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德经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发布时间:2025/3/6 12:22:39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道德经》第四十章原文(王弼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笔者案:河上公和王弼的注解,各取角度不同,河上公多以内丹修炼角度阐述,王弼少年英才,然而亦受儒家熏染,均有可取而不可全取之处,故也将他们译注罗列一二,以供参考)

我们会把这一章通俗地理解为物极必反,认为事物总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这是经验世界中的规律,而不能算作是“道”。

对于“弱者道之用”,通常也认为是柔弱的方法对待事物产生作用。例如滴水穿石,一定会从量变到质变,会对事物产生巨大的影响。

以上的解释充其量算得上是“朴素唯物主义”,因为始终没有离开事物的“相”。是一定条件下成立的规律,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运化万物的“道”。如此理解,未免狭隘,低估了古之博大真人---老子的思想。

王弼也把这句话等同于《道德经》第二章“高下相倾,前后相随,音声相和,有无相生”之意。《道德经》的第二章要和庄子《齐物论》结合起来理解,庄子《齐物论》就是在阐释《道德经》第二章的。不是在说物质的相互比较和转化,而是在说“万物一齐”,这个一齐的思想是指的一切都要和天地间的那个“一”作比较,而不可以着相于物质的表面。

王弼解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这样的:有形的万物必然产生于有形,而道是虚无的,是万物的根本,万物必返于虚无。这种解释本质上还是没有跳出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坚白论”,虽然承认了物质的本源是虚无,但是仍然是从物质转化的角度来论述的,而老子和庄子口中的道是永恒不变的,是“无有非不有”,这才是关键之所在。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7%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65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