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庄子讲堂逍遥游十二拙于用大
图
连山先生
涉事见道,道不远人,劈柴担水,放牛喂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以至惠子种瓠,处处存道心之鉴。
心本空明,塞物溺性而成有蓬之心。尚有几颗心不为蓬草居耶?!
——连山先生
01/灵魂的清音
庄子三言——寓言、卮言、重言,可以视为通道,不可以看作所谓的文体。若我们以寓言为一种文体,那么,庄子寓言的真正大机用,恐怕将被深埋。庄子笔下离奇的故事,非为离奇而离奇,实为阻断我们的习见俗思。让人从俗情俗思中超拔出来,如此才可能旋其面目,撞见本真。
圣贤文字都有微言大义,这微言大义,非思辩、归纳、演绎,可以总结。心领神会,目击道存,才可以读书。这个时候,读书的真正所得,文字不能表达。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古及今,学人皆以能否活得充实而饱满,为治学之检测。倾听文字叩击我们灵魂的音声,这是一个学人的乐境。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我们再一次叩击这段文字。宋人贩售章甫帽到越地,越国人断发文身,不戴帽子。这种在宋国高大上的帽子,到了越国就变得没有用了。“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于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尧的功业,在纷纭的人世间,无论多么宏大,到了藐姑射之山,便全然不显,无可称名了。所谓“丧其天下”者,天下岂外乎?本无天下可以治,原无道术要汝修。
我们常常纠结于怎么样才能活成一个有用的人,纠结于生命如何才能活得逍遥,如此外求,动念即乖。追求所谓的逍遥,这是一个假目标,欲望使然。一旦妄念出一个逍遥的境界,人便迷失在对“逍遥”的追逐中,如此,恐一生不得安。
无论是学圣人还是信宗教,人若不能直面本心,就可能无止境地陷入外求福祉,或外求解脱的亢奋之中。
人不得不依赖经验作判别,而经验却常常不可靠,经验不过是“一宿”,“止可以一宿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篇),所谓“一宿”,就像我今天在上海住旅馆一样,毕竟不是家。理想、梦想、经验皆外在之附属,都可以一用,但是不可以依持久处。
图
圆光
02/善护念
我在跟大家交流,有时候可能会讲讲佛教、道教,并不是主张什么三教合一。不同的学人可能有不同的立足点,有的学人崇佛教,有的学人崇道教,有的学人崇儒学,须知:法有分,理无别。碗不同饭同。
“藐姑射之山”,历代学人的注解已很深入,此山并不是经验世界的山。“藐”就是远,“姑射之山”,《山海经》上也有,《列子》里面也有。众多学人以藐姑射之山为灵台方寸山,未尝不可。心无挂碍,一切外在成毁都消散了,空空如也,此为“窅然丧其天下”。
学人宗经治学,乃是借圣教之力,不断地破“意必固我”之执。破“意必固我”,人才不失其所,人才能立。
文字的大义不在文字中,讲课只是提醒。言不可以依持,言不可能尽意。
读圣人书,当时时如初见。人潜移默化于圣人的文字言句之中,生命会在内省中不知不觉改变,这就叫“养”,这就是“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人人都有,人人具足。若我们不善养,就会“漏”,浩然之气漏尽,人心就会枯萎,沦为鬼魅。
养浩然之气,不是亢奋于正义。人人有元神,人人有良知,以读圣人书为养,即是善护念。
图
子来
03/大瓠之种,无用之用
有人说,庄子喜欢跟惠子论,很多人还为惠子抱不平。这种读书人,只是可爱,真当事了。
庄子书中,老子、孔子、惠子、黄帝、尧舜……多是设喻之借,只是机用,未必庄是庄,惠是惠。当然惠子也可以是当年的宰相惠施。《西游记》里师徒四人,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各以名表理、表法而已。
庄子中的故事也是这样,惠施,可表知识,表世俗意义上的心得与收获。惠就是互惠的“惠”,利益。怎知惠子跟庄子的对话,不是知识经验的我,对话庄严自性的我?
