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笔记下庄子哲学智慧与管理之道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他是中国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极富浪漫气息,善用寓言故事讲述哲学真理。
1庄周借贷。
庄子向监河侯借贷,监河侯说,我现在没钱,等年底我的税收全部收上来时,我再借给你。庄子一听就很生气,说我在来的路上,看到车辙里有条小鱼,他大声地向我喊,给我一斗水让我活命吧。我说,好啊,等我到吴越国去见吴越之王,让他们激起西江水来迎接你,然后让你回到大海。小鱼一听大怒,我只需要一斗一升之水就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你却对我说大话空话。那你就到卖鱼干的小摊子上去找我吧。
2庄子辞相
楚威王早就听人说庄子很贤能,于是派使者到庄子住处,请求庄子接受邀请,当楚威王的宰相。庄子此时正在钓鱼,连头都没有回,就对使者说,有一只千年的大灵龟,它是愿意被人捉到杀死,放在王府里当作占卜工具,享受崇高的待遇,还是愿意活着在泥里面行走呢?楚王的使者回答道,如果我是大灵龟,当然愿意活着在泥里面爬行,而不愿意死了被供奉在王府里。庄子说,那好,你们回去吧,我也愿意做一只活的大灵龟在泥中行走,而不去当楚王的宰相。
01“有用”“无用”的辩证关系与管理者的大视野
老子曾非常智慧地讨论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只用”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庄子则非常智慧地讨论了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
同样是一个大葫芦,惠子只想到要剖开装东西,但大葫芦的皮太薄,不足以承受太多的重量,因此惠子认为大葫芦没有用,要一脚把它踹破。而庄子则认为,不用把大葫芦剖开,可以把大葫芦做一个大救生圈啊,然后在大江大湖里游泳时系在身上,不也很好吗?
对于我们人而言,能让我们的脚有立足的那块土地最有用,但并不能说脚之外的土地就是有用的。同样,人走路时,脚下直接踩的地表那块土地是最有用,地表下面很深土地并没有直接的作用,我们能否说地表下面的那块土地就没有用吗?显然不是。
由此我可以反向地理解帕累托现象。大家都很熟悉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二八理论”,百分之20%的人掌握了百分之80%的财富,或者说一个企业的20%的项目创造了该企业80%的利润,还可以说,一个企业20%的优秀人员创造了该企业80%的利润。
如果直观地理解帕累托“二八理论”,该企业80%的项目或人员似乎是无用的,而只有那20%的项目或人员有用。庄子的思想不是这么直观、浅薄。他认为,那些直接有用的东西,其实是依托那看不见的有用部分。“有用”与“无用”的关系不能过于直接的功利化。而庄子的这一智慧性的思想,我想借用现代经济学的长尾理论图形来说明。那红色精英部分正是蓝色的不断积累的结果。
所以,对于我们所知的“有用”价值、信息等内容,一定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一定要在心中时刻保持一种对动态社会、企业发展的“无知”状态警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知”。
02敬业精神与管理者的大视野
“大马捶钩者”的故事:楚国大司马家有一个捶钩之人,年纪已经到八十岁了,但他所制作的捶钩十分精致,不差毫厘。大司马文捶钩老者道,您有什么诀窍吗?老人讲,我有所坚守啊!
我二十年一直喜欢捶钩之业,对其他事情看都不看,不是有关钩的事情不去认真研究的。所以我能到老仍然能够精确地捶钩,不失毫厘。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专注于自己事业的敬业精神与人们在追求利益时所表现出来的狭小视野是极其不同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启示人们,在管理的问题上要有更加广阔的利益视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一天,庄子本人在雕陵的栗树园子里游走,看见一只奇怪的鹊鸟从南边飞过来,它的翅膀有尺长,眼睛有一寸左右,却看不见人,碰到庄子的额头而不知,然后在一棵树上停下来了。庄子想,这一次机会,于是拿着弹弓轻轻地来到此鸟的树下。这时,庄子看见树荫下有一只蝉正在美滋滋地享受树荫,没想到有一只螳螂正在树荫底下等着,于是捕到了这只蝉。而这只螳螂万万没有想到,这只鹊鸟又从身后把螳螂吃了。
庄子一看到这连环的故事,猛然一惊,说道:事物与事物之间常常互相成为累赘,而其原因都是由于自己招惹的。赶紧把弹弓丢了,不再想弹鹊了。而他正好要跑的时候,看栗树园子的人在后面追上来,以为庄子在偷在栗子,故前来追究问。
这则故事的寓意非常深刻,有多重解释。
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则提示我们,有时我们过于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权威医院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4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