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用道指导我们人生

发布时间:2017/8/26 9:52:16   点击数:

《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从这个故事知道,很多时候其实让别人死掉不是因为你恨他,是因为你爱他,你太爱他,结果强度太大的爱,就把对方给杀死了,所以为什么要爱呢?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庄子就是告诉大家: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爱。

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的本意是好的,却导致浑沌的死亡,庄子以此说明帝王“有为”的危害。即便是出于善意,如果不能推己及人,有时也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以己意度人并强加于人。什么是居住最好的标准,什么是味觉最好的标准,什么是最美的标准,常人大则以人类为本位,小则以自我为中心。

世间万物以自然为美,大自然已经为万物选择了自己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个选择在更多的时候,仿佛是事物在自己为自己选择,但肯定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这种选择的趋向性,我们把这种神秘力量,归结为道。

庄子的思想和老子一样,他推崇“道”,用“道”来引导我们的人生。但庄子与老子又有很大不同,更说道的无所不在,甚至在于“屎溺(尿)中”。庄子的时代,中华文明在经过数千年的早熟之后,面临总体性的危机,比孔子时代更甚。人生的困惑,道德的困惑,财富的困惑,尤其是生死的困惑,庄子都谈到了,他常常慨叹“死生亦大矣”,“人生如寄”,就是说,死和生是人生最根本的、最大的问题。

(生与死)

庄子谈到了这些问题时提出要从根本上来探讨,从总体上加以把握,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庄子看来,天苍苍野茫茫,大地山川河流,就是“道”的显现。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地有大美就在于它不言,又美又不言,这个是最高的美德,它虽然很美,但是它不表现自己。四时有明法,有运转的法则,但是它从来不刻意地宣传自己。

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非常的准。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物有自然的规律。古希腊的神话有无所不会的宙斯,基督教鼓吹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佛教有释迦牟尼,这个佛对过去、现在、未来都知道。但是,庄子是反对全知全能的,他提倡自然,他不主张在自然之外有造物者,要顺其自然。在自然当中,我们感悟道的智慧。庄子所说的圣人是什么呢?“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不否定圣人,但是他认为圣人就是老老实实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投入自然,你不需要去破坏自然驾驭自然。这个思想非常精彩,它反对造物,反对在自然之外捏造一个所谓的上帝。至人和圣人都属于高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了解自然,他们是真正的智慧者。庄子认为,“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大的方面有,日月星辰很大,它有“道”;小到一杯子、一棵草都有“道”。不要把这个“道”想得好像高不可攀,玄而又玄,日常生活都有道,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智慧。

(一片树叶也有自己的“道”)

庄子认为,“道”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对刻意。为此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刻意》专门谈这个问题,什么叫刻意呢?就是刻意造作,聪明过头。聪明者往往并不精明,小聪明并不是大智慧。所以庄子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庄子认为,刻意为之,最后造成的结果就违背了道德,最后使我们受到伤害。所以,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符合大道,才是真正的仁义,才是真正的圣人,才是真正的天地之道。庄子对恃强凌弱,弱肉强食,对于阴谋诡计是绝对反对的,庄子主张人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括对人类本身,都要尊重,在敬爱别人、尊重他者当中实现自我。

庄子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凫是什么呢?是野鸭子,野鸭子腿很短,这个是自然的天性,你不要嫌它短,给它接长;“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仙鹤腿很长,你也不要给它砍掉一截。做那种事,你以为聪明,实际上是可悲可忧的。所以,庄子的“道”,就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尊重物性众生平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中,我们才能其乐融融,感觉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

END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333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