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共读道德经第七十八章2

发布时间:2017/11/25 19:50:24   点击数: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

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

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

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今本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以水为例,说明柔克刚的道理。我们看看,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由于它的持续性,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洪水泛滥时,淹没田舍,冲毁桥梁,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所以老子说柔弱是胜过刚强的。由此可知,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性格。

本章借水来说明柔弱的作用。水性趋下居卑,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卑下屈辱乃是“不争”思想引申出来的。而“不争”思想即是针对占有意欲而提出的。

《解读老子》

水:在日积月累之下,滴水可以穿石;若是汇成巨流,则怀山襄陵,冲毁城镇,亦非难事。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为什么知而不行?因为所知不够透彻,以致既无信心也无耐心。譬如前述“日积月累”与“汇成巨流”,都需要长期的工夫。

《庄子·天下篇》引述老聃的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统治者除了明白“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之外,还须承受天下的“垢、不祥”,就像江海容纳百川时,也必须接纳一切污垢。

“正言若反”:高延第《老子证义》说:“此语并发明上下篇立言之旨,凡篇中所谓致虚守静;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坚强;不益生,则久生;无为则有为;不争莫与争;知不言,言不知;损而益,益而损;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也。”事物发展的结果常与当初预期的相反,这是因为人的聪明受限,无法领悟“相反相成”的常态现象。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慈怀书院推出

《论语》共读和《道德经》共读

慈怀读书会联合怀师书屋推出

南怀瑾经典共读

长按识别以下







































北京白癜风权威医院
中国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420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