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南怀瑾说庄子齐物论一

发布时间:2020/1/20 14:35:30   点击数: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庄子《齐物论》

现在这一篇是《齐物论》,素来研究《庄子》最头痛,问题最复杂的,就是这一篇。而庄子的文章思路,最“汪洋博大,惝恍迷离”的,也是这一篇。这八个字是古人对庄子的批评,实际上,一点都不迷离,条理很清楚。

首先我们来讨论这篇的题目《齐物论》。宇宙万有本来是不齐的,不平等的,一切现象,千差万别,各自不同;现在庄子却提出来齐物,就是万有平等。《齐物论》讲万物皆齐,皆没有差别。

这一篇《齐物论》所讲的,是我们人如何从物理世界的束缚中解脱,而到达真正无差别,真平等的那个道理。开头是讲如何去求证这个无差别的道理,最后说明无差别里的差别道理,以及差别又是怎么来的。

南郭与颜成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南郭子綦是一个人名,是庄子所提到的,后世也就把这个人列入道家的神仙传、隐士传里面去了。南郭是复姓,子綦是名字。我们现在假设是看电影或者电视,出现一个镜头,有一个人叫做南郭子綦,管他是个老头子呀,中年呀,不管是什么人,他是一个人。

怎么叫“隐机而坐”呢?我们要注意啊!在庄子那个时代,没有凳子,没有椅子,不像我们现在。我们看到过日本人坐榻榻米,上面放一个矮茶几,大家盘腿坐在席子上,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生活,那个时候就是这样。“隐机”不是这样趴着,而是软下去了,人这么一溜就软下去了,好像茶几都把他盖住的样子,这叫隐机。像同学们在教室做功课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那就叫做伏机而坐了,不是隐机。南郭子綦坐在席上,人向下面溜,似坐不坐的软下去,好像神气懒散得不得了,把头一翘,“仰天而嘘”。

这个里头有道理啊!嘴里头嘘一口气。要注意这个嘘,到了魏晋的时代,不叫做嘘了,所有的神仙传、隐士传上,就把这个嘘叫做仰天长啸。魏晋时代有一个隐士叫孙登,善啸。究竟怎么啸呢?老虎叫,叫做啸,难道一个人坐在那里学老虎叫吗?不是的。古人所谓啸,同庄子的仰天而嘘是一件事,就是吹口哨,吹一个很长的口哨。有许多同学口哨吹得好,西门町,中山北路、电影院门前,年轻人吹口哨吹得很好,这个就是长啸。

“答焉”,这个答不是答话的答,而是头一低,人向茶几下面一溜,头仰起来,吹一个很长的口哨。这样把气一吹,心里所有一切都吹出来了。头一低,“似丧其耦”,好像丧失了一个东西。这个“耦”不是夫妻配偶的偶,这个耦是指所有的外境,相对的东西。一切外境都没有了,人就那么一软,就下去了。你说他死了,不像死,活么也不像活,反正是懒洋洋的,懒得没有骨头那个样子。

庄子第一篇讲《逍遥游》,由一个鲲鱼变成大鹏鸟,九万里高空南飞说起,最后到达了无何有之乡,了不可得,一无所有,就是《逍遥游》。第二篇《齐物论》开始,不像《逍遥游》。这里一开始,讲南郭子綦这个人也不是灰心,也不是死亡,好像懒散到了极点,什么都没有。第二个镜头就出现,南郭子綦的学生颜成子游,站在他旁边,颜成也是复姓,子游是名字。“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我们注意,那个时代,没有桌子椅子,只有茶几,榻榻米席子,所以,对长辈,不是站着,而是有事情跪着做。古书历史上常见膝行而前的字句,就是在要紧的时候长辈叫.你就用膝盖头走路,趴着就过来了,这个叫膝行。到过日本的就知道,平常都是双膝跪在榻榻米上,最恭敬的是站着等着,恐怕长辈吩咐什么事。

现在子游“立侍乎前”,站在前面,他看到这个老师这么一个情形,就问:“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他的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先生啊!老师啊!你干什么啊!你这个样子吓死人的。好古怪!我今天看到你,整个外形都变了,一个人变得像一块干枯的木头,没有生气了,内心像冷灰一样。”煤烧成渣子,渣子还可以点燃再烧,如果烧成了灰,就一点火气都没有,冷冰冰的。人怎么身心可以到达这个样子,“老师啊!你今天干什么?”他下面又补充了两句。

