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阅读经典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发布时间:2017/12/15 13:58:41   点击数:

作者:吴元媛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才能真正有所悟。道家的这本传世之作,绝对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没有之一。全篇81章,短短多言,却解释了宇宙中所有的现象,不得不感慨其思想的伟大与深邃。如果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比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么老子的道家思想则相当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牛顿与爱因斯坦这两位物理学上最卓越的两位科学家,我认为爱因斯坦更伟大,因为牛顿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得出,而爱因斯坦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同样,孔子与老子这两位中国思想史上成就最卓绝的巨人,我认为老子更伟大,因为老子的思想是史无前例也难有来者的,而且对万事万物的理解超出了一般思维的范畴,达到了“道”的境界。

将整本书非常用心地拜读完,我知道这才仅仅刚刚踏入道家的大门,老子的思想不是读出来了,而是悟出来的。囿于经历与学识的匮乏,对于老子的思想理解难免有所偏差,望见谅。对于“道”理解的最佳途径,我觉得就是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其实慢慢的会发现,日常中的所有一切都可以用道家的思想来解释,道其实无所不在。在我的理解中,老子最重要的想法,应该就是天人合一。说人定胜天是不对的,然而一味顺从命运亦是不对的,因为那都将自己归入了某个阵营,脱离了天道。实际上最好的方式是将自己看作天的一部分,因此做事可以顺应天道。所谓顺应天道,则是要按照天的规则去做。天地分阴阳,损有余,补不足。始终都如同一个八卦一般阴阳调和,没有更多,没有更少。然而老子说,所谓人道,即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因此阴阳失调,失去了所谓的“道”,因为没有顺应天道,讲究阴阳调和,因此开始在外物中寻求自己生命的寄托,以为其为生命的本质或者意义。因此在乎个人,心理失衡,不再清净,被外来种种物欲困扰,将自己的生活寄托于物质,抑或是他人。在乎社会,风气浮躁,更有甚者,战乱迭起。一言以蔽之曰“争”。因为无法理解阴阳平衡之道,因此不断寻求外来之物而无法被满足。阴阳平衡,是老子主张的最基本的生活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之上,老子又指出,第一,任何事物不可做得太过。所谓盛极则衰。这又回复到最初的阴阳平衡之中。若能心存淡然,顺应天道,了解事物发展规律,不为外物所扰,明白失去有时,获得有时,天之道也。所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上善若水。我以为这是老子提出的处世之道。虽然有人说《论语》乃是教人入世,老庄乃是让人出世。但在我浅薄的见知内,我以为恰恰相反。《论语》是理想人格的体现,回看历史,孔子未必条条能够做到,然而他提出了“君子之行”的准则,是为理想。然则《道德经》不同。所谓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锋芒太露必定遭人怨恨,以一种刚直的态度处事,必定遭到损伤。这实际上与第一条何其类似。万物不可过于昌盛,盛极则衰,祸福相依,亦是天道。若能如同水那般柔和,将自己看作天的一部分,融于天地,荣辱皆不惊,因看透了事物本质,因此可以清净。第三,所谓无为。无为,很多时候被说成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连带着老子后来说的“将以愚之”的愚民政策,也是受到了一些批判。但是我觉得这种理解其实有一定偏差。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身在红尘而心不在。做事可以尽全力,然而对于结果得失,则不必太看重。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此处失去,彼处获得,亦是天道。而所谓的愚民政策,其实我想这是一种,怎么讲,无可奈何之举,当然也是不现实的提议。老子说人民难治,是因为人民获得了智慧。然而其实这种智慧只在于小智,并非大智。整个《道德经》所讲的其实就是大智,而最终能够获得大智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即便历代道家人物,能够真的理解天道并且不用远离尘世获得清净心的人又有几个。大道隐于市,小道隐于野即是这个道理。而民众的小智慧,正如前文所说,容易被物欲所困,失去本性。更何况勒庞的《乌合之众》中也曾提到,民众是极容易被煽动的一群。失去本性的人被煽动至狂热,自然难于管制。因此我想,这或者是老子提出“愚之”的原因罢。

台湾大学哲学系傅佩荣教授在解读老子时也曾这么说,“智慧”其实无所谓高低,它像是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去与跨不过去的问题。一旦你跨过去,觉悟了,自然就豁然开朗,从此月白风清,无所滞碍,可以解脱自在,也可以逍遥自得。逍遥游的庄子的表现不正是如此吗?

想要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440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