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学在哲珠哲浪学习感想middot
导
语
READ
哲浪
哲学系(珠海)第一届本科毕业生——16级本科生毕业在即。经历了哲珠四世同堂的欢乐后,毕业的离别也在眼前。再见的是同窗四年的好友,留下的是昔日点点滴滴的情谊;再见的是令人眷恋的校园,留下的是你们过往的足迹;再见的是往日紧张又有序的学习,留下的是一段段的学习回忆……
这一段段学习回忆,可以是你听课时匆匆记下的笔记,又或是日思夜想终完成的论文,还可以是对短暂四年求学之路的学习感想。系学生会学术部16级毕业特别企划——哲浪之学习感想分享,16级学姐学长们将在线分享他们的学习感想,让我们见证属于他们的学习回忆。愿哲珠学子向着真理之海、人生之海奔涌而去,一往无前。
学习感想·中国哲学学科感悟
作者
叶晴级本科生
谢邀来写关于中哲的学科感想。同样,先简单讲讲我的中哲学科背景,提供一个参考。16级据我所知,选择在中哲方向深造的只有我一个人,这可能与16级同学一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和政治哲学比较多有关系。实际上,我本人在大三以前都一度对政治哲学和外国哲学较感兴趣。在此前,受到西方哲学观念方法的一些影响,第一次上中哲史课程的我对中哲的思想感到无趣且无用。比如,我一度很疑惑了解佛教所说的“空”“无”,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逍遥坐忘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吗?在曾经的我看来,中国哲学充满了玄虚的讨论和做人的“大”道理;却并未提供实际的论证方案或者是可供借鉴的实用原则,也不似学习西方哲学那样,可以获得一定的“明证性”和体会到哲学家论证的“逻辑性”,实在是捉摸不透。我曾经经常会思考,我学习哲学仅仅是为了知道“xx有这样的理论和这样的问题”还是说我所学的东西是能够对我观看世界有什么实际的帮助的?我也曾经迷惑于在这个理性至上、利益之上的现代社会,哲学的位置究竟是怎么样的;对问题无尽的追问真的比那些实际的能够寻求物质满足的技能有意义吗.......我不知道会不会有的人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和迷茫,当时的我写下“希望以后的我能够懂得”而今再看感慨真是白驹过隙。不敢说真正的懂得了,但是至少不会再怀疑哲学的意义和感到无用了。对于哲学的具体意义,太多人谈过了,我也就不再赘述,还是再回到中哲上来;当然文末我会试图通过学科感悟谈谈我对中哲研究的意义的理解。要说真正开始对中哲有兴趣并去研究,得益于我系各位老师的启发和年参加世界哲学大会的所见所闻。仿佛突然地,领会到了中国哲学中的“生意”和“感动”;也感受到中国哲学正在努力走向世界哲学的视野,积极寻求与西方哲学的对话,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那么下面先简单讲讲我学中哲的心得方法,最后讲讲我对这门学科的感悟和一些个人的态度观点。会输出一些干货,同时也涉及一个自我审视和反思自身的过程,望各位读者海涵。中哲史的基本脉络和整体把握
从我们本科中哲的课程设置其实可以看出来,中哲的学习是一个由“面到线到点”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哲学史和分段史的学习、以及原著的选读上面。(图1本科中哲课程体系示意图)
从以上课程设置,基本可以看到本科对中哲的一个掌握要求。对中哲的把握,首先就是要对中哲史的一个基本线索、脉络的掌握。这意味着对中哲发展中的重要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哲学史为一个基本的脉络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结合具体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去理解某个思想学派产生的因素;同理,这也可以以具体历史时期为节点,去理解不同时期思想的特点。在中哲史课程下设先秦、汉唐、宋明、近现代宏观哲学的原因也就是在进行哲学史学习的一个对中哲宏观的把握基础上,去深入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中哲思想;比如先秦由巫卜到礼乐,再到百家争鸣;汉唐的儒家经学、魏晋玄学和佛教传入;宋明新儒家之理学心学的兴盛;近代面对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哲学的转化.......由面到点,使得我们在整体的了解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研究兴趣。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可以大致整理出中哲史中重要的思想,简单做了一个思维导图仅供参考(见图2)。这样梳理的好处是,使得你对整个中哲史的脉络更好地把握,并且能够有历史逻辑地串联起思想之间的一个关系,比如继承和发展、批判和扬弃等等,这样对具体思想的把握也是十分有用的。(同理,这个方法也适用于整理西方哲学,而且西方哲学之间思想的继承性和问题意识的传递性会比中哲更有逻辑些,在此不做赘述)。此外,除了这一哲学史的逻辑以外,另一个学习中哲的逻辑可以从另一边课程的设置看出来,也就是按照不同的思想学派划分。目前学界内主流的研究还是儒家和道家,(佛教严格而言还是属于宗教学研究,主要也是宗教学学科在做)当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研究也有很多,但是因为研究文献和资料较少的缘故,自然不比儒道两派壮大。而儒道两派研究里自然也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比如儒家会有偏重经学的、做理学的,还有做新儒家的;道家有做老庄的、做黄老出土文献的、做玄学的、道教的等等,就不细说了。以上两个是我认为学习中哲需要把握的两条思路。(图2中哲史脉络梳理示意图)