交臂非故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今之隐机者”,老师,你从前也有这样懒洋洋的休息一下,你今天特别不同,你今天靠在茶几上休息,这个状况“非昔之隐机者也”,与从前你每次靠在茶几上休息的情况完全两样。我照文字解释是这样。

如果只照这样文字的解释读《庄子》,一定把庄子冤枉了。庄子在这句话里,已经点题了。我们照古文讲叫做点题,点出那个题目,画龙点睛。魏晋期间,名画家张僧繇,画龙通常都没有点睛,只要他把龙睛一点上,画的这一条龙,立刻变成真龙飞走了。画龙点睛,破壁而飞,就是说这件事。

庄子的文章,这个时候在画龙点睛。“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要了解《齐物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当你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第二秒钟仍在这里,但是已经不是第一秒那个我了。所以庄子后面就提到,孔子告诉颜回四个字:“交臂非故”。两个人对面走过来,你过来,我过去,我们两个膀子刚刚碰了一下,你向这边走,我向那边走,交臂而过,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你我了。任何时间,任何地区,一切的事情,在一刹那之间都已经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的。我们第一秒钟坐在这个椅子上,第二秒钟已经不是第一秒钟的你了,第三秒钟更不是第二秒钟的你。每一分每一秒,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两个手臂一碰,我们拉个手,放开手,再拉一次的话,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们两个了。所以交臂非故这一句话就是“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当我们刚刚靠上座位一坐的时候,当下一刹那就过去了,借用佛学一句话,剎那无常。剎那是梵文的名称,翻译成中文变成这两个字。一弹指之间包含六十刹那。刹那很快,一刹那之间就过去了,就是无常,不会永远存在的。

庄子借用颜成子游的嘴说出来《齐物论》,没有分别,万物皆平等。平等也是个名词。忘记了外境,内外进入了《逍遥游》最后的无何有之乡,了不可得。至于怎么样进入的,就是这一段描写的情况。

忘我与齐物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南郭子綦就说,是的,你问得好!“不亦善乎”,你觉得我这样不好吗?换句话说,我这样很好嘛!“而问之也”,有疑问吗?“今者吾丧我”,我告诉你,现在此时此刻,我已经没有我了,忘我了。“汝知之乎?”你知道吗?就答复了问题。

换句话说,这个地方更是点题了,一个人要真解脱物理世界的困扰,真解脱一切的烦恼,而到达真正的逍遥,唯有丧我、忘我。没有到达丧我、忘我,不能了解万物不齐之间,有超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齐物的境界。所以庄子在《齐物论》这篇,开头就求证齐物,万物不齐之上,有一个境界,那是了无一物,无何有之乡,了不可得,那个境界的本相是齐一的,那个是绝对的。而万物不齐,有差别,却是相对的。

要怎么求得呢?开头就点出来,要真达到忘我,才可以谈《齐物论》。事实上,这几句话已把《齐物论》讲完了,下面都是空话,是引申的发挥。如果拿禅宗公案来说,许多禅宗祖师讲到这里就不讲了,问你懂不懂。看你愣眉愣眼,还站在那里的话,就给你一棒,去你的,没有脑筋,不懂,就不讲了。南郭子綦不是这个作风,颜成子游问了以后,他就告诉子游,我已经入到无我的境界,“汝知之乎?”你懂不懂?如果要加一句形容词的话,就是颜成子游傻不郎当,还站在前面,不懂,当然不懂。

南郭子綦再说道:“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特别提出来三种境界,后来中国文学上用得特别多,就是人籁、地籁、天籁。这个“籁”字,是耍赖的赖,不过上面加个竹头,好像是有音声。人籁是人境界,人世界的音声。南郭说,你听到了人境界的音声,但是你没有听到地境界的音声。地下热闹得很,古人有办法听到。我们中国古人睡的枕头,是木头做的,或者是竹子做的,那个里头是空的,所以睡上去,地下音声听得很清楚,至少地面上的音声听得很清楚。这个地籁,只有趴在地下听。他说,你假定懂得地籁,也没有办法懂得天籁,也就是自然的音声。下面这个“夫”字,是拉长问号,表示你根本不懂。

