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性太好,也会成为人生的一种负担。唐代柳宗元在《蝜蝂传》中记载了一种好负重物的小虫子,爬行时遇到东西,总要捡起来,抬起头来使劲地背上它。蝜蝂走的越远,背的东西就越重,即使疲劳到了极点,它还是不断的增加背上的东西。即便是人们同情它,将它背上的杂物拿掉,这种小虫子仍旧会背上新的东西直到累死自己。不懂得放下压力,忘记痛苦的人生,终究是可悲的。正如古人所说的:“不能忘身,不可以学道;不能忘心,不可以学道;不能忘世,不可以学道。”善忘不是健忘,而是历经千锤百炼之后的领悟。1物己两忘,才能轻装前进庄子曾说过:“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无一不是来自内心的,心中想什么,眼前就会看到什么。所谓的忘我,同时也是忘物,唯有物我两忘的状态,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回归最初的纯洁。唯有物我两忘,才可以让人“入于天”,而“入于天”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超人境界。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适当的忘记,是为了迎接全新的自己。对此,庄子曾经说过:“忘足,履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忘记自己的双脚,鞋子就会变得舒适;忘记自己的腰,腰带会变得舒适;同样,人若是忘记了是非和伤害,自然会觉得心中光明轻快,眼前鸟语花香。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忘不了昨天的是是非非,今天早上的太阳就不能洗去昨夜沉淀在心里的风霜。忘记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拥抱新生活的智慧。物己两忘,忘却是非,释放心灵的重负,重新审视自己脚下的路。人生本就是一场马拉松,赛道还很漫长,我们不妨轻装前行。2忘怀生死,才能简单快乐人这一辈子,生是自我的延续,而死则会让一个个体回归沉寂和终结。对于死亡,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会有本能的恐惧感。庄子则不然。他将生死,看成是一场美丽的轮回,死亡,也不过是忙碌的生命回归了沉寂,回到了天地之间而已。看似终点,又回到起点。不必太过唏嘘感伤,就像春华秋实一样,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生死,庄子曾说:“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忘怀生的确幸和死的恐惧,将心灵与道结合,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结束”和“失去”。有一天,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好友惠子前来吊唁,发现庄子正坐在自家院子里,敲打着木盆唱歌。惠子说:“妻子为你生儿育女,与你朝夕相伴,如今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能鼓盆而歌呢?”庄子告诉惠子:“不是这样的,我的妻子死去了,我怎会不伤心!然而当我想到自己的妻子在出生之前本就是不存在的,甚至曾经没有形体,也没有气息。是这悠悠天地的变化产生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生命走到尽头,又会重归沉寂,这就像是春夏秋冬的交替一般。现在我的妻子安静地回到了天地间,我却痛哭不止,这是与天地大道不不符的,因此,我唱起了歌。”佛曰:“众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庄子面对生离死别可以如戏超脱,自己却没有因此随便的活,对于庄子而言,看破生死,只是为更加超然,快乐的看待人生。3相忘道术,才能明智开悟庄子曾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有一天,庄子路过一处干涸的水坑,他看到两条小鱼正在用涂抹浸润彼此,艰难的维持着对方的生命。庄子感叹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两条小鱼儿于其苦苦支撑着彼此,不如忘记对方,去寻找各自的大江大河。而真得了道的人,也会忘记自己的道。而人遨游在大道中,也会忘记一切,专心投入,所以说“相忘乎道术”。真正得道的人,绝不会每天都像是掉书袋一样,刻意地引经据典,张口闭口无不论道。真正的得道之人,他们看上去总是很普通,和你我也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分智慧,体现在最朴素的言谈举止中。道家是思想太过高深玄妙,千百年来,不乏遭遇误读。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现代人大都把这一思想理解成一种“愚民”政策,这可就贻笑大方了!老子的本意是:圣人治理天下,正是要让百姓拥有圣人的胸襟,“虚心”“纳物”“弱志”“得道”,从而成就“人相忘乎道术”的世界。都说“难得糊涂”,其实不难。真正难的,乃是清醒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人生在世,我们都是不断的记住和忘记之中度过的。一味地沉迷于过去的回忆,心就会被压力填满。心中太满了,就很难装下新的快乐,迎接新的希望。学会忘记,你才能开心。
-推荐阅读-
为大家推荐一个优质的公号
曾国藩家训/鬼谷子谋略/禅宗智慧独家专栏
长按下图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骗人吗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骗人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7366.html