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道医学堂丨庄子的神学思想
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庄子的神学思想编辑/中国道医庄子(约公元前年~前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一说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话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质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请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独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人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史记》用寥寥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1“道”是宇宙的本体庄子没有专论字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大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面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面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干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弱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的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字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算中,还阐述了“无已”、
“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2神为宇宙之本在《大宗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面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真正的死亡。在《知北游》中,庄子明确提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的思想。
3气为宇宙之体《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明确提出“气”为宇宙存在之物质元素。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4宇宙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妇(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面不变,无时面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5阴阳之中相互转化《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被,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这”。
《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亲散以成。”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其中一条认为转化是由量交到质变的变化。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以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在《人间世》算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且以巧斗力着《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秦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靠的诡计):以礼状酒者,始乎治(有规矩)、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
6天人合一《庄子》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点击链接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南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