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认知的突破心灵的自由浅谈庄子逍遥游

发布时间:2021/4/25 19:27:53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2.html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庄子虽是宋人,其思想却与楚人相似,因为其人其文皆情思飘逸,浪漫不羁,令人茫然难解。要想读懂庄子,必先读懂《逍遥游》,所谓“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而要想读懂《逍遥游》,则必先读懂鲲鹏寓言。

北冥之鲲,化而为鹏。鹏极大,非广大的高空不足以施展羽翼,非有力的大风不足以托起身躯。故而大鹏迁徙要借助大风,盘旋而上九万里,方可展翅一飞;蜩、学鸠以及斥鷃这些小虫小鸟对此表示不解,因为它们身体微小,只要轻轻扇动翅膀便能飞起,蓬蒿之间的空隙便足够它们翱翔。

小虫小鸟受自身的局限,不仅不能达到彼种高度,甚至永远也不能认识到至高的存在,因为产生一种充满了悲剧感的消极自足。这就好比晨生暮死的生命,永远也无法认识到四季存在一样。而有百年之寿的生命,也无法认识到周期更长的生命轮回。计量生命的单位,决定了生命境界的大小。这就是“小大之辩”。

小者之悲剧,不在于小,而在于不能认识其小。笛卡尔说:“在人间一切物中,聪明之分配,最为‘平均’;因即对于各物最难满足之人,皆自以其自己的聪明为甚丰而不求再多。”人之为人,在于能够认知自我;人的局限,则在于常常满足于自我,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进而也就看不到更大更高的境界,将自己局限于一隅。比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平心而论,都是人中佼佼者。然而在无穷的宇宙面前,一官、一乡、一君乃至一国,无乃太“小”乎!此辈皆满足于自己微不足道的德行与智力,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就如同小鸟小虫一样。

所以说,认知的高度限制了境界的大小,境界的大小又关乎自由的水平。目光短浅,为眼前的利益、困难所局限的人,其心灵必然常常陷于困窘,不得自在。而眼界开阔,放眼四海,思虑长远的人,其心灵也必然享受更多的从容。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然而鲲鹏还未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所谓“大”者,如宋荣子,能够不为世俗的毁誉所束缚;如列子,甚至能够有御风而行的神迹。但是都不算是逍遥。因为他们仍旧是“有所待”,鲲鹏之飞,列子之行,依赖于风;宋荣子定乎内外,却执着于内,辩乎荣辱,却不能宠辱偕忘。虽然超脱于外物,却被“自我”遮蔽。逍遥必须是“无所待”的,不依赖于任何的外部条件,只有至人能够做到。其逍遥的根本原因,恰恰是“无己”,忘却外物,忘却自身,进而物我不分,天人合一,实现心灵的极致自由——这是“有无之辨”。

人的功利成败,皆有赖于人类社会的组织;人对善恶美丑的评判,皆有赖于人类发明的种种概念。其“功”其“名”,皆是人为,而非天真。本来是人类所利用的工具,却反过来钳制了人的心灵,设置了认知的局限,让人将虚妄的误作真实。当我们的认知为这些虚妄的东西所局限、所遮蔽,如何实现心灵的自由?我们本是逍遥自在的赤子,却自己捆绑了自己。只有打破认知的局限,才能实现心灵的自由,进而遨游于一个无穷的大世界。而如何破除认知的局限,如何不落言筌,又有待其他的篇章来讨论。

至此,回到故事的开头,我们发现由鲲而鹏的形态转化,似乎是一种隐喻:至人之心早已超脱了世俗之名和福祸形态的束缚,遨游于广大的宇宙了。(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附:

解村老师评:只有长期浸淫在这种世界观里的人才能体验到这种境界,俗人一生中或许能体会到几回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042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