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史记人物萧何与曹参

发布时间:2023/12/16 12:07:53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哪家效果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据《史记》记载,刘邦、萧何、曹参都是当时沛县人。萧何通晓律令,执法公平,在当地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等到刘邦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离开咸阳后,汉王刘邦后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与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有关。刘邦对萧何的评价也很高,在汉王五年(公元前)汉王平定了天下,评定功劳,进行封赏。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同僚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而萧何能发现踪迹,并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司马迁的评价“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文牍小吏,平平庸庸,无所作为,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等到大汉兴起,他追随高祖,依靠日月余光的照耀,才名显天下”,也能说明萧何为相的才华。陈平也当汉王的丞相,据《汉书·张陈王周传》记载,陈平年轻时就喜爱读书,精通黄老之术。在当时战乱不断的秦王朝末期及楚汉争霸,纠缠礼仪和形式是比较难生存。对当时的百姓而言,儒家的仪礼治理方略,比不上青睐老庄思想来的实用。陈平不过是当时社会思潮的追随者,但他的智囊与计谋,又是做到丰富智慧与老庄思想的相契合。今天我们谈的老子庄子思想,常常会等同于《老子》《庄子》书籍记载。但在当时终年战乱的时期,它远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种学科体系,不用说相关设施,就是教授的群体也很少。据此,出生贫困家庭的陈平,不可能出现在课堂上。造就陈平,大概是《老子》的竹简或木简,或者可能是他四处流走任侠时,途中在听到或与人谈起的《老子》所引发的兴趣。史书中也找不到陈平年轻时系统地做过学问的痕迹(史记中也没有记载)。在他投奔效力刘邦后,或许他在战斗间隙翻阅老子庄子的书简,但我也想象不出他阅读的程度。在偏好老庄思想方面,陈平有哪些形式表现出来呢?典型的应该是吕太后时期他的韬光养晦。在刘吕家族争皇权,是否与吕太后及其家庭进行战争,陈平那样的智慧应该容易得出结论,陈平他们年龄上有优势,会比吕后活得更久,可以等待下一次机会。当然人的寿命无法自己决定,如果他与周勃二人做好周密的准备,他们中至少会有一人的寿命长于吕后。基于这样的考虑,陈平等人要做的就不是与吕后对着抗衡,而是主动宣扬自己沉迷酒宴美色,给朝廷内外造成一种自己这一干人对皇权争夺、权力把控的漠不关心印象,他最后还是成功地实施了“瞒天过海”的计策,一心想捆绑丈夫而心生怨恨的吕嬃双眼被骗,也骗过了身边众人的目光。如陈馀的行为方式展示,儒家学说主张光明磊落。就儒家的角度看,陈平的处世态度是不值得称道。但他本人常年浸淫老庄的教诲,对于那些非难、批评置之不理。他将消灭吕氏权柄还权刘家的真意隐藏,等待着时机的到来。我以为,更能体现当时老庄思想人生态度的要属曹参。那位攻城拔寨受伤七十余处立下显赫战功且有着“萧规曹随”治国为相的人物。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在秦王朝时在萧何手下担任掌管监狱的官职。当时萧何与曹参关系密切,一人精通文治,一人在战场扬威立名,施展才华的方向却大相径庭。虽然随着地位和所处的人际环境的变化,彼此关系不如往昔密切,但如史记中所言,萧何还是将曹参推荐为自己的接班人。在齐地任职相国时,曹参就曾招长者与学者询问治世的诀窍,但终因说法各异没有确定。之后,他从胶西请来了精通黄老学说的盖公。盖公说:“治世的真谛在于清静,做到清静,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曹参采用了黄老学说,在九年的时间里,以相对宽松的手段治世被称为贤相。惠帝二年(公元前),作为萧何的继任者,他就任宰相。之后,墨守萧何定下的法令,干脆不做任何改变,这就是后世品评的“萧规曹随”。这里我也就不再展开细说。在当时国家情势下,经历了战乱与动荡,社会亟需休养生息,而刘邦与萧何已经制定了治国大政和方略,天下百姓期盼的又是上层不要扰乱他们生活方式的“老庄学说的生活态度”,或者也可以说是让民众生活在充满仁义公正的社会。以植根百姓生活习惯为准则,不从管理者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做任何改变。曹参的这种生活观念,正是基于老庄思想。我觉得,曹参所做的事与竹简上关于老庄的文学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说他所做的就是当今老庄思想的实际内容,一样会招致后来研究者的质疑。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样的解释,对于后来难于弄懂文字带来困惑的《史记》爱好者们,却又是一种安慰。曹参做汉王朝宰相的信条——尊重习惯。他不像秦王朝的始皇帝嬴政和李斯,以武力强迫百姓执行新法令。至于曹宰相为什么产生这样奇妙生活观念,我想,他与惠帝的问答已经表明,他自知治世辅助能力不及萧何,武功被刘邦和群臣公认为天下第一,要避开战乱和战乱产生的人祸,就需要他自己减少“要强的自尊心”和“旁人的风言风语”的干扰与困惑,尽力心安理得地完成萧何未完成的做法和行事,让王朝走出困境。最后,我想到了《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中的一段文字。这里我也一并引用“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兴舍。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作为自己本次学习的结语,供大家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52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