客游记》、《唐宋传奇》等书中的适宜篇目。最后,不妨买几本大师叶嘉莹的作品,或者王鼎钧评写的《古文观止》认真读读。最后,针对某些人套用陶渊明说过的著名阅读技巧“不求甚解”这个话题说说。我还是借用《哥伦比亚文学史》中的一段话来回答。要想真正弄明白陶渊明的所说的“不求甚解”这就话,你需要好好琢磨琢磨下面的文字。一句话,现在五花八门标准式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如何应对古典文学漫射似的意义光芒??“古典的中国文本将意义的种子播撒在读者中,而非明确无误地直接传递思想结果…它将自身呈现为一种诠释学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扮演重要的创造性角色…清代的考证学派狂热地想要弄清经书中的所有意义…希腊人在古代以好辩著称……”2??怎样才算做认字?关于“怎样才算做认字”这个话题,我以实际的例子来说明。1.曾经有两个语文成绩优秀的女孩在我面前讨论“即兴”二字该如何写?字形如此简单的词语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写不来了?究其原因,“理解”二字。死记硬背容易,养成思考,推理能力较难。何谓“即”?何谓“既”?这是孩子们在运用的时候,最不容易分清楚的两个字。不过,只要对这两个字“追根溯源”就能牢牢的记住。“即”的甲骨文是,一个人跪坐在盛放食物的“豆”前,准备吃饭。这个准备就餐的状态,合乎情理地引申出“即”表示靠近、接近的意思,例如,成语“不即不离”就准确的再现了“即”字表示靠近的意思。而“即”字表示就食的本来意思,在成语、诗词中几乎找不到踪迹。它的字义进一步简化成没有实意的虚词,也就是辅助、连接的作用,比如和时间有关的“即时、即刻”等成语。也许是因为“即”字意思的模糊,我们在识字的开始没有了解到“一个人准备吃饭”这个动态的造字过程,所以导致了对“即”字的理解掌握不准确,仅仅把它当作句首或句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字。“既”,这也是一个和吃饭有关的字。它的甲骨文是,一个人跪坐在食器前扭过头去,好像在招呼仆人收拾,表示自己已经吃饱了。这个形象的动作自然引申出“既”字表示:已经、完了的意思。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宰我不懂装懂,非常草率地回答了国君鲁哀公提出的关于祭祀土地神的问题。这件事情被孔子知道后,找来宰我进行了一番非常严肃的批评教育后,最后安慰他道:“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大意就是说,已经做完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解释、再劝谏,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不用再去责怪谁了。孔子这番教人慎重做事,以及要有承担之心和包容之态的话语,我们从成语“既往不咎”中可以感知一二。当然,“既”字表示完成状态的意思清晰无比。不过,它现在意思也省去了字义产生的过程,只保留了结果。所以,才有了两个女孩的争论。2.商人不在床上睡觉,在席子上睡,所以才有“幕天席地、寝不安席”一说。那时,当一个人睡在床上的时候,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意味病危,准备接受死亡。3.我们熟悉的“汉”字为什么是三点水旁呢?其实,“汉”这个字在古代也算是一个比较美好的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泉水一开始流出水流较小的时候称作“漾”,逐渐多股汇聚变大之后称为“汉”,所以一开始汉这个字是对大河的通称。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水其实就有这个意思,还有古人经常也说“天汉”、“银汉”其实也是这个意思。4.“盗”字起源是因为嘴馋,勺子的作用不是舀汤而是夹菜,因为勺子底部有个洞,“车”字的部位称呼真复杂……我们看似在认字,其实在读百科。齐国的“刀币”反映了战国时期教育的普及!?一把刀用来切割砍杀是自然的,它怎样和“教育”联系在一起?原来,在当作“纸”用的竹简上写错了字,不能用橡皮擦子,当然那时也没有。用“书刀”把错字刮掉,这也是“删”的造字动机。大概因为书刀的普及,所以齐国仿照它的形状铸造“刀币”……这样的推论非常有趣!既强调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又巧妙的把这项事业和金钱联系起来。