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与真善美

发布时间:2022/5/29 11:45:46   点击数:
武汉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认识自己是真,实践真我是善,化解自我是美。认识自己即是“知道,”实践真我是“行道,”化解自我是“乐道。”真与善最后在乐道的大美中交融,它们三者都统一于道中,只是表述的时候各有侧重。对于如何认识自己,道家提供了“虚静”的方法论,虚是“为学日益”极度单纯,接纳所有的可能性,就如大海接纳所有的水一样。静是“为道日损”,不断减损多余的欲望,才能让自己的心如明镜一样,照见真实的自己。乐道,即是化解自己,庄子提出坐忘、心斋、虚己、忘己、无己、吾丧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通为一等等,都是乐道,只有化解自己的偏见,成见才能领略天地全然的大美。一、什么是真?“道”是唯一的真,人认识自己即为真,道在万物,认识自己,即是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道,本性圆满自足,只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和开发,道家用的方法是“虚静”。人的自然无为的状态就是真,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自然之为,是顺道之为,是一种真正的为。保持自然状态就是真,如下: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伪而晚闻大道也!”(《庄子·渔父》)就是所有行为都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绝无矫揉造作。就如水向下流,火向上烧,鸟在空中飞,鱼潜水中游,人奔向真我,一切都是顺着自己的天赋秉性而为,自自然然。庄子文本中的真人就是纯粹的人,循道而为的人。什么是真人?如下: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庄子·应帝王》)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庄子·田子方》)道家的老子被庄子称为:古之博大真人,庄子也被后代册封为南华真人,这是道家里最高境界的人,它还有一些其它表述方式,比如至人、神人、以及道家的圣人,他们都是虚静自然无为的,人成为自己就是真人。而最为本质的“真”是道本身,人死了被称为反其真,就是返回到道中。如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庄子·大宗师》)庄子有时也用“真宰”或“真君”表述,如下: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庄子·齐物论》)让道在你身上展现就是真,道是无为无不为的,顺着自己的天赋秉性去为,就是无为无不为,是顺道而为,是自然而为,是一种真正的为。二、什么是善?在不断走向成为真人的路上就是大善,就是行道。如下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德经》)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德经》)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庄子·大宗师》)“适人之适”即失去真正的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这个就是非自然。“自适其适”这是真正的自己,这是自然的。再如: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庄子·骈拇》)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庄子·天道》)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就是顺着自己的天赋秉性往道的自然性去行,如鱼游江海、鸟飞长空、水向下流、火向上烧、人奔向真我,都应是一种自然和必然。这即是道家的善。三、什么是美?1、美的相对性。苏格拉底:所有美的东西都是困难的。(《柏拉图全集·大希庇亚篇》)

苏格拉底认为:最聪明的人和神相比,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猴子。(《柏拉图全集·大希庇亚篇》)

在柏拉图看来,现实世间的万物都是对完美理型(理念)的模仿,所以是有缺陷的,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美”。真正的美只能是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美的理念。是以,美学的世界里没有权威的大师,它关乎个人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流动的,对于个人而言,只要值得欣赏就是美?,“值得”两字就涉及一种价值判断,一种是社会性大部分人认可的美,这涉及到“善”。一种是个人独有的感受,这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老庄就认为美具有相对性,如下: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第二章》)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意思是:人们睡在潮湿处,腰部就会患病或造成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在树上居住就会惊恐战栗,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这三者,究竟谁知道哪里是标准的居处呢?人吃家畜的肉,麋鹿吃美草,蜈蚣以食蛇脑为甘美,猫头鹰和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究竟谁知道什么是可口的味道呢?雄性猵狙喜欢与雌猿交配,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喜欢与鱼交合。毛嫱和丽姬,人们都认为她们美丽;但是游鱼见到她们就避入水底,鸟儿见到她们就飞上高空,麋鹿见到她们就急速逃跑。这四者究竟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有一首禅诗说:“一个美女对她的爱人而言,是喜悦;对一个苦行僧来说,是干扰;而对于一只狼,是一顿美餐。”亦如:阿赫玛托娃《偶句》所言:别人对我的赞美——不过是灰,你的呢,就连诋毁——也是赞美。???美是人类很主观的看法,是一种相对性的感受,因人而异,每个族群种族都不同,唐朝以胖为美,现代人以纤细苗条为美,长颈族以脖子长为美,我们则以为怪。有人以雄壮阳刚为美,有人以娇弱优柔为美,不一而足。动物看到人类的美女,鸟儿吓得飞上高空,鱼儿吓得潜入水里,动物吓得躲进丛林,不同物种之间对于美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类物种之间对于美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

