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读万卷书读庄子逍遥游有感张青松
念到学生名字,往往有“鲲鹏”两字,只知“鹏”是一只大鸟,不知其真正意义。读完庄子《逍遥游》才明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者鹏也,鲲鹏为一物。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鹏有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辽阔身躯,击水三千,扶摇九万,心志高远,自由自在。故多有取名为“鲲鹏”或“鹏”者。
第一、逍遥游是对精神世界高度自由的追求,达到心灵所追求的“无物,无我,无功,无名”的高度与境界,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心灵上的安慰。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今天的中小学老师没有高厚的俸禄,没有崇高的地位,没有让人眼红的荣誉,有的是无数的晚自习,无边的寂寞和无尽的轮回。教师物质上是缺乏的,若精神上也贫乏,那教师将一无所有,其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的成就可想而知。一个一无所有的教师,又岂能教出有才华的学生呢?故我们必须孜孜不倦的去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虽达不到庄子“逍遥境界”,但畅游在教学世界中,不卑不亢、不屈不挠还是可以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迷茫中看到希望,在坚持中前行……
第二、任何人要成功需要借势、借助外界条件、需要一个平台。
即使是大鹏,要想翱翔天际,也要有展翅的空间,要积聚一定的风势。人亦如此,天赋异常,若不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也难以成长为“才”;再优秀的人才,若得不到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只能落得黄钟弃毁的下场。因此,人若想成功,除了要注意修炼自身的能力,还要充分借助外界条件,如马云的成功除了他的战略战术正确外,更离不开互联网的春风,离不开团队的智慧,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第三、认清自我,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
朝生暮死的朝菌不知道什么是昼夜更替,夏生秋死的蟪蛄(禅)不知道什么是四季变化,人们常用朝菌和蟪蛄来比喻寿命短或见识浅。但是,这都是客观条件决定的。天下万物,大小、长短、寿命本不同,也不需相同。
庄子用朝菌和蟪蛄来讥讽见识短浅之人。不同的人,出生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工作对象不同、朋友圈不同,其见识、思想、能力肯定不同。大小、长短、高下、深浅等都是相对而言,对甲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事情,对乙而言却是渺小得不堪一提。这些都和甲乙的角色、地位和生存环境等相关,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大小,无所谓高低。
当然,以小度大,只会暴露自己的肤浅,惹人嘲笑;以大度小,也难免失之狂妄,惹人厌恶。因此,为小者,因以大者为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积极学习开拓视野;为大者,也需谨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断进步前行。自以为大,沾沾自喜,往往是衰败的前奏。
第四,忘掉偏见,明确所欲,坚持本心。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是指忘掉自我,“无功”是指不求建功立业,“无名”是指不求名声流传于世。实际生活中,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做到如佛家所说的“去我执”,就可以解脱了,“至人无己”,正是这个意思。既然“无己”,哪怕它千难万苦,由于没有偏见,没有心魔,没有旁骛,专心致志的去求“道”,自然更易获得成功。
尸祝不越俎代庖,“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都体现了知足的智慧。凡夫俗子之所以忧郁愁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欲壑难填。人总是为得不到的东西难过,却意识不到自己想要的已经远远超过自己所需要的,他并非生活必需。久而久之,人就变成欲望的奴隶,迷失本性,误入歧途,亦谓之“心魔”。
哪怕众人所唾弃,只要是美好的、正确的,也要坚持。明确所想所欲,坚持本性,日积月累,自然得“道”。
这是胸怀博大的庄子、是《逍遥游》给我的思考。《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豁达,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长按哪里白癜风能治愈中科白癜风名医会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4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