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道德经合一解说第六十三章难事从容易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2前面系列章节讲以道君临天下,以道以无为治国,以无事取天下。大道无形无相,看似无味却是天下的至味。前面章节讲到大国和小国,大和小,上和下,高和下。大国应当如同大道,如同大海一样,有容乃大。小国有道可以变大国,大国无道可以变小国乃至失国。周文王有道,虽然在边陲之地的西岐,但是却能君临天下。大道本来光明广大,而在世人眼里却是偏僻小道。世人把偏僻小道看成了康庄大道。世人把天子三公的权力荣观当成多,把此道看成少。但是老子前面讲得很明白了,不如坐进此道。因为此道为有国之母。哪个多哪个少,孰轻孰重,世人是颠倒的。因为不知常道,妄作凶而已。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
圣人老子在此章一开始就列举一系列阴阳玄门:
为还是无为?前面有讲无为而无不为。不要误以为老子所说的无为是消极的,相反而是顺其自然之势,而去成就,反而更容易成功。《道德经》第七章中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圣人在名利面前退后,而却被老百姓推举到前面。置身于名利场之外,置身于名利争斗之外反而存其性命。难道不是因为无私,反而成就其私吗?当然,无为不能带着机心,比如故意后其身,故意辞让,为了使得百姓觉得自己谦虚而推举自己到前面。如果是刻意为之就是有为。真正的无为是完全都任其自然而然,没有机心。比如我们打坐修行,想空掉自己的念头,连空掉念头这个欲望都要放下,才是真正的无为,真正的空。《庄子》中有个鸥鹭忘机的故事,如果带着机心想抓海鸟,海鸟就飞走了。无心海鸟能够感应到,就会一起游玩。
多事还是无事?《道德经》中讲:无事而取天下,到底是多事而取,还是无事而取呢?
有味还是无味呢?大道虽然恬淡无味,但是却是人间的至味。大道具足所有味道。《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讲:恬淡为上。《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乐与饵,过客止。
大还是小呢?想要为大、疆域大、土地大、为百官之长、为器世界之长、然而不能成就其大;反而像天地那样处处为万物众生而生,天不私覆,地不私载,然而能够天长地久。大道由于众生良知被物欲蒙蔽,以为是偏僻小道;而小道众生又误以为是捷径,反而丢失性命。
多还是少呢?《道德经》中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为学做学问追求日益增多知识知见,而修道为道则需要做减法,越来越减少知见偏见、减少自大自负自夸等。《道德经》中圣人老子反问:名利和性命哪个多哪个少呢?
(2)报怨以德。
老子在这里讲报怨以德。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和孔子所说的话如何理解呢?有无不同之处呢?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讲:和大怨、必有余怨。前面章节讲大国和小国之间的邦交之道。小国应当以忍恭敬侍奉大国,而大国应当宽容对待小国。国与国之间的邦交,会有恩怨,但是如何化解恩怨呢?冤冤相报何时了呢?只能是无休止地打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征战,必然有大怨恨怨气,即使迫于形势压迫,暂时联盟起来,一旦遇见合适时机,余下的怨气也会发作的。战国七雄之间都有余下怨气,即使六国合纵起来,那也只是貌合神离罢了,所以秦国才有机会各个击破。如此秦昭王和范雎才有机会实施他们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老子在这里讲报怨以德,就是教天下人如何从打仗和大怨气当中转化为无为、无事、无味的淡泊状态。那就需要做到报怨以德。以道君临天下的君主,只是发明自己光明德性,坐进此道而已。对于别人无理的冒犯,自然以德回击这是最有力的回击!老子所说并非当烂好人而已,如周武王孟津观兵,诸侯云集而响应,周武王修德而能够号令天下,但是姜太公认为时机未到,又撤兵回去了。待商纣王失道失德,而周武王有道有德,时机成熟,一举就可以定天下。比如明代王阳明先生剿匪的时候,写信给土匪,说一个父母有十个儿子,其中有一个无论如何教导都不听,老是想办法要杀掉其它的儿子,父母只好大义灭亲了。王阳明先生以德报怨,符合剿匪的道义。报怨以德,并不是说无金刚霹雳手段,光有菩萨心肠。
圣人和光同尘,呼我以马以马应之,呼我以牛以牛应之。圣人之心如同明镜,什么人来照,只是如实反应对方的能量状态罢了。如果以怨气来照,圣人的心还是光明德性,光明朗照,如实反应回馈回去罢了。如果以感恩来照,圣人的心也是如实反应回馈回去罢了。圣人以明德对应外来的各种复杂事物,各种复杂人事情绪恩怨。外来的事物丝毫无法影响圣人的无为无事无味的静定,无法扰乱圣人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