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清雨读庄子知识的两个层次
知识的第一个层次:区别万物,建立是非观念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人的是非观念是根据人的局限性观点建立起来的。事物总在不断变化之中,大自然有许多方面,于是对于同一个事物,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当这样说时,我们已经假定还有更高一层的看法。因此,我们就不必再论断事情双方的孰是孰非,论辩双方都有限,都片面。
知识的第二个层次:“无知之知”
圣人站在“道”的观点看问题,他拥有的知识是更高层次的知识,即“无知之知”。站在道的观点看问题,可以超越任何有局限性的观点,比照事物的本能;就如同站在圆圈的中心,他看得到圆圈上每一点的运动,而他自己则站在运动以外。这并不是由于他无所作为,而是因为他超越了有限,从一个更高的、“道”的观点看事物。万物本来都有它们的道理,万物也本来都有它们得以存在的根据。没有什么东西毫无存在的价值,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存在。所有的东西从道的观点看,都是可以相通为“一”的。
庄子认为“成圣”的途径是“弃智”。圣人与“大一”一体,就需要超越并忘记事物之间的界限。在一般人看来,知识的使命是区别万物。人要知道一项事物,便要能区别它与其他东西的不同之处。因此,弃绝知识便是弃绝这些区别。人把万物间的区别统统忘记时,剩下的只有万物还未生成的状况。任何人只要对“一”进行思想或议论,它立刻变成在这个人之外、已经存在的某种事物。这样的人独立于化外,因此他的快乐是绝对的快乐。
需要说明的是“无知之知”和“无知”是两回事。“无知”是人的最初状态,而“无知之知”则是人经过“有知”而后达到“无知”阶段。人的原始状态的无知是自然的恩赐,而人达到“无知之知”则是心灵(亦即灵性)的成就。圣人用“忘”字来概括自己心灵修养的方法和体会。圣人也曾追求通常的知识,努力分辨事物和事情人物的是非得失,但后来把这些都“忘”了。唯有从世俗知识的衡量判断中超脱出来,才是庄子所说的“无知之知”。
(本文是作者学习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的学习笔记,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初期症状表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