不过,在闪闪的金属光泽中确定教育培养的方向和手段,如若浓淡不宜,成长的过程会裂变。5.朋,是一个极其真诚、极具烟火气的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想的是它;“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叹的是它。“朋”的甲骨文就是,两串贝壳紧挨着挂在一起,或五个,或十个的图形。这个作为上古时代货币单位的字,如今早已被有志之士褪去金钱的表象,以一种肝胆相照、歃血为盟的强势状态横空而出;或者以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山长水阔似的清浅流出。总之“朋”字,无论以哪一种解释,哪一种意义意象被我们认知,它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朋友。3??习作时,怎样遣词造句?关于习作这件事情,如果你把上面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孩子也学到了其中的一些基本,那么,写作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最后,我还是举例来说明:习作时,怎样遣词造句?至于,写作是需要逻辑这个话题,我已经写过相关的文章了,这里就不再赘述。1.到底应该这样积累好词好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这是好句,怎样积累呢?除了抄读,还要适度去了解《逍遥游》中提到的列子到底是谁?是人?还是神?这位介于老子和庄子之家的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品咂之下,原来列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御风而行需要凭借空气,无所依,无所靠,无自我,在凡尘俗世间是无法企及。俗人一个,终生的使命是—认识自我。这道命题,依靠背诵、抄袭、模仿是不可能理解的,需要的是,尝试、理解,迷惑,再试着去理解、尝试。当然,还得,你长大以后。所以,写作时需要的好词好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使用,而且还要符合具体的语境。2.如何精当的遣词?——理解。例一:某日,当我给孩子讲“纷飞”表示众多的意思和“纷”字的绞丝旁有关,因为“纷”本来的意思就是旌旗上装饰的许多丝线,所以带绞丝旁的字除了丝绸有关,还和线有关。突然,有个可爱的小不点眯着小眼睛笑着问道:那我的“纪”呢?……认真查阅,原来“纪”最开始表示结绳记事,本来写作“己”。后来引申为散线的开端、纪律、纪传体。例二:曾经给五年级孩子讲“肃杀”一词。“肃”为严肃,肃穆,这个好理解。你看秋天,除了把丰收、果实、落叶等标签贴上,艳阳天之后的阴沉、阴郁、萧瑟天气也可以与“肃”字相应和。那么“杀”呢?你看刀光剑影给你带来的感觉是冷,还是热?再说,从古至今的诗人们“自古逢秋悲寂寥”似的哀怨为何不发生在春夏?冬天要来了嘛!清冷萧瑟的感觉伴着叶落而来,一叶知秋,更知生死轮回。此刻,“肃杀”脱口而出。3.认得一个字:後。这是一个因为被简化,而让人忘了其沉重感,甚至是屈辱感的字—“后”。你看,它最初刻在骨头上的样子,在本该自由通行的道路上,脚上拴着绳索的奴隶想走快,却始终赶不上握住绳子一头的主人。即便如此,它还是保持着行走的姿态,有点像我们形容诗歌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抒情达意是人的本能,以何种样式呈现?或高雅,或疯颠、或静默、或傻闹……总之,在有限的时空表达喜怒哀乐,称之为“诗意”或者为“实意”。切忌,简单生硬化!而有些习作的态度就像这个“後”字,最后也许你会问,那谁是奴隶的主人呢?如果写作这件事,被僵化为各种写作范式,再附加上“文以载道”的强行规定,那么,这一切就是。所以,当一个孩子不能做到“我手写我心”、“写作即表达”时,何来用心的“遣词造句”,更谈不上习作的灵气与自由。如同鸟儿没有翅膀,何来扶摇千里的大乐趣?同理,没有智识乐趣的语文,谁愿意真心想学呢?如何学好语文?请认真阅读以上文字。有偏见,也有更好的可能。叶子年5月5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143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