这里我们注意啊!《齐物论》包含两个重点,首先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是无常的,不永恒存在。就是“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换句话说,今之听话者,非前一秒钟的听话者。看到我们好像坐在这里,我们已经不坐在这里。所以,大家做工夫,求忘我;你不要忘我,它本来忘掉你的。你想求到忘我,还是你自己在捣乱,你那个我并不存在,它每一秒钟自己就忘掉了你,过去了,这个道理要把握住。然后,他说你要懂这个道理,先要达到忘我的境界。既然不能忘我,那已经是形而下了。形而下的万有的现象界,分三个层次,就是天、地、人三层。不过他用音声,用音乐的境界来描写。

值得注意的有一件事情,不论中国外国,很多哲学上,尤其是宗教哲学方面,最喜欢引用音声来表达形而下到形而上。宇宙间的音声和光,是自然界范围最广,最容易使人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引导力量,所以他提出来,天、地、人三种音声。

地球的呼吸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敢问其方”,方就是方向,敢问是下辈对上辈礼貌谦虚的话。敢问其方,就是请问天、地、人这三种音声的关系,并且请指示我一个方向,告诉我一个头绪。

这里首先提出来一个气的问题,形而下第一个发生作用的,就是中国道家思想所说的气化。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学哲学的特别要注意。我们晓得人类对于宇宙万有的起源,东西的哲学有几个说法,希腊的哲学、埃及的哲学、印度的哲学,都各有说法。宗教家也都各有一套说辞,一个是神创造这个世界,还有神拿个泥巴和点水,捏起来创造人类等。像这样各种各样的说法,如果追究下去,问问你那个神是谁创造的?就不能问了。宗教家到此谢绝参观,到此止步,不能问,信就得救,不信就不管你了,这是宗教。

后来哲学家说,你叫我信可以,你要把理由告诉我。就是说,上帝创造也好,神创造也好,菩萨创造也好,开始是先创造哪一样东西呢?因此就开始摸索,产生了哲学。说法虽有几种,但是大部分说法,都认为宇宙开始创造的是水。先有水,有水才生长万物。印度与埃及的文化,认为是四种元素,地、水、火、风,就是热能、水、气、泥巴,和在一起。这是哲学,这一种哲学是属于唯物论的。对于最初宇宙创始的说法,由宗教方面的追究,渐渐成为哲学性的对宇宙人生根本的研究,于是哲学脱离了宗教。

在中国呢?我们中国道家的思想,认为第一个形成的是气,万物皆是气化,这个气并不是风,庄子提出来叫做气。现在我们书上看到这个“气”,在最初古本的《庄子》,那个气字不是这样写,所谓无火之谓“炁”,因为写那个炁,不太容易懂,很难解释。拿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解释,就是个能,是宇宙的能量,中国过去无以名之,把它叫做“炁”。大块是什么呢?这只有讲扬州话,或南京话才容易懂。大块就是这一大坨,这个大块,不一定指地球啊!不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上,把这个大块拿来代表地球。庄子所讲的大块,不是《兰亭集序》所讲的大块;这个大块是个假定名词。这个宇宙,这一大块东西“噫气”,怎么叫噫气?不是叹气,不是打嗝打出一个气,打嗝的气是肠胃不清,至少食道管不清,呃出来一口气。

“噫气”,这一口气出来以后,呼出来变成风。注意啊!这是两层,不要认为大块噫气就是风,这里头有层次的不同。“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就产生了中国后代道家地球物理的思想。

中国原始物理思想,同现在科学路线不同,但是也不能不承认它是古代的科学。中国过去对于地球物理的科学看法,当然并不是由庄子来的,但在庄子同一时代,中国道家的科学思想已经非常发达了。那个时候,北方的燕国、齐国,山东一部分,充满了一班方士,后世称他们为道家。拿现在来讲就是科学家,是讲方技的科学家。这一班人炼丹、修道,实践超越生命物理束缚的技术。所以庄子也受了他们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来看,连孟子也受方技科学家的影响,所以孟子讲养气之学,也是这个时候的事。

在一般中国道家方士们的看法,养气炼气是有很高价值的。我们的文化,看地球是一个活的,是一个整体的生命,而我们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不过是地球上的细菌而已。等于我们生了皮肤病,有些细菌活在我们的表皮上一样。因为道家认为地球是个完整的生命,它有活力,它就有噫气,因为它也有呼吸。