中哲阅读:经典研究与前沿研究结合
对中哲的学习,自然离不开经典的阅读。经典也就是经书典籍,即古代的文本,根据胡适先生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所提及的思想史部分推荐,推荐阅读的古籍大抵有以下这些:二十二子:《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经》。此外还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墨子间诂》、《庄子集释》、《荀子集注》、《淮南鸿烈集解》、《春秋繁露义证》、《周礼》、《论衡》(王充)、《抱朴子》(葛洪)、《二程全书》、《朱子全书》、《陆象山全集》......胡适先生的“最低限度”实在是太多了,笔者实在望尘莫及。[1]这也说明中国思想典籍可谓是浩如烟海,值得一读的经典自然很多。胡适先生学力之强,我等自然不可与之匹敌,但是其荐书仍然颇具参详意义。大抵是做儒家不离四书五经;做道家不离老庄黄老;治经学不离春秋礼记,做宋明不离朱子阳明,这些基本的古籍肯定是要有所涉猎的,其中的一些更是要精读。本科阶段设置的许多原典选读的课程,已然为如何精读文本提供了范例。此外还有一些古籍工具书,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等。此外还要注意古籍的注疏版本的选择,对某些经典古籍,历朝历代都不乏注疏和集解版本:就比如《道德经》,有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想尔注本;《周易》有王弼注、朱熹注还有李鼎祚的集解本;比如儒家经典有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清代编撰的十三经注疏。除去古人注疏,还有一些比较好的近代注释本,比如陈鼓应的《老子/庄子今注今译》、钱穆的《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今译》等等,具体的还是要自己做工夫考究啦,不同注疏难免会带有诠释者的思想底色,对版本的选择有时也根据研究的不同需要去所考量。以出版社去看的话,一般认为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的是比较靠谱的。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古籍数据库,比如“中国哲学电子书计划”、“中国基本古籍库”、“经典古籍库”“鸠摩搜书”等等去获取线上资源。阅读经典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毕竟是做中国哲学研究,还需要考虑的是,古籍中所传递的一些思想如何能够发挥出新意、如何能够与时代的问题、与现代生活的需要以及哲学学术探讨的前沿融合,从而“返本开新”。因此,仅仅阅读古籍是不够的,要做好中国哲学的研究,还要对今天大家的一些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即还要阅读一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作品。“当代”的范围颇大,如果把“近现代”的也算进来,那么这里我所指的大概是民国以来的一些中国哲学作品。大概从“哲学”学科开始建构,“中国哲学”的提出开始,从20世纪初的胡适、谢无量、冯友兰到今天的大家学者,他们的作品其实都十分具有参考价值。实际上,自近现代以来就儒家研究就有不同的派别,冯友兰的新理学、熊十力、牟宗三的新心学,此外还有诸如马一浮、钱穆、徐复观等等都有各自的思想论说。当代学者更是论述颇丰,比如李泽厚有“情本体”说,陈来有“仁学本体论”说,黄玉顺的生活儒学、还有赵汀阳、干春松等倡导的政治儒学、张祥龙的现象学儒学、杜维明的精神人文主义等等,也有诸如一些西方汉学者的研究,如史华慈、安乐哲、戴卡琳等。这些近现代到当代的研究在以经典为本的基础上阐发义理,又各自建构起一套理论学说,对我们做哲学的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笔者对当代新儒家比较感兴趣,对道家领域的前沿研究不太熟悉,所以在此主要以儒家为例子)除此以外,也可以多阅读一些最新的权威期刊杂志或者专家的论文(中哲方面的期刊诸如《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原道》,此外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