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歪脖树和不系舟

发布时间:2020/9/12 15:55:54   点击数: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m.39.net/pf/a_4579739.html

(拍摄于小区内)

书房里摆着中华书局三卷版的《庄子集释》,没事儿偶尔翻翻,听庄周闲扯些故事,总能有不少收获。

如果让我在先贤里选出最会讲故事的,那莫过于庄子了。他总能将大道理化为小故事,也总能从小故事里升华出大道理。

现实告诉我,给别人讲道理的人总让人很讨厌,(我常自厌之),给别人讲故事的人总是招人喜欢。庄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想给你讲大道理的时候往往给你讲故事,这样你又爱听,又容易理解。

今天,我先把《庄子-山木》开篇的故事原文引出来吧: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我懒得自己逐一翻译了,直接摘出百度上搜的白话翻译大家了解一下: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这个故事一对比就显出有趣来,一天之内发生两个类似的场景,同样“不材”,树木因而不被伐、枝叶繁茂,而鹅却要被杀吃掉。谁知道,也许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歪脖树也有春天呀~

学生问庄子:要是你,你咋办?

其实这个问题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问题。人之处世,到底是当不材的树,还是当会叫的鹅?有材没材,貌似结果完全不一样啊,好困惑呀?

庄子的回答比较思辨(鸡贼),说:要是我,我就处于有材和不材之间。

我们总是把老子和庄子并称老庄是有道理的,两人在辩证地看问题上总是十分相似,太极打得那是相当纯熟。

庄子后面说了那么多,我觉得核心就两点:

其一:“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的解释更到位:故当世浮沉,与时俱化,岂肯偏滞而专为一物也?!意思是世事变化万千,你哪能傻不拉几地一辈子遇到啥事都不知变通,就一直当你的歪脖树或者一直就当你的闷声鹅呢?庄子理解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该当歪脖树的时候做歪脖树,这样不材不会被伐;该当会叫的鹅的时候就要叫,这样不会被杀。该飞龙在天时就龙腾,该潜龙勿用时就蛇隐,千万别一个树上吊死。

其二:“物物而不物于物”。要学会驾驭外物,而非被外物役使。

我们换个角度而言,你要是当鹅,那就叫,你要是树,就长成不材,这样的鹅和树,才能延年益寿。但是,更进一步,你最好去做那个伐树的人,和宰鹅的厨子,这样你才有选择的权力,你可以决定“物物”,而不是单纯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其实,庄子在这里给出更多的是世界观级别的见解,至于更加具体的方法论,他老人家就让我们“乘道德而浮游”。

咋个游法?

在《庄子-列御寇》一篇中,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即便不是巧者、智者,现在的我们也总是劳碌,总是忧虑。

我无意去评断庄子此处对“无能者”的态度到底是褒是贬。不过,在我看来,未尝不可以设想成一种理想的状态。能力可以不断提升,无上限;需求可以尽量控制,不出圈。在“饱食”的底线之上,可以放纵地“敖游”。

窃以为:身心似不系之舟,是一种多么畅快的状态,是淡定和洒脱的结合,是风筝的线和风的平衡。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触及到庄子的境界,“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近期文章链接:

侠女or狐狸精?

这个红绿灯和那个红绿灯

组个团乘风破浪吧~

父爱,止于无言

买驴的博士和不会好好说话的律师

心宽天地宽

是谁在敲打我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847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