譬如江河海洋,是地球的肠胃、血管。照道家的思想,认为地球的中心整个是通的,等于人身血脉都是相通的。人如果有机会到达地球的里面,可以不死,不晓得多少万年都不死,在里头悠哉游哉,有吃有玩。现在西方科学神话小说,正向这方面走,认为地球是通气的,这都是有书可证的,不过这些书名都很难听到。既然地球是噫气的,地球的呼吸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西北。

纪晓岚的经历

清朝有一个大文豪纪晓岚,他不太迷信,并且是很讲实证主义的。纪晓岚就是编纂《四库全书》的人,不过他也喜好记载这些奇异的事情。但他也是个怀疑主义者,是讲实际经验的。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有一次他被贬官到新疆吐鲁番。他的运气很好,发现那里有一个风穴,土人都认为这就是大块噫气,是地球的嘴巴要叹气,每年在一定的时间,人兽都要避开这个地方,还要逃得远远的。

当地球快要叹气的时候,听到地球里头的呼呼哈哈……那股气出来了,似乎是庄子讲的“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那股气出来不得了,任何人、牛马骆驼一碰到这股气,就被吹得无影无踪。这一股气一直出来,说向西伯利亚走,走到哪里不知道。过几天以后,这股气又走老路回来,这一条路大家都要避开的。回来以后又到了这个洞口,好像人的吸气一样,倒吞回去,咽下去了,又恢复平静。纪晓岚亲自记录下来这个情景。

纪晓岚这一段记载,就证明了中国传统道家的学说,认为地球是个活的生命。所以地球的物理,是不准破坏的;破坏得厉害了,地球要出毛病,是会毁灭的。这是中国古代的说法。这里庄子所提的“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还不是刚才我们引用纪晓岚亲眼所见的那个情形;庄子是讲地球本身有它的生命,地球在出气,这口气出来以后,一变化,就形成了风。

庄子这句话,我们现代的青年想想,对不对?地球上的气是有限度的,在一定高空以外,空气完全稀薄了,那就不是地球的气了。地球的气只能达到某种的高度,到了太空里就不是地球的气了,太空那个是空的。

地水火风空的变化,譬如下雨,是地气上升,上到高空遇到冷气,冷热一接触下雨了。雨下来,这一股热气又上去,这个是地球的气,噫气。高空上面那个冷气,属于地球气的表层,超过那个气再向上面,没有空气了,那个更不属于地球的气了。所以庄子所讲的,有科学的道理,值得研究。“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是属于地球的气。

我们人呼吸的气,也有一定的范围。凡是我们呼吸时,气可以达到的范围,就是体外的光度也达到的地方,现在科学可以用照相机照出那个光芒。一般来说,人体的光芒,就是两臂伸开画一个圈那么大,那么多。也就是说,呼吸所放射的范围,也就是那样大。除非你经过修持,或者经过打坐得道,像南郭子綦一样,达到忘我的境界,那个光照和气的放射才会不同。

依他起的风

人体放射的气到达外面,这个作用叫做风。这一段比较麻烦、吃力一点,先要把它搞清楚。这其中有三个阶层,与南郭子綦打坐忘我那个境界不相干。先让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让他去忘我,现在我们先讲气的问题。到达忘我的时候,没有谈气不气的问题,那是解脱的境界,与《逍遥游》最后无何有之乡是连带的。

现在第二篇《齐物论》开始,到了南郭子綦忘我以后,接近于形而上这个本来解脱这一段,先把它摆下。现在转过来,从有我的境界开始。有我的境界,第一是意动了就有气,气动了就形成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庄子开始形容了,他说这股气变成风以后,除非不起作用,如果它动了,起了作用,那厉害了。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万窍怒呺”。窍就是洞,有洞的地方就响,发出声音来;没有空洞的地方,显示不出风的音声。

青年同学们注意啊!你说风有形体吗?风没有形体。我们感觉到风吹在脸上,那是我们的反应。风没有声音,我们听到的风声是风碰到了东西,摩擦发出来的声音,不是风本身的声音。至于风的形态,风没有形态,大风与小风,是我们感受的形态。所以说,读《庄子》也要留意了,“是唯无作”,除非不起作用,“作则万窍怒呺”,起了作用的时候,碰到物质,就发出来各种声音。

很多研究佛学多年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你看庄子讲形而上的本体,无何有之乡,了无所有,了不可得;但讲形而下起用,就只讲到这里,这是什么意思?是依他而起,就是佛学所说依他起。如果不靠外物,不依他,本体的功能呈现不出来。一切都靠外物,靠作用,靠现象,本体的功能才能显现得出来。万有的用,都是本体的用,万有的现象就是本体的现象,都是依他而起。“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就是这两句话,说明由形而上到形而下。

吓人的音声

而独不闻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这些都是庄子的文学境界了,也是真的,像是一幅画面。现在他说风这个东西,静态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出来;等它一有动态,什么现象都出来了。这是讲风,讲这个气,同时也形容我们人的境界。当我们心理状态平静的时候,什么现象都没有,意念一动,什么怪现象都来了,喜怒哀乐,也同庄子形容风一样,开始“而独不闻之翏乎”!