譬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敝帚自珍”等等,这都是很主观的看法,所以说美具有相对性,不需要太执着,认为自己欣赏的美,就要别人也认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美的感受物也会不断的变化,曾经以为美的,现在感觉不美了,曾经喜欢外在炫目的美,现在可能喜欢优雅淡然的内在美,这都可能。2、美是主客交融的结果美需要有对象,需要有感官的附着物,无法凭空产生,也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齐物论》)没有非我,就没有我,消灭非我,我也就消亡,所有我的显现,只是对非我的反应。他们彼此依存,同生共死。然而非我有千千万万,我只有一个,虽然无“非我,”就没有我,但我还是主体。美则是主客两者交融的结果,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美的感受。譬如: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这些都是主客两者的交融产生美的感受。再美的风景也需要有懂的欣赏的心灵,恰如一句话所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美,离不开人感官的灵敏,正如庄子所言: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庄子·逍遥游》)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庄子·大宗师》)瞎子无法领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聋子无法听到美妙动它的音乐。人不只有感官上的聋盲,更可怕的是心智上又聋又瞎,缺少欣赏美的心境。再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浅陋,明白人类感官功能的局限,我们才不会过度执着于自己偏狭的认知,从而提升格局,才能欣赏到天地之大美,恰如庄子所言:“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清空你固有的偏见,时常保持“虚静”的心态,才能将大道装进心灵。有这样一个非常优美的故事: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选定四月的某天结束他在哈佛大学的教学生涯。那天,乔治在礼堂讲最后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一只美丽的知更鸟落在窗台上不停地欢叫着。他反复打量着小鸟,许久之后,他转向学生轻声地说:“对不起,同学们,失陪了,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说完挟起讲义夹匆匆地走了。这句临别留言像诗一样美好,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这个故事太有诗意了,教授被春天的知更鸟引发了一种纯然的感动,内心的音乐被触动了,从而随着它的韵律起舞。纪伯伦有言:美就是:我一见到它,就甘愿为它奉献一切,甘愿不向它索取任何回报。3、什么是大美?大美是整个宇宙的和谐,小美是个人志趣的满足和陶冶。大美就是要化解掉自我的成见与道合一,不带目的,只是单纯的欣赏,才能欣赏整个宇宙的大美,即是不站在自己固有的角度去评判美,而是以物自身的角度去看,才能欣赏到它的美妙。庄子也认为带着目的去看,是看不到真正的大美的,如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庄子·天下》)审美的过程即是要化解自我的成见,从而才会有一种美的感受,如果只考虑对你有没有用,就会掺杂很多偏见,不能把对方看得完整。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庄子·刻意》)唯有抛开带有目的性的成见,以物本身的价值去欣赏它,才能看见更完整的美,万物的自然无为就是它们最美的状态,在庄子看来,所有人工雕琢的都是对美的破坏。如其所言: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姆》)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庄子·人间世》)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庄子·天地》)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鲦,随行列而止,逶迤而处。(《庄子·至乐》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安平陆而已矣。(《庄子·达生》)

综上可知:自然状态就是万物最美的样子,而化解自我的成见,才能欣赏到万物纯然的美,也即是庄子提出圣人“法天贵真”的过程,即是以道观之,无物不美。人的自然状态就是成为真我,就是美的体现,在成为真我的过程中要常保“虚静”即是不断化解我执,如庄子所说的:“无己、虚己、忘己、丧我、心斋、坐忘等等,就是化解自我融入道中,这样才能不断接近最真实的我,这是一种动态循环向道回归的过程。四、真善美的古今对比莎士比亚有言: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真,善,美,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真,善,美,过去是各不相关,现在呢,三位同座,真是空前。再如他的诗《美如果有真来点缀》呵,美如果有真来点缀,它看起来就要更美多少倍!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认为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从颜色的深度上看,没香味的蛆玫瑰跟有香味的好玫瑰完全是一类,蛆玫瑰自从被夏风吹开了蓓蕾,也挂在枝头,也玩得如痴如醉:但是它们的好处只在脸上,它们活着没人爱,也没人敬仰就各自灭亡。好玫瑰就不是这样,死了还可以提炼出多少芬芳:可爱的美少年,你的美一旦消亡,我的诗就把你的真炼成奇香。诗人济慈也曾经说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是我们知道,和所应该知道的一切。再如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我为美而死去》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不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这是诗人文学家对真善美的感悟,和庄子的观点可以呼应。李石岑先生的《中国哲学十讲》云:“总言之,就庄子而言,美即是真,而所谓真有三义。就其存有学义言之,真即是道之开显;就宇宙论义言之,真即是顺乎万物的天性;就人类学义言之,真即是精诚之至。此三者亦皆能各显其美。”从以上我们对真善美的论证中可知,他的这个观点是有依据的。再看看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于“真善美”的感悟:我从未将安逸和享乐视为终极目标(我把这种伦理准则称为猪群的理想)。一直以来,对真、善、美的追求照亮了我的道路,不断给我勇气,让我欣然面对人生。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友情,如果不专注于探索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不可及的世界的话,生命对我而言就毫无意义。从儿时起,人们所追求的那些庸俗目标——财产、外在的成功以及奢侈的享受,我都不屑一顾。(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真善美这种圆满的境界是大部分有识之士毕生追求的至高目标。西塞罗说:我对于事业的抱负和理想,是以“真”为开始,“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的。我有一个亲戚他没读过多少书,但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之坎坷,我在和他聊天时,他说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话,他说:“古今多少伟大的作家说来说去,都绕不过“真善美”三个字。”真是悟道之言啊!

