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道德经第四章格物致知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四章进一步具体地描述了“观”到的“道”的样子。
圣人老子通过“观”的科学研究方法,发现了“道”,并编撰《道德经》向世人推介。
《道德经》的主旨是通过“道”的推介,引导世人尊道贵德,效法天地大德,修身正心,让大道在天下畅行。
圣人老子通过观天地万物,读大自然无字天书,体悟出宇宙天地“无”、“有”的本质,以此认识了“道”,看到了生命真相。
道,是无形无状、无边无际、弥漫着能量的虚空。
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
道生万物,万物都来自于道,万物都带有道的信息,人也一样。道、万物、人,同根,同源,同本,同心同性,天人合“一”。天性就是人性,人性是天性的体现。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选一个晴朗的日子,背对着阳光,仰望这万里无云的碧蓝的虚空,会发现,“道”展现出来的天地大德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人性的弱点却是相反,展现出来的是:
逞强霸道,自以为是,飞扬跋扈,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追求虚荣,锐气外露,没有“挫其锐”
贪得无厌,不知足不知止,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心神不宁,内心纠结纷扰,没有“解其纷”。
自夸自擂,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居功自傲,邀功请赏,骄傲自满,光芒刺眼,没有“和其光”。
不孝,不懂感恩,没有恭敬心,不守法礼,不讲长幼有序,轻侮鄙视他人,自私任性,不懂友善、仁爱、包容、大同,没有“同其尘”。
这些人性的弱点,与天地大德背道而驰,为自身带来灾祸,为家庭带来磨难,为社会带来动乱。
所以,人必须克服后天的人性弱点,尊道贵德,回归生命根本,才能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天地大德,挫磨人性锋锐,不外露。净化心灵,化解纷争。柔和耀眼的光芒。常怀慈心,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贵德,就是观天地万物展现出来的天地大德,效法和践行天地大德,达到天地大德的境界,与“道”“玄同”。
这一“贵德”思想,《大学》表述为“格物致知”。
格,本义是树木的长枝条。引申义:格子。进一步引申为:法式;标准;规格。
格物:以物为法式,意为效法天地万物展现出来的天地大德。
知,即“知止”,懂得要达到天地大德的境界。
致:达到,到达。
格物致知:效法天地万物展现出来的天地大德,达到天地大德的境界。
“格物致知”在中国文化史上出现过解读分歧,具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王阳明。朱熹的解读错误在于偷换概念;王阳明的解读错误是颠倒了逻辑次序。
人类文明史上出现过大智慧者,其智慧至今无人超越。他们的智慧源于他们看到了宇宙天地真相及生命的真相。而世人却是相反,不明白生命真相,人生跟着感觉走,把小聪明当大智慧,颠倒梦想糊里糊涂终其一生。
一画开天而作八卦的伏羲、《易经》的作者、老子、孔子等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的大智慧者。这些中国的大智慧者缔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即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以他们留下的文化经典,如“八卦”、《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等等为主要载体,而得以传播与传承。
可叹的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比如,性本善、性本恶之争。比如,对格物致知的误读错解。比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使本应是政治灵魂的文化,沦为了政治的工具。比如,出现“儒家讲求入世,道家讲求出世”的错误认知以及文化史上的儒道之争,等等。
文化传播出现偏差现象的病根是,不知“道”为何物。不知“道”为何物,就不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及其精髓,故不能辨“善恶”,不理解“格物”,不知儒家道家的理论核心。所以,出现了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错解、误解、认知偏差。
正是这些文化传播与传承中的偏差及错误,使充满大智慧的、人类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沦为了“封建糟粕”,成为了极富贬义意义的“孔孟之道”。人们开始抛弃、排斥、打击、远离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现在有多少人有兴趣去学习大智慧者留下的经典呢?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日渐衰落。
读宇宙天地无字天书,效法天地大道,是获得人生大智慧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如果读不懂无字天书,就去读大智慧者的经典,人生的大智慧都在其中。
文化决定国家民族的命运。大智慧者的经典充满大智慧,不学、不识、不用等于是人生远离了大智慧,其结果是人生无智慧、无知,随之是人欲膨胀,人性堕落,随之社会“礼崩乐坏”,随之民族衰亡。
承载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的文化载体,如“八卦”、《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等等这些主要的文化经典,唯有《道德经》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阐述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其它的经典都是选择性的就某个重点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道德经》自问世以来,解者注者如云。从文献资料可知,有文人学者、朝代帝王、专家大儒、大师教授、草根平民等等。流传版本有著名的河上公本、王弼本及现世出土的帛书、竹简等等。纵观古今《道德经》的解读文献,尤其是现今流行于网络平台上的文字视频资料,发现,《庄子》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正确解读《道德经》的著作。自《庄子》之后至今,再没有发现有对《道德经》正确解读注释的人及作品,误读错解,甚至乱解现象普遍。尤其是现在那些所谓国学大师、大学教授们的解读,因其名望,不知就里的世人容易盲从,其误读错解行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传播破坏性极大。
我出来详细解读《道德经》的唯一初衷,正是基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衰落现象,对世间普遍存在的对《道德经》、以及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及其精髓的误读错解问题,希望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作用,希望大智慧者留下的大智慧得以正确的传播与传承,希望充满大智慧的、人类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能振兴光大,世人能自觉自愿的认识、学习、应用。以此利益众人,复兴文化,振兴民族。
中国大智慧者缔造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中国大智慧者留下的主要文化经典,如“八卦”、《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等等,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及精髓,万世至今,令世间所有的伦理哲学书籍著作小巫见大巫,望尘莫及,无法逾越。
不知“道”为何物,就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