当我们站在阿里山顶上,高山上那个风吹到耳朵里,硬有声音,翏翏然,好舒服啊!这个时候,人是很平静的。慢慢的,第二个形容,“山林之畏隹”,畏隹是山帳,山的转弯,凹谷,或突出的地方。我们到了山林中,那个有高山岩石的地方,庄子没有说下去了。“山林之畏隹”,高山上,山林转弯凹谷的地方,风才大啦!各种各样的怪叫声都有,听到会吓死人;凸出来的地方,声音也会怕死人。尤其到了夜里,再加上一点雨,手电筒也没有,坐在那里,真吓死人。山上的风大,“山林之畏隹”,可不是好听的声音,并不是天风翏翏然;注意啊!“而独不闻之翏翏乎”,是很好听,也很清雅的声音。

“大木百围之窍穴”,跑到原始森林去听那个声音,那些原始森林中的大木,一百围的大木,树上有洞,都是窍穴,风吹起来,嘘……像鬼叫。庄子形容那些洞穴好像人的鼻孔,又像嘴巴一样张开,又像耳朵,又像“枅”,就是横木一样,又像一个圈圈,又像捣臼一样,有些深深的洼下去。这个要以画面描写,做成模型才容易了解。这许多的洞穴,庄子还没有形容完呢,庄子很艺术吧!

我们要是在山里找一棵大树根,那个树根东一个洞,西一个洞。每一个小洞,像庄子描写的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枅关,有的像洼,有的像洞。那些东西,碰到空气一吹,百声齐发,百家争鸣。如果把那么多洞的大树根,放在黑暗的房间里,用大风一吹,电灯也熄了,外面又下大雨,你在里面会吓死了,因为各种怪叫的声音齐鸣。

这是庄子玩的文学技巧,形容物理世界被风所吹的现象。不过中间有个重点,我们先来看它的文字。

冷风飘风厉风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突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突者、咬者”,这些都是形容风吹百窍洞穴发出来的声音,“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于,就是嘴巴尖起来于……的声音。后者唱喁,就是喉咙发出来的声音。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这个和,不是和平的意思,而是各种声音混杂的合音。所谓泠风,不是天气冷的冷,是高空里头的风,是三点水的“泠”,与零碎的零同音。高空里的声音叫泠风,“则小和”,声音和得比较轻巧高雅。“飘风”是大风,就大和。和声是很复杂的,大小两种风平常都有。有时候大风吹,有时候小风吹,我们一天到晚都有这个境界。再加上大台风来,就是怪风,“厉风济”,真碰到大风来的时候,这种厉风怪风一吹,所有的洞穴都吹了,“众窍为虚”,风太大闷住了一样,反而一点声音都没有。

所以讲这个道理,又是一个物理的现象。我们经常听到古人的两句诗:“山雨欲来风满楼,万木无声知雨来”,这是夏天容易看到的现象。夏天热极了,天气闷得很,我们人的呼吸都出不来。你看树叶子动都不动,一根草都不摇,万木无声,一点声音都没有。

“知雨来”,闷一阵要下大雨,热气蒸到了极点,到了高空碰到冷气,大雨就下来了。所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万木无声知雨来,文学境界很舒服,很好;科学的境界,则像蒸笼一样,闷死人了。所以,文学境界与科学境界,各有不同。

现在讲到这里就是说明,“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力量太大的风吹过来,把那些小洞穴封住了,“众窍为虚”,反而没有风了。难怪苏东坡这些人,都学庄子的文章,这种地方才是诀窍。你看他形容一个东西,形容那些风,第一句话:“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形容风吹来翏翏然。尤其在高空,我们在这个高楼的顶上,到夏天的夜晚,太阳下山了,天风翏翏然,很舒服。