这话确实深刻,展现“真善美”不是说要做出什么丰功伟业,只要他在自己本职的岗位中尽心尽责,他就是美的,道便在他身上展现出来了,任何事物的自然状态都有一种美感,就如那些纯真无邪的婴幼儿就很美,很自然,即使是哭的时候也有一种美,一种缺陷美,它们都从自然而来,又随自然而去,没有丝毫矫揉造作。

重要的是无论了解了多么宏大美妙的思想,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当下的生活去尽自己的责任,从自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以我们的身体力行去印证这些道理,这才是个人的价值。庄子文中所谓的至高境界,就是只要在庸常日用里展现出“真善美”的光辉,那道的光芒就在它身上显现了,此刻它就是唯一,就是永恒的,无论它是任何职业,任何地位,或是任何物种,都不重要。譬如庄子说:道无所不在,任何最卑微最卑贱的事物中,都可能有道的展现,万物本性自足,不会因为你赞扬,它就更高贵,也不会因为你贬低,它就变得低贱,它自身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天地,也就是庄子所言:“道通为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就是庄子所言的齐物论。真正的区别在于人类有认知,所以有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自己,也可以选择不成为自己,可以选择顺道而行,也可以选择逆道而为,不论对错,个人选择个人承担,你选择的行动,才表达了你是谁,至于身上的地位标签是次要的,正如庄子所言:“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庄子·盗跖》)”我们选择的行动中所表现出的美与恶,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正是行动建构了我们。《庄子·渔父》中记载:孔子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剌船而去,延缘苇间。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父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义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之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孔子看到道行比他高的渔父,想拜其为师,他的弟子们非常不谅解,子路说:“我侍奉先生很久了,从未见过先生对人如此敬畏。天子、诸侯,见到先生没有不以平等的礼节相待的,而先生还有傲慢的表情。如今这个渔父拿着桨对面而立,先生却像石磬一样弯腰曲背,听了渔父的话必先拜而后回答,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弟子们都要抱怨先生了,一个渔父怎么能受到这样的敬重呢?”孔子说:“子路太难教化了!你沉溺在礼义中已经很久了,然而粗疏鄙陋的心态至今还没有去掉。过来,我告诉你!遇到长者不恭敬,是失礼;见到贤人不尊重,是不仁。渔父如果不是道德完美的人,是不能使人谦下的,对人谦下不精诚,就不能得到本真,所以也就常常伤害自身。可惜啊!一个人要是不仁,祸患就再大不过了,然而你却偏偏有这种毛病。况且大道,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万物失去它便会死亡,得到它便能生存,做事违背它就要失败,顺从它就能成功。所以大道所在之处,圣人就尊崇它。现在渔父对于大道,可以说是得到了,我怎敢不敬重呢!”孔子对渔父如此尊敬是因为他是得道高人,身上有“真善美”的光辉在展现,至于他是谁是次要的。只要任何人身上有“真善美”品质,道就在他身上展现了,他就值得我们去尊敬。而这种大美是不能被个人占有的,它是一种流动的光辉,属于天下每一个,每一个物种。正如道不能被占用一样。你看那些宝贵的文物多放在博物馆拿来展览,也如庄子所言:藏天下与天下。世间最美的是自然,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彩霞流云、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四季轮换,无不展现着盎然生机。这些东西没有任何人可以占有,我们属于大自然,而不是大自然属于我们,百年之后我们都要尘归尘,土归土回到大自然。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有一段关于大自然之美的论述可以参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这话说得极为精辟,自然界是非常无私的,它不会嫌贫爱富,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美得感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慢下来,有了悠闲之心,美才会在心中驻留,朱光潜先生在其一篇序文中提到: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朋友,“慢慢走,欣赏啊!”慢下来,给生活一些留白,化解心中固有的自我,更能体验自然界中那种全然的美妙。

作者子真

原创不易,谢谢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36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