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的庄子及哲学思想
???可以说,在中国人心中,端坐着三个人: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以孔子为代表的孔孟儒家哲学,主张积极入世,用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去投身社会,通过积极努力和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家主张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幻象,人要慈悲为怀,放下一切的执着,实现涅槃。以老子为代表的老庄道家哲学,主张人要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用一种游离于世界之外的无为思想,来实现个人的精神逍遥。
??而庄子无疑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为深刻、语言最为鲜明的哲学家之一。庄子是影响中国文化、影响中国人思想和价值观最为深刻的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散文写得最好的人之一。后来的李白、苏东坡等历代大家,都十分佩服庄子的散文。特点就是天马行空雄奇瑰丽的想象,使用独特怪诞的寓言。所以读不懂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庄子其人
??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小吏。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庄子的一言一语,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而他的很多思想,是通过与好友惠施的辩论表现出来的。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
庄子的代表作《庄子》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他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而今仅存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的哲学思想。闻名于世的寓言故事有:濠梁之辩、鸱得腐鼠、材与非材、庄周梦蝶、鼓盆而歌、庄子陪葬等等。《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庄子文章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其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闻名于世的三条鱼
第一条鱼:北冥之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条很大的鱼,能变成一只大鸟,遨游千里。但是就这样的大的鸟,也需要凭借风才能飞行。
历史上的圣德之人列子能驾风行走,轻盈美好,他虽然可免于行走的劳苦,却还是要有所依赖。
一个人再强大,也需要凭借外物,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随心所欲,基本是不可能的。
功名富贵,能让你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但是这些东西终究是外物。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
真正的自由一定来自内心的充实与觉悟。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
人有自己的意志,自然有自然的意志。舍弃个人的荣辱得失,尊重天道,跟着自然的节奏行动,才能真正的自由。
第二条鱼:濠梁之鱼
庄子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悠闲自乐。”惠子答:“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个人活得怎样,说到底,只有自己知道。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选择活在别人眼里,曲意逢迎,小心演戏。而实际上,你的悲欢,从未在别人眼里。活在别人眼里,是面子,自己活得漂亮,才是里子。
楚王请庄子去做官,庄子指着污泥里的乌龟问使者,我不喜欢当寺庙里供奉的龟壳,只想自由自在的在污泥里摇尾巴。庄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喜欢别人趋之若鹜的富丽堂皇。
人生百年,不要活在别人眼里,要活在自己心里。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第三条鱼:江湖之鱼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了,两条鱼困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放弃彼此的恩怨,给彼此一条生路,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是一种纠缠和绑定。
相濡以沫,是一种温柔纠缠,却也是一种束缚,耽溺在这种温柔里,只能慢慢等死。
仇深似海,是一种绑定,更是一种无解的纠缠,倘若不能放下,一辈子就只能活在仇恨里。
庄子在《大宗师》里讲: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与其称誉尧仁慈而非难桀残暴,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困在泥潭里,相濡以沫。不如像鲲鹏一样去海里遨游,去天空翱翔。
放下眼前的是非苟且,用美好的心灵面对更广阔的天地,万物也会以美好待你。
放下荣辱得失,忽略种种偏见与成见,活出自己的样子,才是最美的样子。
一生中遇见的所有风景,都只为你而来,你对了,世界就对了。世界就在你的心中,心美好,一切都美好!
人要有更大的视野,更大的格局,着眼于未来,去看更大的山河,去见更广阔的人间。
不断清空自己,不断开拓自己。经历未知,充盈自己,才能迎来更精彩的人生。
《庄子》中的经典名句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
下面我不再一一解释,名言太多太多了!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鹏之徙于南冥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智也!
尾生抱柱,至死方休。
汝非吾,焉知吾思。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为一。
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是谓诚忘。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今日适越而昔来。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
先选录这些名言,懂大意即可。有些句子您一定读过,感觉很熟悉亲切吧!
庄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天是道的产物。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把天的概念抽象化了。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第二,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第三,庄子的认识论。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同时,庄子认为,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是非判断的标准,所谓是非只是人的主观判断而已。
第四,庄子的人生观。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五,庄子的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一切成败只是过眼烟云罢了。
第六,逍遥游思想。庄子的逍遥游的思想,并不是说我们吃饱喝足了四处走走的逍遥快活,庄子的逍遥是人类精神所能实现的最高自由境界。庄子认为,人要想实现逍遥,就必须摆脱物的限制,要能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要实现无所待,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无功无名无己,最终走向神人、圣人和至人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总之,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庄子的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在水一方:一个用文字和声音记录诗意瞬间、人间温情,默默传播经典传统文化的平凡家庭妇女。
附:历代大家对庄子的高度评价
古代
战国·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汉·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唐·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宋·王安石: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明·徐渭: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王蒙: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他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朗朗上口、比喻精当、辞藻华丽、文风开阔、见棱见角、妙不可言的,读起来你感到的是津津有味、心旷神怡。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