最后他形容,各种洞穴有各种风声,每一个洞,扁的、长的、深的、浅的,发出来的声音都不同。吹了一阵就把这个音声调和下来。“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把风的那个境界都形容透彻了。“厉风济则众窍为虚”,一阵最有力的厉风来,则万籁无声,没有声音了,把你闷了一阵。闷过去了以后,像音乐一样,风声又来了。“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你们注意啊!前面一句话,“而独不闻之翏翏乎”,是耳朵里听的。“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则是眼睛所看到的。小风大风过后,一阵和风吹来,水波不兴,一点点小风,那个草啊!树叶子啊!慢慢的飘啊,飘啊,摇啊,摇啊,都是眼睛看到的。他讲到这里,讲完了。

所以,庄子全盘是禅宗,后世禅宗说法就是学他的,然后给你大盖一阵,那真是盖,会说评书的人,嘴巴快速,哼啊!哈啊!一路吹到这里,然后轻轻的,飘啊飘,摇啊摇,好了说完了,下文呢?没有了。

人籁地籁天籁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下面点题了,他的徒弟颜成子游,听到南郭子綦躺在那里,半睡半醒的嘴里在盖,盖到这里以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他说:老师啊!你讲了半天,我懂,刚才讲风吹的声音是地籁,是地球表面的现象。这个天、地、人三才,风是地的作用;人呢?他也不要老师讲了,人籁是什么?子游就自己说“比竹是已”。

人籁,人的感情啊!喜怒哀乐,怎么看得出来呢?用吹箫或者弹琴表达。古代的许多乐器,都是用竹子做的,在竹子上可以表达人的感情,叫做比竹。这个比字用得非常妙,换句话说,人籁的境界,人的心理情绪种种变化,产生人世间的是非善恶,也同风一样,是在肚子里乱吹的。

我们借用佛学唯识学的名称来说,那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属于比量的境界,是比较出来的。那个声音好不好听,都是比较性的;换句话说,都是依他起,是比量的境界。所以说人籁不必谈。这样一讲,颜成子游又懂了。

他说:师父啊!地籁我晓得了,刚才您描写了半天,就是地球现象,人籁您也不要说了,比竹是也。人的感情变化,如果生气打起鼓来,声音就很难听;人发脾气时,骂人的声音就会像狼叫一样的难听,这些都是人籁,我也懂,唯一不懂的是天籁。

现在,我们暂且不讲这个天籟,先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庄子》这本书被道家及修道人那么看重?道家有三经,《老子》为《道德经》,《庄子》为《南华经》,《列子》为《冲虚经》。《道德经》为大经,《南华经》与《冲虚经》为小经。后来道家修行的人们,也都以老庄为必读的典籍。但是我们看了半天,《庄子》里头并没有传你工夫;可是有一点,如果你读到《齐物论》,庄子讲“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一段,就要留意了。

我们在座许多人,打坐、学佛、学瑜珈术、学密宗、学道的多得很。你们要注意,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地球,打起坐来,所谓上面打嗝,下面放屁,都是“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甚至于身体里咕噜咕噜的动啊!什么任督二脉通啊!都是属于这一段的范围。

但是你也要认清楚,那都是现象,都是气不能调和所造成;气真到了调和的境界,“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那时气充满了,到了“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身体上气就不动了。所以佛家讲打坐修禅定工夫,到了禅定的最高境界,就是“气住脉停”四个字,也就是“众窍为虚”。那个时候,身体感觉轻灵了,再也不会打嗝放屁,肠子里头也没有咕噜咕噜的动,耳朵里也不会听到声音叫了。

说到这里,许多人打坐都坐成精神病了,耳朵听到声音叫,叽……好像万华那一带,听到夜里卖面茶,嘘……打坐经常会发生那种情形。那都是身体内部的气动,不必理它,那只是现象。等到“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充满了,你自己看到“见之调调,之刁刁乎”,身上那个气机走得很轻顺,很自然,到了那个时候,你可以说由人本位的人籁达到了地籁的境界。你这些气走通了以后,慢慢情绪变化了,思想的本位慢慢升华了,但是还谈不到道。再进一步,第三步由人籁、地籁,才到达天籁。