这一小段看起来就是一个小故事,字面义很好理解。依然是延续上面“用”与“不用”的问题。“用”与“不用”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人有没有见地的检测题。
闻一多考证说,大瓠其实就是盘古,盘古就是葫芦,葫芦即是道,葫芦即是玄之又玄。中国人崇尚葫芦,说葫芦能辟邪。这些都是神话都有微言大义,今天的学者称为“神话核”,就是指神话语境中不变的主题。在中土的传说中,天地本身就是大葫芦,盘古开天地,就是葫芦的剖判结果。
图
子来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精心栽培了,最后结了一个很大的果实,有多大呢?有五石。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种子。“树”这个字着眼。“树木”,“树人”,是生命的成长,也是立。树的成长,是本末一贯的。
正常葫芦可以用手拿,老百姓在农村用葫芦是开瓢用来舀水的,它是个日用的东西。惠子这个葫芦由于果实长得超常,用它来装水“不能自举”,打开以后还是实心的,突然发现没有用了,完全是个废物。
“非不呺然大也”,大是大,当初葫芦结这么大的时候,惠子也一定很兴奋,但是兴奋劲一过,当想着该怎么用的时候,完全超了葫芦可用的经验,就判它无用了。
所谓无用,不是大瓠真的无用,是当大瓠撞破了我们的经验,便不知怎么用了,人束手无策时,就判它为无用。
多少父母养孩子都是这样,从小到大眼睁睁地看他能吃能喝能睡白白胖胖,多高兴啊。这个孩子大了,该上学不好好上学,父母就生气了,如果成绩再差,父子可能就成仇人了。我今天正好在上海,今年春节刚过一开学,上海中学生“三连跳”,几个小朋友就终止了人生,夭折了。为什么呢?由于上学成绩不好,他们的人生就早早地被大人判为无用了,这好可怕啊!人不知不觉就被我们自以为是的有用无用,绑架了。从此无视生命本身的大用和庄严。
庄子以大瓠为寓言,拈出“以其无用而掊之”,一下子把千余年假文明之名而行暴的伪诈,和盘托出。从此,“以其无用而掊之”便化身为进步和正义,横行无阻于天下。教育碎片化了,我们汲汲于我们的有用,读圣人书有什么用呢?又不能考试。
读此,让人怅然。
图
圆光
04/拙于用大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此问大矣!环视天下,谁人经得起庄子此问?还有有耳朵的人吗?夫子不仅仅指惠子,人皆可能是惠子,要问自己,我们真的有能力,用我们的生命之大吗?我们真的有能力,面对什么是大吗?我们读《大学》,真的知道什么是大人吗?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这里面又出现了宋人,在庄子的寓言中,有时候是宋国人,有时候是楚国人,所指是不一样的。对于初学者,不要想这么多。“不龟手之药”,用了这个药冬天手就不会冻裂。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这个宋人家,世世代代以开洗衣店为生。从庄子这个故事中就知道,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专业的洗衣店了,那个时候社会分工已经细化了,像现在的干洗店一样。宋国算是北方了,就是今天我们安徽河南那一带,淮河以北。一般的洗衣店到冬天就没法接生意了,那水拔凉拔凉的。我小时候长在淮北的农村,到冬天以后,手脚都冻裂,脸都冻得不像脸,像紫茄子一样。这家人因为有这种药,冬天洗衣服也不至于龟手,生意就好做,挣钱就比人家多。他依仗的就是这种药。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就是远来的,不是这家人,外来都是客。有个外来人,知道他有这个处方,就要用百金买他这个处方。这百金有多少呢?他们当时怎么换算的呢?就是“聚族而谋曰”,聚族就是整个家族,药是家族的共产,处方不能随便给外人,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有知识财产权的意识了。
这个客是来买断这种药的开发权,不是今天中国人才有产权保护意识,至少战国就有了。之所以要聚族而谋,因为产权转让是个大事。整个家族在一起开会说,我们世世代代用这个药来洗衣裳,也不过挣数金。这一下子给百金,出价太高。
鬻技,就是药方的产权的转让。大家一齐认为可以,划算。从此就可以不洗衣服,而且几辈子都花不完。
图
连山
05/所用之异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客得之”,交易成功。我估计这一家人都会奇怪,搞不懂这个人花那么多钱买个方子,靠洗衣服什么时候才能挣回来本啊?
客得方后就到吴国去找吴王去了,干嘛呢?吴越是世仇啊,“越有难”,趁越国人发难时,就去游说吴王,吴王信了他,“吴王使之将”。吴王为什么要使他为将呢?吴越要打仗,他说他能帮助吴王打败越国,理由是他有这个药。
接下来战争就开始了。“冬,与越人水战。”他选择在冬天的时候,跟越人打水仗,吴越那边都是水网。南方的冬天又特别冷,湿冷得让北方人都受不了。“大败越人”,越国人没有药,手都冻裂了,根本抓不住铁枪。而吴国人有药,手不龟裂的,战斗力就不一样了。
“裂地而封之”,这个药方客就裂地封侯了。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庄子总结说:能让手不龟裂的是一种药,有人可以用它裂地封侯,有人用它只能是洗衣服。为什么?“所用之异也”,用的不同,则尊卑二分。
本文节选自《张真讲庄子》
结缘通道
点击了解详情
扫码购买
讲课音频
扫码收听
庄敬身心,庄严国土。托不得已以养中。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愚者张真愿与诸仁,炮庄发药,自事其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