吹万不同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注意啊!《齐物论》这个要点,高明得很,庄子都点出来了。什么叫天籁?天籁是庄子提的名词。我们这个生命,宇宙万有,生命的本来,庄子把它取了一个名词,叫做“吹万”。我们现在的人,就叫它吹牛,这个“吹”字,就是从《庄子》来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年轻时在四川青城山,山上都是道家的庙子,有个庙子叫上清宫。那个道观很大,墙壁很高,上面有一幅画,我们站在那边看了半天,每个人都笑得不得了。那幅画画了一条牛,又画了很多人,抓住牛的尾巴吹,抓住牛耳朵在吹,抓住牛的脸吹……,就是把“吹牛”这两个字,画成一幅画。有些人抓住牛腿吹,那个牛一伸腿就蹬过去了,那幅画画得真好。

庄子不讲吹牛,讲吹万,吹牛跟吹万一样。什么叫“吹万不同”?宇宙万有这个生命,就是这一股气吹出来的。以前我们小的时候看吹糖人,一个人把一块糖用嘴巴一吹,要什么就捏成什么,一口气就吹出来了。

宇宙万有的生命,也就是上帝那么一吹,把我们给吹出来的。庄子称之为吹万。形而下这股生命怎么来的?地气所生,是一股气来的。你不要把它当成风啊!也不要当成空气的气,这个气只是个代名词。一股气吹出来,万有现象不同就是“吹万不同”。所以我们在座这么多人,每个人健康不健康,男女老幼,胖瘦高矮,各种样子不同,就是吹万不同。

但是天籁是宇宙万有的开始,是宇宙间形而下第一个作用,不是形而上的。形而上是无我,无何有之乡,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形而下就是这一股力量吹出来的,“吹万不同”,吹出来万有不同的现象,“而使其自已也”,一吹出来不同的现象,万物就不齐了。

每一个人得到一个生命,但是每人自己的变化却各自不同,而原始相同的地方,就是这一口气吹出来的。吹出来以后,每一口气又分散成万气,变成万气以后,你有你的狗脾气,我有我的牛脾气,他有他的老虎狮子脾气,各人不同,因为吹万不同。

庄子说,“咸其自取”,哪有主宰啊!没有一个人做得了主宰的,上帝也做不了主宰,神也做不了主宰,菩萨也做不了主宰。因为是“咸其自取”,都是你自己,没有别人。天堂地狱,喜怒哀乐,善恶是非,都没有;都是你自己造的,都是你自己吹出来的,吹万不同,咸其自取。

“怒者其谁邪!”这个怒,不是讲发脾气,这个怒是形容词,就是吹的时候,脸涨起来的样子,所以我们叫“鼓吹”。你看把泡泡糖嚼完了,就吹气,那个球吹得愈大,你的脸就愈涨得红,两边都鼓起来,好像发怒一样。怒者其谁邪?这个吹气的人是谁呀?是上帝吗?是上帝的外婆吗?都不是,还是你自己。这是《齐物论》的要点,都点出来了。

这几句话,“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成其个人的自我。其实没有我,一股气吹出来,变成这个生命以后,你自己抓住这个,就变成万气的不同,万个人各自不同。这个生命之来,“咸其自取”,都是自己的事。

这个气等于大海的水,你的量大一点,多舀一点水,量小少舀一点。所以有人抓多一点,气就多一点,有些人气魄则小一点。有些人小气,有些人邪气,有些人正气,有些人阴阳不正之气,有些人半阴半阳之气,各种各样,就是所谓万气不同。

至于说谁做主宰?无主宰!自然来的吗?非自然!而是“咸其自取”。所以庄子这个道理,同佛说《楞严经》一样。

无主宰非自然

《楞严经》的话:“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没有主宰,不是自然,而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就是感应,你所知的范围,量有多大,他吹的气就有多大。随你自己的业力发现,既没有主宰,也不是自然。

佛说《楞严经》的时候,是在印度,究竟是庄子以前,或以后,无法考证。虽是两方面的说法,但是原理却是一个,只是表达的不同而已。所以禅宗后来提出来一个参话头的方法,参究念佛是谁?我是谁?其实庄子早给你说出来了。

这个生命先有气---“吹万”,如果一口气不来不吹了,这个形体就不属于我们了。这个形体不是我们的,是依他而起的,当然没有他可以依赖的时候,你那个东西跑哪里去了?那个东西不属于气。有一口气依傍这个形体,我们才有这个生命。庄子《齐物论》这一段,讲到最要点的地方,下面告诉我们知见上要懂。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禅友会长按识别







































哪里治疗白癜风
哪里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768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